在古代,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标志,特别是在民族文化习俗与音乐鼓舞方面尤为突出,比如京族独弦琴、佤族木鼓以及箜篌引等。
一、京族独弦琴
独弦琴是京族弹弦乐器,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古代就有了用粗大的竹子制作的管形乐器,挑起竹皮为弦(俗称篾弦),用以敲击或弹拨,并由此使弦鸣乐器得到不断发展。
独弦琴又称独弦匏琴,长期来,虽说独弦琴的形态、制作材料及其工艺不尽相同,但在民间,大体可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皆由琴体、摇杆、弦轴及挑棒等构件组成。
新一代独弦琴演奏家们对独弦琴作了适当改良,优化其原有特征,丰富其演奏技艺和表现力。演奏中常用的独弦琴,有民间竹制独弦琴和木制独弦琴及多种改良独弦琴。
独弦琴的音响原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利用琴体共鸣扩音的原声独弦琴;二是利用拾音器拾音通过功放音箱扩音的电声独弦琴。
独弦琴如果只用这六个自然泛音演奏,是远远不能满足演奏需要的,还必须有其他更多的泛音才能组成完美的乐曲。
独弦琴用其特有的装置摇杆,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演奏者用左手推拉摇杆,可以改变琴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发音高度。
二、箜篌引
凤首箜篌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在中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
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三、佤族木鼓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从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
阿佤人认为:“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而成为万物繁茂成长的通天神器。
沧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蹁跹起舞。
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是佤族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一直为广大佤族民众所喜爱,为其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木鼓舞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的成就及特色,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如今,佤族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新兴的科学文化取代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以一种不失民族传统风范的崭新面貌,成为阿佤人认同并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形式。
总之,各个民族都是其特别的文化传统与民族信仰,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文化,所以,应该很好地继续与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