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热点

一场音乐会的“幻想与思辨”

2018-09-20

  ■冯逸然
  今年正值伯恩斯坦诞辰100周年,世界范围内的乐团都在纪念这位音乐巨匠。国家大剧院特别推出了“百年伯恩斯坦”系列音乐会。在9月7日、8日两天,著名女指挥家张弦女士领衔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带来两场主题为“幻想与思辨”的音乐会,与听众一同畅游在音乐的海洋。
  伦纳德·伯恩斯坦出生于1918年,是20世纪最富光彩的音乐家。他的指挥功力堪与卡拉扬相提并论,又是知名的钢琴家。同为作曲家的他,曾创作出音乐剧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西区故事》,在百老汇常演不衰。9月7日上半场带来的音乐剧《坎迪德》序曲,是伯恩斯坦于20世纪50年代所创作,其序曲常常在音乐会中单独演奏。开篇短促而具有金属光泽的铜管齐奏,激烈而极具美国风情。音乐跳跃起伏,如忙碌的景致在眼前飞速放映。接下来为观众带来的创作于1954年的《小夜曲——据柏拉图<会饮篇>而作》亦是伯恩斯坦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事实上,在器乐创作方面,伯恩斯坦并未创作过严格意义上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一部为独奏小提琴、打击乐器、管风琴和乐队而作的器乐作品却是常被视为近乎于小提琴协奏曲的作品。音乐深沉却不失婉转,极具对话感,用精炼又充满变化的手法,呈现了各个乐器的特性。乐曲中包含20世纪音乐常见的大量不谐和音和极其复杂多变的节奏,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吕思清则将其处理得活泼又狡黠,与乐团共同完成了这部浑然天成充满灵动的音乐作品。
  西方音乐建立在一个庞大、有序的系统之上,特别是20世纪的作曲家们,时常会援引文学或哲学主题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小夜曲》的诞生亦是源于伯恩斯坦重读《会饮篇》时收获的启迪。柏拉图《会饮篇》讲述了古希腊的几位哲学家在晚宴上交流对爱的理解,出场人物有苏格拉底和诡辩家泡赛尼阿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医生厄里什马克、悲剧家阿伽通、青年政治家亚尔西巴德,作品《小夜曲》的五个乐章则以各位哲学家的名字逐一命名。
  作为一种艺术潮流,音乐领域的“浪漫主义”是紧随着文学领域的“浪漫主义”而出现的。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理念中对于理性、结构和规则的刻意追求,艺术家们企图冲破束缚、宣扬个性、追求自由,渴望更为完满的艺术表达。现如今,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也占据相当一部分的音乐舞台,饱受听众们的喜爱。
  柏辽兹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被法国唯美主义诗人、艺术评论家泰奥菲尔·戈蒂耶(Theophile Gautier)称为法国浪漫主义三杰之一。他的首部交响曲《幻想交响曲》便是如此。在李斯特与帕格尼尼领衔的炫技风潮中,相比独奏乐器,柏辽兹则更青睐于运用管弦乐这种更为充盈的载体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激荡。他对声音构划富有色彩感,善用交响器乐语汇表达文学性主题,《幻想交响曲》冲破了德奥交响曲的一贯传统,配器极为精妙。乐思交错,敏锐的思维为后世的创作形成深远的影响。
  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8年,作品题献给苏联著名小提琴家奥依斯特拉赫。但因迫于当时的政治局势,该作品直到斯大林逝世后才由奥依斯特拉赫在列宁格勒正式首演,整整推迟了7年。乐曲漫布着压抑踌躇的灰暗色调,却又酝酿着不羁的暗涌与挣扎,肖斯塔科维奇将自己名字(DSCH)组建成音调动机构成了《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基础。些许作曲家以“音乐签名”的方式将带有自传式的情结留存于音乐作品中,在宣叙对那个时代社会局势种种忧虑的同时,留下属于个人的特殊烙印。J267

0

  • 上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
  • 下一篇:科学与艺术到底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