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发展史源远流长,音乐教育更是古已有之。从先秦时期孔子提倡“制礼作乐”,将“乐”列为“六艺”之一严嘱弟子勤加学习,到隋唐时代封建文化空前繁荣,演唱、舞蹈和器乐表演名家辈出,佳作频传,教坊众多。纵观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点:整体上以“雅乐”欣赏和教育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虽然也吸收外来音乐元素,但中国风浓厚且长期占据主流地位;民间俗乐虽在宋元以后有一定发展,但仍处于辅助地位。这种情况直到近现代才出现变化。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社会变革不断,文化发展多元,随着封建“雅乐”的逐步衰弱和“西方文化”及“西洋音乐文化”的陆续传入,我国的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的历史时期,随之而来的是音乐教育进入了近代教育时代: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手段愈加多样,教育对象不断下移,学堂乐歌的传播,使更多人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带有近现代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思想更是随着“五四”运动的蓬勃开展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不断萌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和音乐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无论是建国初期的朝气蓬勃,还是文革时期的严重停滞甚至倒退;无论是改革开放后的阵痛与恢复,还是新世纪的再生与腾飞,中国音乐尤其是音乐教育的发展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整体上呈现前进的态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基于本文研究对象特点,需要将研究对象放置在特定时空情境下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对中国近代、现当代音乐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学界当前对中国近代、现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主要以书籍专著为主,间或有专题性文章作为辅助研究材料。
书籍方面,臧一冰的《中国音乐史(第三版)》(1999)、余甲方的《中国近代音乐史》(2006)、汪毓和的《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现代部分)》(2006)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2002)、夏滟洲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2004)、陈建华、陈洁的《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
(2005)、梁茂春的《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1993)、居其宏的《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2002)和《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2010)、艾克恩主编的《延安文艺史》(2009)、汪毓和、胡天虹编著的《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01——1949)》(2006)、梁茂春、明言编著的《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49——2000》(2008)、洛秦主编的《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中国音乐史(研究卷)》(2007)等均为较有影响力的代表著作。
文章方面,学者们的主要研究问题集中在音乐史研究的分期上。陈其射《我对中国音乐史分期的几点认识》、郑锦扬的《中国音乐史的宏观时空视野》、张清华、肖桂斌的《中国音乐是断代分期的统一性与可持续性》等文章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分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王卫东、王雅娟《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史研究》一文对文献学、考古学和民族音乐学对音乐史研究的促进作用做出了相应的研究。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贺绿汀所处时代恰为中国近现代和当代这一历史分期阶段,因此,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不涉及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这一领域,故而以下几个方面的综述均为中国近代、现当代音乐教育的范畴。对中国近代、现当代部分研究成果较为充分的阅读后,笔者有一个深刻的感触,那就是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者是用心在做这项研究,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且价值颇高,为后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考。
鉴于研究成果较多,结合本文研究的特点与需要,笔者在做文献综述时确定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相关研究专著与教材的选择主要依据著作人的研究经历、水平和该书在音乐教育界的权威程度;二是相关研究文章的选择主要考虑近年来在CSSCI以上级期刊发表的成果及部分学术论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目前较有影响力的著作和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其研究对象与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分别是: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比较音乐教育学和古今中外名家音乐教育思想。下面就分类别简要综述之。
音乐教育史是研究音乐教育的基础所在,亦是音乐教育脉络梳理的关键依据。理清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廓清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对现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与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本文研究的时段涉及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150余年的时间段,因此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时侧重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较为详细的探究。
一是对中国近代、现当代音乐教育史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这方面孙继南的著作和承颖的硕士学位论文颇有可借鉴之处。孙继南先生的《中国近现代(1840——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以史学年表的形式,对1840——2000年160年间的中国音乐教育史全方位的记述。史海钩沉,《纪年》以史学笔法记录这段历史中音乐教育的人和事,点线结合,年经事纬,使百多年来历史史实牢牢地被记录下来,是我们研究这段音乐教育史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承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百年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1904——2004)》从音乐教育思想发展史研究入手,对清末民初、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初期、改革开放时期、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时期这几个时段学校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音乐教育思想的建构和其社会文化作用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二是中国近代、现当代音乐教育史史料梳理的研究情况。这方面,姚思源领衔主编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中的《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集(1949—1995)》、《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是近年来较为全面梳理中国音乐教育史史料的著作,对于本文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是被学界广泛承认的“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端——学堂乐歌”的研究情况。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刚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中国音乐教育界就开始重新关注“学堂乐歌”的研究。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的成功转型。袁善琦与周刚、朱琨、陈煜斓等在这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1999年,袁善琦与周刚在《音乐研究》第八期联合发表了《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一文,对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回顾以及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做了详细论证。接下来,朱琨又撰文,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征和它对中国近现代学校和社会音乐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同年(2006年),陈煜斓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文章《近代学堂乐歌的文化与诗学阐释》,对“学堂乐歌”产生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和文化局限进行了系统论证,并指出,“它只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而不可能成为新文学发展的主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