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音乐这扇门》,手头感觉沉重、厚实。粗厚的纸张,排列着整整齐齐的文字;泛黄的封面,让人感觉内容的深邃、岁月的沧桑。
喜欢音乐,却只是听听街头巷尾传唱的流行歌曲,都是些下里巴人;一提到交响乐等阳春白雪,便自惭形秽,感觉那是高墙深院,里面重重叠叠,犹如迷宫一番,让人琢磨不透。
《音乐这扇门》不是一本谈论高深音乐知识的书,而是一本文学家艺术家记叙音乐种种逸闻趣事的书。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把一般读者陌生的世界著名音乐家名曲娓娓道来,兴趣盎然,就像一把闪亮的钥匙,轻轻一扭,音乐之门便徐徐展开。
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常常被雄壮的乐曲感染。曲中开朗的大调,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人间的欢乐形成不可遏制的力量,充满光明和胜利的情绪。小提琴、钢琴,各种乐器交替演奏,以慷慨激昂的曲调对力量的赞美和歌颂,就像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文学和音乐有相通之处。
《音乐这扇门》从人的角度抒写了各位世界级的交响乐大师,比如肖复兴在《小溪巴赫》里以“涓涓小溪”的比喻歌颂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世界影响之大:“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的旺盛。”小溪虽小,影响力却是长久的,潜移默化的。作者赞扬巴赫,应该比作一条滔滔大河,但却用了这么个比喻,说明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低调和恒久。写到莫扎特时,作者并没有从他的音乐成就着手,却是另辟蹊径写了现在的人们利用莫扎特的名声创建莫扎特巧克力这个品牌,幽默风趣。
艺术家刘索拉闲游柏林时,无意走进一条小巷,却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音乐商店,便情不自禁地走进去。这店面虽小,却收藏着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作者想花些小钱买下来,却遭到店主人的冷遇和嘲讽。艺术在他们眼里就是无价之宝,艺术的尊严来不得半点亵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把高雅的艺术当作珍宝呢?
听音乐,读音乐家的故事,便更了解音乐的高贵。作家楚楚在书中如此贴切地概括语言与音乐的关系:“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表现的地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无穷之处就由音乐来表现吧!把耳朵听成四季,把各种交响乐听成春夏秋冬,尽情享受音乐的美好。
作家张承志在《把心撕碎了唱》中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绘了在观赏舞蹈音乐时的微妙感受,让人真真切切感受音乐对人心情的极度冲击。这样的音乐也促使作者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漫长的困难史奋斗史,更增添了对一个民族的尊崇之情。
滕矢初更是愿意把音乐看作人生的滋润剂。他深情地从小时候听到的儿歌回忆到长大后听到的外国歌曲。每个阶段的音乐给他带来的感觉是那么美好,如果没有音乐,人生不知道失去多少光彩,会是那样干枯无味。
两位著名的文学家莫言和余华,也以富含韵味的语言叙述了自己与音乐的关系。莫言《会唱歌的墙》妙趣横生地写了老家高密一带的风俗,还有略带幽默伤感的小故事。一个颇有故事的守门人,孤寡一人,不断收集酒瓶,终于垒砌一堵玻璃瓶墙,把高密东北乡和外界分割起来。为什么这样做,无人知晓。垒到二十多米时,老人无疾而终,但墙却高高地留下来。每每月高风黑的晚上,风儿吹过来,那千万只瓶子垒成的墙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歌声,雄浑而悲壮,是亘古未有过的音乐。
写完了音乐家,写完了音乐事,《音乐这扇门》还写到了五花八门的乐器。木吉他,最朴素最简单的乐器之一。中国当代摇滚之王崔健用它唱出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青年一代的心声。从《一无所有》到《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充满着“傲慢、刺激、放荡不羁”的激情。
林清玄的笛声充满着诗情画意。幽幽竹林,悠悠清泉。作者出神入化地描写了他听到笛声的感受:“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笛子本是竹子做的。乡下山间,到处都是,选上一两根坚硬成熟的竹竿,打上几个洞,粘粘胶膜。悠悠笛声便如潺潺溪水一样涓涓流出。
音乐,事人,器物……在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仿佛就在眼前,令人欲罢不能。音乐畅谈之中穿插着人生体悟,人生体悟之中又包含细切的情感,令人唏嘘,掩卷沉思。收获了音乐,收获了人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