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音乐算同龄人之间比较早的,四岁那年爸妈打算让我学一门乐器,但我那会儿年纪小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爸妈经过再三思考后给我选择了钢琴,于是我就这样踏上了自己的小小琴童路。
四五岁正是活蹦乱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年纪,每天放学后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的去外面玩买好吃的,但我只能老老实实回家和我的钢琴“玩”。
刚开始是很煎熬的,每天都要练习枯燥的基本功,固定正确的手型、坐姿。
时常练着练着就哭了,然后边哭边练。爸妈对我还是蛮严格,不允许我偷一点懒,更不许半途而废。
每次练到崩溃的时候,心里想要不干脆别学了,但发现自己又不甘心。
后来慢慢的自己能弹出旋律了,再后来能弹完整的曲子,那种成就感瞬间把之前练琴时候所有的委屈一下就冲散了。我发现其实我不讨厌钢琴,而是喜欢钢琴的。
上了初中后,因为学习任务比较重,不用天天和钢琴“捆绑”在一起了,我和所有青春期的女生一样,爱偶像剧,爱逛街,爱追自己的喜欢的明星,爱校门口的各种小吃。
但有点不同的是,我喜欢上了这种叫蓝调的音乐,于是MP3里经常单曲循环着王若琳和方大同,因为和古典钢琴的严肃相比,它听起来让人感到非常的慵懒和自由,让我发现了音乐不一样的美。
高二那年,我面临着我人生中第一次重大选择。
一方面是走文化,老老实实背书刷题参加高考,另一方面是接着学习钢琴,然后参加艺考,成为一名音乐生。
我询问我爸妈的意见,他们十分反对我参加艺考,因为我当时在长沙最好的高中,文化课成绩也非常稳定,很显然走文化课高考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但我心里有点不甘心,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做一些思考了,不想永远活在被父母设定好的道路上。
第二天我走到我父母面前,非常坚定的告诉他们:“我要参加艺考,目标是中国音乐学院”。
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我的父母最终答应我去参加艺考,就这样,我一个人拖着行李从长沙踏上了去往北京的考学之路。
到达北京后,我在中国音乐学院附近租了一个房子,非常巧的是我的邻居是两个长沙老乡,他们一个报考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另一个报考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的,当时还开玩笑说我们三个加起来,把考试都包圆了。
别的考生基本都有父母陪着,而我是一个人来的,老师也不会保证你能不能考上,完全得靠自己。
那段时间压力其实特别大,不光要学钢琴练钢琴,还有视唱练耳和乐理,我每天都处在巨大的焦虑中,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从睁眼睛练到闭眼睛,像打了鸡血似的。
因为就住在学校附近,所以平常总能遇到里面的学生,还能听到琴房传来的练琴声,当时我的梦想就是自己能住进中国音乐学院的宿舍。
为了梦想,出国留学
所有辛苦都没白费,我还算比较顺利的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但很快我又发现其实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去选择,于是我做了另外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国留学。
因为我以前就有出国的想法,而且我父母也有这个意向,那么在我看来,早出国和晚出国并没有什么区别。
中国音乐学院开学军训的时候,还会报我名字,但我因为要出国所以没去,当时同学们还觉得这个周欣韧挺厉害啊,好不容易考上了居然不来学。
再三思考后,我选择了波兰卡托维兹音乐学院作为我的圆梦地。
波兰是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拥有有着璀璨夜景的克拉科夫,还有在战争中站起来的华沙。
而波兰的音乐也蜚声已久,最著名的当属钢琴诗人肖邦,而我留学的大学也出过作曲家迈克尔斯皮萨克,和舞台爵士乐演奏家罗拉斯扎弗兰,这些享誉乐坛的伟人让我对留学之旅充满了期待。
怀着一腔热血,我不远万里奔赴异乡,想不到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
来留学的中国人其实特别少,在波兰的华人也很少,很多不适应接踵而来。
当地的大学都是用波兰语进行授课,作为一个异乡人,上课时我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为了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我只能先把波兰语翻译成英语,再把英语翻译成中文来理解,于是,当别人一脸轻松的学习课程的知识时,我只能在下面疯狂的记笔记,然后晚上回到寝室在逐句逐字的弄懂。
语言的障碍已经让我累的应接不暇,可更大的挑战是,我的知识基础远不及当地的学生,很多同学是从小就开始修读相关课程和练习各种乐器,而我并没有学习的那么深入。
这就导致我得拼命的学习才能勉强跟上他们的节奏。那段时间,是我音乐生涯中最灰暗的一个阶段,一系列的打击,让我慢慢变得十分敏感和自卑。
别的音乐生对舞台都是非常渴和向往的,而我对上台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能不参加的演出绝对不参加,一旦参加之后又总觉得自己弹得不行,害怕自己出丑,上台演奏特别紧张,以至于必须提前半个小时吃安定药,才能确保我坐在钢琴前手不会发抖。
