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了物质基础,精神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自古以来信奉“民以食为天”,并深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一切都说明,虽然良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使人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但良好的道德情操必须有物质基础的保证。
教师做为一个社会人,同样要先满足最低的生理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对教师的往往对教师要求高的道德标准,低的物质条件,信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信条。这实际上是长期的农耕社会的经济贫困和计划经济下条件下的产物。在长期的农耕社会,教师相比于其他行业,更容易实现基本生活的满足。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家的经济状态基本差不多,教师相对于其他行业,工资相对还是比较高的,虽然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大部分教师的生活状态还是相对温饱的。在这样的时代里,虽然人们强调教师的奉献,但是教师的实际物质待遇还是处于中等状态的。
当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社会观念,对富裕生活的追求成了人们的正当要求。无论是哪个行业都有了提高物质待遇的需要,而且这个要求也成了社会进步的动力。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如果我们对教师的要求不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只要求他们奉献,不对他们的劳动给予应有的回报,这是非常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行业都应该得到与其劳动相适应的待遇,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都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师自然不能例外。
教育行业和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教育行业的劳动效益大部分是隐性的,人们往往不能看到直接的效果。而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也不能完全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工作,这就是教师们都非常清楚的一点“教学是一种良心工作”。所以大多数教师都会从良心出发,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如果长期让教师的待遇处于一种欠账状态,教师的良心也会受到影响,也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执着于教书育人,热爱教育的定力就会不足。现在的教师队伍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社会上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误解,认为教师的工作轻松、师德不高、待遇很好。会把教师和工人、农民进行比较,羡慕教师的假期,甚至认为教师队伍根本不存在缺人的问题。但是,真正衡量一个职业的吸引力的,就是优秀人才愿意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可是很少有人关心现在教师队伍缺乏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的动力。如果不提供优良的物质基础,要想保证优秀人才执着于教书育人,拥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就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教育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同样也会限制社会的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你对教师队伍也多大的意见,提高教师的待遇都是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须要做的。否则受到惩罚的并不只是教师群体,而是和教育行业息息相关的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