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根本不用争;只要一个社会的经济趋于低速增长,应试就注定要走向衰亡;中国教育的改变,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我一直以为,应试教育是一个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决定的。比如,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应试为主。
但是,我最近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秘密:
原来,应试教育其实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更加紧密。随着经济的平缓,应试教育注定衰亡。
经济快速发展
会考试的人就得势
我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吓了一大跳:为什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会考试的人就会得势呢?
我就马上联想到,我们父母的那一辈人,他们那个时候,别说会考试了,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那个时候,农民、工人、军人最吃香;后来呢,到了80年代,经济开始发展了,大学生也就成为了天之骄子了。这还挺有趣的。
不过,我又想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不是有特殊的因素吗?那么,到底经济发展和应试有没有特别的关系呢?
其实,我们细细研读历史,才发现,所谓的“应试教育”,并非是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传统。
近代的欧洲,随着工业、商业的发展,应试教育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里,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就会急需人才。任何一个能考高分数,拥有好成绩的学生,就很容易被快速地雇佣。
又由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每个人的命运都更容易快速变化。很多人真的靠着考的高分数,上了好学校,然后从好学校毕业后找了好工作,通过好工作跨越了阶层,过上了好日子。
工业主义形成了金字塔类型的人才市场,就是少数精英分子加上多数单纯劳动者所组成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教育,就是以考试竞争为主,培养少数精英,维持多数普通学生,淘汰学习不好的差生。也就是所谓的学历社会。
后来,欧洲国家的经济进入到了平稳、低速的发展时期。社会上不再大量地需要快速抢占人才资源了,素质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再来看看,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日本,还有“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腾飞的时期,也是如此。
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在那个时期,人才不够用。于是,有高学历的人,就很容易脱颖而出,得到好工作。然后,捧上了金饭碗,享受了十几二十年的红利,获得了高收入,跨越新阶层,过上好生活。
所以呢,在那个时期,就催生出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准绳,迅速筛选人才的教育机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每个人的学习欲望都很强烈,因为学习好的确可以改变命运!
当时的调查显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排在全球第一。这并非是家长和老师威逼利诱的结果,而是每个孩子真的看到并深信不疑:只要学习好,就可以赢得人生!
经济放缓了,人才也多了
好成绩还有用吗?
但是,现实也很残酷,当经济发展趋于平缓之后,教育不再成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学习的热潮也就随之降低了。
到了90年代之后,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经济基本停留在2%以下的增长,而日本孩子的学习欲望,也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世界第一,变成了世界最低的之一。(根据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的报告)。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GDP经过二三十年的连续高增长后,会出现经济增速的回调。随着经济日趋稳定,社会阶层也基本固化。
同时,社会上需要的人才,逐渐不再以学历为核心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实际的能力。于是,得高分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好工作,也自然,也没有了高收入、跨越阶层的作用。
我忽然想到,中国的留学生好像也印证了这个规律呢。
从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到了今天有几十年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从GDP上看,其增速也从两位数的13左右,逐步降低到了8左右,这几年,降到了7以下。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速,十年以来,下降了一半!
▲2007年开始至今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请注意,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经济不景气了,而是我们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了,任何在这个总量上的哪怕是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点增幅,就已经很了不起了。(2016年,美国1.49%,英国1.94%、法国1.19%、德国1.94%)。
那么,我们来看看留学生的境遇,是不是符合经济放缓好成绩不再吃香的规律呢?
中国最早一批80、90年代的留学生,尤其是留学英美国家的学生,都被冠以海归的名头,只要是从海外回来的,都被各大公司追捧。接着,到了2005年左右的时候,海归已经开始出现在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里了。到了2010年,随着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外企在中国的势微,影响了一大批海归人才重新找工作。
而到了这几年,我已经很少听到“海归”这个很高大上的词汇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在国外上过几年学”这样很朴素的说法了。
海归作为当时最优秀的人才的代表,随着经济的放缓,以及这样的人才越来越多,已经不那么吃香了。同样的,过去“只要是大学生就会有好工作”的时代,也早已远去了。现在很多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工作越来越难找的情况,甚至很多大学生,一毕业也就失业了。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对东亚各国而言,教育的自由等于竞争的自由,教育的权利等于参加竞争的权利,教育的平等等于竞争机会的平等。
实际上,只要是竞争的教育体系,这根本就不可能达到。
过上好日子的孩子
不爱学习了怎么办?
