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
乡村教育的发展牵涉面极广,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通过对我国当前乡村教育现状的认识以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的总结与梳理,旨在对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针对存在问题需要探求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以引导乡村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理性定位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的发展是否能平衡和持续,关键在于对其是否有合理与正确的定位。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教育必然是国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相对于城市教育而言,乡村教育存在许多短板,作为与城市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承担着共同的重要责任,却未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所以,应该重新认识与定位乡村教育,这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乡村教育应该与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紧密联系,将其作为发展契机,学会与数据信息化接轨,以促进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再次,需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乡村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乡村教育对于树立国民正确的核心主义价值观、推进新型城乡文化的建设以及教育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需要树立正确的乡村教育发展目标与方向。乡村教育关系到我国广大乡村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严抓教育质量,使之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加强城市与乡村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把握教育的正确走向,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分享与应用。
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应予以充分关注,乡村与城镇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差别,不能在盲目发展中使乡村教育失去自身特色,应注重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留,通过课堂、作业、活动等多种方式实现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二)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条件的落后与教育资源的匾乏,使得城乡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大批乡村户口人员涌向城镇。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出现新问题,城市教育资源更为紧张,乡村教育资源造成浪费,这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差距现象,必须引起各方的重视。各地应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一,国家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与教育资源配置,重新建设农村地区校舍以及硬件设施,使农村地区家长重拾对农村教育信心,使学生不外流。
第二,需要对乡村学校建设进行合理规划,避免盲目建校带来教育资源浪费。无论选址还是学校规模与标准,均应在了解当地人口状况与人口流动之后做出最佳建设方案,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
第三,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使家长了解乡村学校教育,引导家长正确择校,不盲目将孩子教育寄托于城镇学校,从而在入学率方面改善乡村学校状况,分减城镇学校压力。
第四,加强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乡村教育现状。严格为乡村教育质量把关。比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制订科学化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建设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紧跟城市教育发展的步伐,最大程度上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营造乡村教育本土氛围
教育与文化共生共存,无论是哪种教育模式,都应具有自身特色以及文化底蕴。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土壤,有其特殊价值与意义。乡村教育发展的土壤即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由乡村学校文化与当地人文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共同体。
发展乡村教育并非以牺牲乡村文化为代价,作为乡村教育发展土壤,乡村文化为其提供养分与营养,若将其遗失,则是对乡村文化的不尊重和对乡村教育的不负责任。在乡村地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所以,乡村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乡村本土文化,学校教育要与当地文化相互吸收与重组,教育与文化要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与融合。
重建现代化乡村文化,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基础上,充分理解、吸收本土文化内涵,这是重建现代化乡村文化的基础,进而营造与创建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体系,这样建构起来的教育体系才有足够深厚的基础。
第二,着重培养乡村学生热爱乡村文化的情怀,从他们的视角去建构乡村教育体系,使得孩子们理解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命运共同体,引导孩子们重新认识乡村文化,树立对乡村文化的热爱与信心,教师、家长需要携手为乡村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们发现乡村文化的闪光之处与优势,树立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不再是始终生活在对城镇生活的向往与想象中。
(四)全方位支持乡村教师发展
在乡村地区,教师在学生的培养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国家需要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补助津贴,相对于城镇教师,乡村教师有权利享受更加优质的薪资标准。
其次,师范院校需要起带头作用,培养适合乡村教育的专职教师,为师范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改善乡村师资力量薄弱现状,同时应加强对教师培养的质量监测,为乡村地区输送更加优质的教师资源。
第三,学校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教师专业水平与学术水平,可以开展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在相互监督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同时,可以在多种学术活动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夯实学习理论,加深理论认识与实践应用能力。
最后,创设教师学习与培训机会,硬件设施的配备相关部门应予以资助与支持。从教师培训出发,优化乡村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学等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加深对各种教学模式的认识,不能盲目照搬,要与当地文化结合,因地制宜,选择并制订最适合当地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使得乡村学生也能获得高质量的课堂学习体验,乡村教育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提升。
(五)消解乡村教育生态危机
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使乡村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化”取向,这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危机,需要引起国家、政府与各方学校的重视。城镇化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价值理念产生了冲击,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间隙。乡村教育不可能不存在,因而城镇化发展并不能以牺牲乡村教育为代价,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必须建构共生协同发展的模式。
第一,重新认识乡村教育。不能丢失乡村教育并不意味着乡村教育故步自封,时代的发展使得信息化数据的到来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乡村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才能避免在时代潮流中消亡。重视乡村教育,融合现代发展理念,这意味着乡村教育不仅要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还需要在发展中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第二,构建乡村文化的课程体系。乡村与城镇本身是有差别的,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差异性。学习与融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保留自身的特色,建构适合乡村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进而对乡村文化的保留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从小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崇尚与热爱之情,灌输学生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每个个体的努力都可以帮助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走向持续发展。
第四,本土人才的回流与教育资源的循环共享。乡村为引进人才应采取保护本土人才的相关措施,无论从制度还是物质层面,都应使优秀人才产生归属感与被认同感。否则,本土优秀人才的流失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大城市会成为他们发展的首要选择。
城乡教育资源应循环往复使用,资源共享与应用是一个体系,教育资源的投入应对乡村教育予以政策倾斜。此种举措,既平衡了教育资源的投入,也实现了教育资源最优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