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华裔少女劳伦·张获得了2018年BBC青少年音乐家大赛
一位22岁的年轻韩国人,在上个月夺得了都柏林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这样的新闻现在已经司空见惯。
那些经过各自学派的严格训练,再远赴西方的音乐学院深造的韩国人和华人,正在横扫古典音乐界的大部分奖项。其中有一些天才的前途无可限量,例如在今年BBC青少年音乐家比赛中轻松拿下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劳伦·张,已经赢得了广泛关注。
但都柏林的冠军全世允(Sae-Yoon Chon,音译),可能并不是其中一位。
他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只能说是劳伦·张对这部作品光彩四射的演绎之下的阴影,步履艰难、磕磕碰碰、勉强演完全曲。但这并没有关系,他还是赢了。事实是,他既是评委主席约翰·奥康纳的学生,也曾经拜师于另一名评委,多伦多的詹姆斯·阿纳格诺森门下。
爱尔兰总统迈克尔·希金斯为全世允颁奖
在每年举行的超过300个各种国际音乐比赛中,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令人沮丧。可称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包括BBC、华沙的肖邦大赛,以及近年来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大赛。而在其他地方,评委就沆瀣一气——你为我的学生投票,我就给你的学生加分——此外也不缺乏性交易和大笔金钱转手。获奖者可以带走十万美元。就像国际足联的世界杯投票一样,这笔生意被一群趋炎附势的人把持,在这里就是各大音乐学院的教授们。
这一切如此运作。德国某个音乐学院的老师收到邀请,前往某个阳光灿烂的度假地住一星期,而且还能因此收到报酬。她在那里需要做的就是每天花几个小时听几个有希望的演奏者的演奏,然后从发出邀请的教授提供的学生名单中挑出一个优胜者。如果她也是同道中人,评委会主席会让她的某个学生拿到四等奖。很快她还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作为国际比赛获奖者的老师,她的私人课程费用能够翻倍,而且还能允诺她将来的学生们都会有所斩获。
此类交易的大师之一是一位眼露精光的俄国人扎哈尔·布朗,多年前在遥远的西伯利亚他曾经教导过年轻的瓦蒂姆·列宾和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如今凭借这两位的名声,布朗频频出任各类竞赛的评委会主席,并保证他的学生都能得到好名次,例如最近的上海艾萨克·斯特恩比赛、摩纳哥音乐大师赛,以及保加利亚的青年艺术家比赛。他曾经组织过一个新的比赛,以纪念他自己的老师鲍里斯·戈德斯坦。而首届鲍里斯·戈德斯坦比赛的所有六个奖项,令人惊讶地,全部被扎哈尔·布朗的学生瓜分。
扎哈尔·布朗
这样的操控局面屡见不鲜。在近期某一届范·克莱本比赛中,有九名参赛者分别是评委团中四位教授的学生。你以为在德国贝多芬是不可能被腐化的?波恩电信贝多芬钢琴比赛的冠军是评委主席的学生。布达佩斯的巴托克音乐比赛也是这样,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有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告诉我,她看了一下都柏林比赛的评委名单,然后就决定不去参赛,因为选手中包括了太多评委的自己人。最后在都柏林的比赛中,12名半决赛选手中有7人是评委的学生,而在4名决赛选手中,也还有两人是那样的身份。
有赢家必然也有输家。我曾经听说过有年轻人为了参加比赛耗费大量资金,但最后只能面对被人操纵的结果。如果电视观众想要看到艺术与技能的对决,他们不如去看自由式摔跤。对这样的局面已经颇有一些抗议——指挥家法比奥·路易吉退出了今年在热那亚举行的帕格尼尼音乐比赛,因为那些音乐学院教授也出现在了他的评委团中——但音乐界惧怕任何形式的清洗,因为害怕会失去他们向大众展示青年才俊的唯一机会。
但是潮流仍然在转变。五年一度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限制其评委必须是过去的获奖者,为此设立了黄金标准。在最近一届比赛上,玛尔塔·阿格里奇和李云迪尽管在艺术气质上截然不同,但他们都很高兴地发现他们排出了同样的获奖者序列,使得韩国钢琴家赵成珍的获奖地位无可辩驳。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比赛曾经也是体制化操纵干预的大染缸,但是当瓦列里·捷杰耶夫决定在每轮比赛直播后公布评委打分后,终于得到了净化。
最近,利兹钢琴比赛——在1963年由一位钢琴教师范妮·沃特曼创立,她的学生迈克尔·罗尔赢得了第一届比赛——的评委中不再包括教师,其艺术总监保罗·列维斯今年将担任评委会主席,并邀请了一位小提琴家加入评委阵容,从而在教授们评点指法之外提供新鲜意见。前往利兹的参赛者们得到了公平竞赛的承诺,而列维斯相信,“从参与者利益的角度来重塑音乐比赛是可能实现的”。但他是否真的能够打破那些国际足联作风的音乐学院教授的束缚,这还需要观察。祝他好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