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澎 朱颖婕
全国中小学生音乐素养测评中,3.3万名中小学生唱音乐教材上的歌,音准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小学生只有40%,音准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中学生只占35%——这是教育部最新发布的艺术学习质量监测报告透露的信息。虽然最终测评认为,八成学生能够基本完整、流畅、速度稳定地唱完整首歌曲,学生演唱表现较好,但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仍然引发学者们的关注。日前,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评价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介绍探讨的共同话题就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能够真正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唱流行歌曲不走调,音乐课上教的歌却没几首唱得好
据透露,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测评中心在全国进行的艺术学业质量测评,主要通过测评中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唱歌技能情况,进而评估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全国共有15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听音测评,以检测音乐欣赏水平,有3.3万名中小学生测试了音乐教育中的唱歌水平。
测评数据显示,学生的音准测试情况并不乐观。孩子们唱歌为什么音准不好?测评中心在老师中进行了调研,发现学生在唱流行歌曲时并不走调。业内人士介绍,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曾经也编入过流行歌曲,但效果并不好。
究其原因,一位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说:“流行歌曲,学生是听会的,而音乐教材上的歌曲,学生是学会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吴斌直言:“问题就在教上。”因为音乐课上教学生唱歌时,注重的是传授歌曲知识、节奏,歌曲往往被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歌曲本身则被肢解成一段一段,一节课教上几行,当学生学会整首歌时,说不定已经一个月过去了。“老师总是觉得,不这样上课就不叫教学,但是,如果音乐教学缺少对乐曲的完整体验,怎么可能唱歌不走音?”
音乐教师总是 “生病”,有的音乐课教的也不是音乐
这一消息一经文汇App发布,立刻引发热议,一天之内,评论数超过4000多条,勾起广大读者对音乐课的集体回忆。然而,获赞最多的一条网络热评却是:“音乐老师不是都生病了吗?”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不少学校的音乐课“形同虚设”,甚至经常被主课“挤占”的尴尬现实。
一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感慨, “一到音乐课,老师不是生病了,就是家里有事,最后走进课堂的往往是语、数、英老师,体育课、科技课、电脑课也常遭遇类似情况。”
还有人补充说,即便上了音乐课,课程内容也可能“不伦不类”——有时候,音乐课像语文课,孩子们听完一遍歌曲就开始抄写课本上的知识,比如作者生平、乐器简介等,节拍、音准却不教;有时候,音乐课又像美术课,孩子听完歌曲后,居然需要“画出一个听到的乐器”。
更令人担忧的一种声音是:音乐课根本不是音乐老师在上,而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
一名网友表示,自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另外还担任着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但因为学校缺音乐老师,她就必须“顺便”上自己班的音乐课。可问题是,她不会弹琴,除了自己“哼哼”,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乐理知识,也不知道怎么教唱歌。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偶尔放点音乐给孩子们听,剩余时间,音乐课就“变成”语文课了。
确实有人天生跑调,但更多还是教的问题
曾经有文章称,唱歌老是跑调,是因为没有发育好;甚至有科学家称,唱歌老是跑调是没有进化好。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确实有一定比例的人是天生走调,但这也可以在儿童时期通过训练进行矫正,归根到底更多还是“教”的问题。
一位从教多年的小学音乐老师坦言,孩子唱歌跑调、节奏不准,其实和音乐课教程的设计和选材有关。“课本上的有些歌曲并不好听,孩子们想唱好太难了。”他表示,儿童正处于声带生长期,适合唱那些能够使口腔与胸腔气息通畅的歌曲,这样才能保证正确发音。
更重要的是,事实上,音乐课在很多学校并不受重视。从全国来看,四年级专职音乐教师比例为31%,八年级为72.6%。而且各个不同地区,四年级专职音乐教师比例低至8.9%,最高84.7%,八年级则是在 24.7%到 100%之间。城市学校音乐专职教师比例,四年级是75.7%,八年级是90.6%。
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中小学校长有时候也很重视音乐,这是因为乐队、合唱团或者舞蹈团往往能够起到为学校“装点门面”的作用,一有参观团或者搞活动,就可以拉出来“用”。这位教育界人士说:“音乐说到底是时间的艺术,需要花时间投入才能有成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