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热点

半月谈丨这么多年,为何没一首儿歌唱响

2018-07-27

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唱儿歌 牟宇 摄

  半月谈记者 张漫子
  六一儿童节后,关于儿童音乐作品创作及现状的讨论再次热闹起来。有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能够广为传唱的经典儿歌找不出一首,多数少年儿童的日常歌单被美日韩流行音乐,甚至国内网络流行音乐所取代。多久没有一首值得传唱的经典儿歌了?这不仅成为全民美育潮流下新的学校与家庭之问,更触发了关于当下中国儿童歌曲创作断层与失语之痛的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
  儿童没有好歌听,儿童缺少儿歌唱
  “小孩在出生前后听的音乐差距很大,在妈妈肚子里听的音乐是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特别高端,但一出生,只能听‘爸爸的爸爸叫爷爷’……”《脱口秀大会》之“人生没有撤回键”一期节目中,思文对中国儿歌的吐槽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在学校,也常能听到精心准备儿童节目的老师们抱怨: “现在的儿童节目越来越难编排了,每年除了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数鸭子》《外婆的澎湖湾》等老歌之外,真不知该给孩子们选什么歌?”
  父母更发愁,孩子天天跟着奶奶去跳广场舞,最熟悉的歌曲就是《爱情买卖》《老婆最大》这类网络音乐,张口就是《小三续集》……
  老师与家长的担忧并非只是主观印象,“要么唱上世纪的老儿歌、要么唱网络成人歌曲”折射出当前我国儿童艺术普及中不可小觑的现状——儿童没有好歌听,儿童缺少儿歌唱。
  “当前非常缺乏适合广大少年儿童传唱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原创儿童歌曲作品。同时良莠不齐的国外流行音乐作品大量涌入,抢占了中国儿童的‘艺术教育阵地’,对中国当代青少年、儿童的审美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认为,少年儿童音乐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儿歌创作的热情哪去了
  儿歌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首好的儿歌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获得艺术上的熏陶,而且可以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向美。然而近年来,我们为什么创作不出受孩子们追捧的经典儿歌?
  受访业内人士提出,一方面,一些专业院校毕业的青年作曲家主要致力于交响乐、民乐的创作,鲜少接触儿童音乐的创作。另一方面,随着老一辈优秀儿歌创作者的相继辞世,部分音乐制作机构的转型改制,愿意从事儿歌创作和传播的艺术家及发行单位逐渐流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受众广、传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上,对儿歌的创作与传播缺乏热情。
  赵季平表示,目前我国明确、有力的扶持儿童歌曲创作方面的项目和政策支持较少,儿童音乐创作事业尚难以形成规模、实现持续性发展。
  由于缺乏优质儿歌,加之孩子们处于“好奇心盛、模仿力强、鉴别力弱”的特殊成长阶段,长期哼唱成人歌曲的孩子们早熟倾向严重。“从歌曲这个媒介,孩子们过早接触了不入流的成人文化,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好处。”北京市海淀区一位家长说。
  呼唤唱得响的新经典旋律
  儿歌创作需要优良的环境和适度的支持,也需要深厚的土壤,不少业内人士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素材库,完全能够为少年儿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赵季平说。
  2016年起,以古诗和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为内容核心,充分展现经典古诗古文、民族民间音乐的《古诗童韵》项目在京启动。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作曲家赵麟介绍,《古诗童韵》从中小学课本中遴选出了32首适合谱曲的古诗词,每首单独成曲,家喻户晓的《敕勒歌》《卜算子·咏梅》等名篇都收录其中。编曲在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又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其中,歌曲旋律轻快上口,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学习传唱。
  “我们希望在儿童古诗词歌曲、儿童音乐的创作上做更多的尝试,推出风格更多样化、更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系列儿童音乐文化产品,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逐步推进校园歌曲创作体系化工程。”赵麟说。

0

  • 上一篇:推开音乐这扇门
  • 下一篇:姚俊甫对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