如果一个国家,一直都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发展,这样的教育是可以持续下去的。但是,事实上,这种情况最多持续20到30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那么,教育就要随之重新调整,否则的话,整个社会都会受教育所累。
在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70年代,应试教育就已经达到了影响国家发展的地步。首尔的八成中学生,因为应付考试竞争,学习压力过大而造成身体出现了问题;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的收入都交给了补习班。于是,政府教育改革,推动“平等化”的教育,废止了高中入学考试,并明文规定禁止补习。
▲佐藤学分析,二次大战后,日、台、韩、港、星,一直到近期的中国,经济都曾快速发展,教育必须非常有效率,发展出以考试、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但现在社会环境改变了,这种竞争激烈的教育思维,将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欲望更严重降低。
日本经济放缓之后,孩子们都不爱上学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根据调查,日本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里的孩子,厌学的达到七成以上。每年针对1万名小学四年级以上,高中三年级以下的学生进行阅读调查,几乎每年都刷新最低记录。中学平均一月三本书,后来百分之六十点中学生,每月不到一本。到了高中三年级,百分之七十一个月读书为零。
正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遇到过这样的历程,日本、韩国等迫切地在进行教育的改革。其核心目的,就是把考上好学校的竞争教育,改革为发掘每个人的价值的民主教育。
这场席卷东亚地区的教育改革,并不是几个教育家的臆想,而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改。
通过应试教育,去改变命运,往上爬、跨越阶层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以后,只会更加少。这并不是教育的错,再公平的教育,也不能够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就能够成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佐藤学认为,大学生变成「人形墓碑」,反映了内心对于学习是失望的、孤立的,因此,东亚国家的教育必须由「竞争教育」转变为「共生教育」,并且从「有目的的教育」发展为「有意义的教育」。
日本就开启了一场教育的革命,主要去解决三个核心的问题:
一、竞争教育要变成共生教育;
二、量的教育要变为质的教育;
三、有目的的教育要变成有意义的教育。
也就是说,与其让孩子为考高分找好工作去学习,不如让他知道学习的本质不是为了进好学校赚更多的钱,而是学习对我的人生有何改变,对社会发展有何贡献。
在应试的教育中,我们勉强为了考试而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辛苦大于快乐,顺从多于批评,重视重复多于创造。
但是,如果真正让孩子自己热爱学习,他们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任何的知识和能力,都将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刚刚开始的时候,这项改革在日本不被接受,在1000多所学校的推行遭遇到了失败。但是,随着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项改革迅速得到了认同。
20年前,日本的很多私立学校,主要的宣传就是考上东京大学。但是,这些学校近年来几乎都失败了。现在最成功的私立学校,反而是回归到教育原点,不强调升学的学校,比如筑波大学的附属小学、中学,反而进入东大的比例最高。他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改革了应试的教育体系了。
▲ 佐藤学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及模式,20多年来他陆续造访30国、约3000所学校,希望改变老师教学赶进度,以记忆背诵的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学」「教」翻转的静悄悄的革命。
仅仅十年之后,日本就有近4000所学校在引入这种对应试教育的改革。并且,因为有同样的社会环境,也得到了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地高度认同,在东亚国家迅速推行和发展起来了。
这项改革,不是减负,减少一些考试和作业;也不是快乐教育,让孩子们单纯的开心;也不是单纯的素质教育,开发孩子全方位的能力……
而是要去告诉孩子学习的价值、知识的意义,让新的教育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为了迅速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工具。只有这样,教育的变革才有价值,才能够适应社会对人对需求,也才能更加持久。
我们的学校,应该提升教育的品质,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利,这样,每个孩子长大后都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一部分,共同参与民主社会的建设,这本来就是全世界公立教育的最初目的。
中国应试的教育
真的就无法改变吗?
但是,东亚国家教育的最大特征,却是学校教育为了国家利益服务,用考试竞争的手段迅速筛选适为国家服务、提升国家经济增长的人才。日本、韩国、新加坡是这样,中国也同样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其实咱们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计划生育的改革,就意味着中国不再是人多为患,而是急需更多的人才。我们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去PK掉其他人,而是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第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而不是一味依赖应试教育。我们的孩子,上大学将越来越容易,大学的高学历,将只是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才,而不是高薪和好工作的敲门砖。
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新的时期的教育,必须改变“应试”的模式,否则,学生们的求学意愿会越来越低,学习的欲望也同样会越来越低。
从最实际的角度来看,我们孩子的教育,必须要保证到孩子长大成人后有生存的能力。而他们成年时在15年、20年之后,那个时候,中国的GDP不可能还在以百分之五以上增长了。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亚洲有过日本奇迹、四小龙、五小虎等等,现在都趴下了。中国的增长率时间之长,世界罕见,但是这不等于它会持续。我们要知道2%的增长率,1%的增长率,甚至零增长率都是正常的、不错的。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孩子大学毕业之后,高学历、高分数这些选拔的标准,将更加的淡化。
现在,到了今天,还有40%的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取得海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如果你的孩子热爱学术研究的话自然很好。但是,这绝不是孩子获得好工作,改变命运、跨越阶层的手段。绝对不是!
我想说,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都要去从一个考场拼到另一个考场,都去拼了命读博士。自然,也不需要每个孩子都以考上博士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说,考试越好—学历越高—工作越好—收入越高,这项标准,注定会消失殆尽。
这个趋势,会比你想象的更快的速度,发生在中国。
备注:本文的主要观点,来自佐藤学教授在《学习的革命,从教室出发的改革》一书。关于中国的部分,大多是我个人的见解,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
我自己并不觉得这个来源于佐藤学教授的理论就百分百正确。但是,这可以开启我们新的看待教育思路。同时,我为佐藤学教授在日本及其他国家,几十年如一日的探寻教育的改革,深为敬佩!
P.S.:今天,由我主导的商业写作营第一期的孩子即将进入课堂,我们在为期6天的时间里将和孩子们一起,在真实的生活和商业运行中学习如何写作。
我们把本周五的头条专门拿出来,让他们实际看到自己的写作会产生什么样的销售成果,结果会是怎样,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我确切知道的是——这与任何考试无关。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