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热点

关于中国音乐艺术文化,你了解多少?乐艺术文化,你了解多少?

2018-11-25
中国“音乐”源自自然对人的感召呼唤。中国人对自然由来体察入微,看万物之欣欣向荣,知天有大生之德;见四时变化,知天道
循环、荣枯有数。古人见春山夏木,怡然有喜悦之情;看秋冬凋零衰败之象,则慽然伤怀;见落红逝水,有感年华老去;团圞明
月,有感人生聚散。自然对人之感召呼唤,中国人无不情动于中;加之以人事变化,而喜怒哀乐生乎其中。“音乐”就是人的情感
的声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它发自
人的内心,也感人最深。


 
夏商时期
代表乐器:编钟
夏商时期的音乐渐渐转为对英雄的歌颂为主,如歌颂大禹治水的乐舞《大夏》,以及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夏商时期也出
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商代尚巫之风盛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由
于青铜大量使用,商代出现了以“编钟”为主的打击乐器,陶埙等远古时期的乐器也从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已可以发出
十二个半音的音列。
两周时期
代表乐器:编钟、古琴
两周时期封建制社会逐渐发展,西周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按照“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
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两周时期不仅总结了前朝历代的典章乐舞①,还对民歌进行采风收集,孔子所编的《诗经》以及屈原
所编的《九歌》,可见南北音乐文化的不同风格。
注释:①“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
武》。


 
大乐与天地同和
“乐”是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状态。天地虽有阴阳之气,相激而成雷霆、风雨、日月、四时变化,但却能互相调和而使自然万物欣
欣向荣(注74)。把不同的时序,寒暑风雨,纳入一个相同相合的自然规律中,使它们彼此和谐地相处,彼此宽容接纳,就是天地
之“乐”了。圣人知道人性禀天地之貌,也有刚柔愚直之性,和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加之以人伦世界有君臣上下长幼尊卑之别,
于以“乐”把他们纳入一相和相同的节奏之中,使他们的性情得中正和平之教,彼此以广博易良之心,和谐地相处。天地寒暑风雨
时序失调,则天灾频生;人的情绪失调,则暴慢易生;人伦社会失却和谐,则动乱易作。古圣贤以乐代替法治目的是希望能做
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使人民存异求同,彼此相亲相爱──当然这的“乐”已
是泛指一切“中正和平”、“广博易良”之教。
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得“乐”之“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无邪”就是得“乐”之“正”。孔子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武乐》则“尽美矣,未尽善也”这是因为
舜帝的《韶乐》是代表一个自禅让得来的国家的音乐;武王的《武乐》则代表一个自吊民伐罪得来的国家的音乐,未尽中正和平,
所以尽美而未尽善。如果人的情绪失去中正,再结合人的欲望,人的情绪就会泛滥失控,做出种种歪乱的行为。(注80)他们的性情
将会被这些泛滥、膨胀的情绪淹没蒙蔽,以为它们就是自己的真性情,以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他将无法自由地享受自己的感情生
活,也无法圆融无碍地和别人交流。反映这些情绪的音乐,就有“乱”、“慢”之音,也就是不中不正的音乐了;以这种音乐化人
民,则民情暴漫乱离。


 
明清时期
代表乐器:琵琶
明清时期音乐文化的影响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
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广为流传。琵琶乐曲有《十
面埋伏》等名曲问世,至清代还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明代末叶,著名的乐律学家朱载育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
邻两个律(半音)间的长度比值,精确到二十五位数字,这一律学上的成就在世界上是首创。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以追寻“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为主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密切吻合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可视作二
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缩影。讲座中播放了各个时期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并就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做了简要的解读。从各个时
期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可以观察到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文艺思潮的发展,音乐创作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选择与传承以及对中西
文化要素冲撞变容的处理,不仅是中国作曲家民族文化身份意识的体现,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中政治对文艺创作的明确要
求。


 
中国音乐是为生活而艺术。它和人民生活、政治教化、知识分子生活有密切关系。
(1)体现在人民生活方面
《诗经》曾经活跃在古代统治者和平民阶层。它是人民生活、民风民情的直接反映:“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
声,声成文谓之音。”它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当朝政治的关系:“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周朝设采诗官到各地采集民歌以探民情。音乐成为了人民和统治者沟通的桥
梁,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2)体现在政教方面
中国音乐艺术的生活化也体现在政治及其教化功用上面。“礼”、“乐”、“刑”、“政”四达不悖,始备王道,但用刑、政不足
以成王道。古代统治者重视以“乐”去培养统治者应有的性情,以“礼”去规范他们的行为,要求统治者“不可斯须去身”,以培
养他们“中正和平”、“易直子谅”之心;再对音乐进行一番整理工夫,对人民进行教化工作,以它“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移风俗”,使人民和顺易使,无怨而不争,揖让而天下治。(不是说刑政不重要,而是今日为政者若重刑政而轻礼乐,以
为但凭法治政治,可以保社会安宁人民幸福,则法治政治都将成黑洞,吸噬社会力量、消耗巨大社会资源。古今中外,没有一条法
律或政令,可以强迫人民感到幸福、强迫他们彼此相亲相爱。必待人民能够真正感到幸福安乐,彼此以礼相待,互相关怀,相亲相
爱,社会才是真正大治。今日香港地区有议政地方混乱无序,议政人员嚣张无礼,更甚者目无法纪,自身情绪混乱失调,煽动地方
暴漫频生,钻营法律揽为已用,均未得“乐”的中正和平。即使社会今日能够消化道这种负面力量,旷日持久,必伤社会元气。)

0

  • 上一篇:概括当下音乐戏剧三大关键词:多元化 族性和年轻态
  • 下一篇:艺术,可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