而最让我难堪的是,在上课时老师会让我们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都拿着各自的乐器,轮到谁谁就得马上来一段即兴表演,这对初出茅庐的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当时我就慌了,每次轮到我,我都呆在原地,不知所措的低着头,眼前黑白的琴键让我感到一阵一阵的眩晕,身边的同学都迷惑不解的望着我,我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种自卑感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每次考试的时候都是要跟乐队一起考,但是我自己并没有觉得我有这个能力可以去跟乐队一起弹琴,所以你这个乐队需要是你的朋友,然后要不就是去找愿意跟你一起演奏的人,因为我觉得自己水平特别差,所以特别不好意思去问别人愿不愿意来跟我合作,说话也小心翼翼。
(我与爵士乐队)
每次他们一旦答应了我还给他们买吃的,对波兰的那些同学说很多感谢的话,觉得人家愿意和我已经非常不好意思了,心里的不自信已经到了卑微的程度。
于是只能通过疯狂的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了能跟上同学们的节奏,证明自己其实并不差,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我都在学习和练琴。
每天至少要练5个小时的琴,大部分时间都是从琴房开门练到关门,暗暗较着劲。
波兰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每次晚上从琴房出来,天空依旧飘着大雪,这其实都不算什么,当时最可怕的是回家路上会遇到蜷缩在街边角落里的流浪汉,这些流浪汉白天会酗酒,喝醉后的他们经常会在晚上骚扰路过的女生,被他们吓唬过几次的我,每次路过那段路都提心吊胆,只能加快脚步,生怕被他们追上。
多年以后,再回想起当年的经历,我仍心有余悸。
很多人觉得音乐生,尤其是出国留学的音乐生,总是光鲜亮丽的样子,但实际上背后所经历的这些“磨难” 是你想象不到的。
但我也从未后悔,如果没有当年那种辛苦的煎熬,也不会有今天在各大演出中从容又自信的我。
在波兰的求学经历也给了我很多人生意义的启发和对音乐的重新理解。
虽然我就读的大学是世界比较出名的音乐学府,但实际上,里面的老师都挺穷的,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音乐老师那么富裕,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进了音乐事业之中。
穷到什么地步呢?我的系主任,在学校也算个校领导,但他每次掏出他的钱包,旧的都能掉渣,钱包后面的皮都是坏的。
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被他们这种对音乐专注又纯粹的精神打动了,原来真正的热爱音乐是抛开物质的,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我到今天。
人生转折——从古典到爵士
命运的转折常常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出场。
在大学时的我,攻读的是古典乐,可是却逐渐“移情别恋”到了另一种音乐风格——爵士。
爵士乐是我就读的大学中最出色的专业之一,那时候,学校经常会举行很多的爵士乐演出,很多的大师也会来到学校给学生们表演。我和朋友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就是去音乐馆舒舒服服的看一场爵士乐的表演,那是我繁重学习生活中难得的放松。
看着台上的演奏者,他们熟练且自由的表演,脸上挂着愉悦的笑容,那种恣意舒坦的表演氛围让我深深为之所吸引,随着看爵士乐表演的次数变多,我在闲暇之余开始慢慢学习爵士,当我第一次完整的弹奏了一曲爵士之后,我感觉到,我爱上了爵士,心中开始萌生由古典转到爵士的想法。
但这么多年在古典乐方面的耕耘,让我一时间难以割舍,而且在音乐界,很少有亚洲女生可以在爵士乐方面有所建树,这也是我迟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陷入了又一次艰难的选择。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了日本女爵士钢琴家上原广美的表演视频,她身穿着线条利落,深色时髦的衣服,头上顶着冲天炮乱发,身体随着节奏随意的摇摆,时而跺脚,又时而跳跃,最独特的是她的表情,一双大眼睛灵动的转动着,可爱的脸蛋随着音乐变化多端。
同样是亚洲女性,在她身上我却看不到亚洲女孩独有的那种含蓄与内敛,更多的是一种张扬恣意的青春与活力。她的个性恰恰与我活泼开朗的性格相吻合,在她身上,我看到我在音乐之路的另一种可能性—— 爵士才是我的“一生所爱”。
明确了方向后,我毅然决然的从古典转到了爵士,那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因为在音乐界,突然的转型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且爵士本身就是一种很难学的音乐风格。
但我决定试一试,本来已经毕业的我,再次远赴美国,开始我学习爵士的研究生之旅。
我希望,多年以后,我也能成为上原广美那样一个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爵士乐钢琴家。
成长的蜕变
正如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所有到达美国的人,都会站在轮船的甲板上兴奋的高喊一声“American”一样,美国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那里是商人最好的掘金之地,但也是音乐人最理想的圆梦之城。
爵士乐起源于美国,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全球,这里是爵士音乐人的摇篮,孕育了众多的大师。在我就读的北科罗拉多大学,它的爵士乐专业在全美排名第一,是著名的爵士乐学府。
求学期间,为了在专业上达到更高的造诣,我全身心投入学习,我的丈夫为了给我营造一个更适宜的学习环境,他也从国内来到美国当我的伴读,因为签证问题,他只能挂靠在我的身份上,在那几年时间里他相当于一个“无业游民”,每天就是在家里面为我准备饭菜,和料理家里的琐事。
当时学校经常会有来自不同国家同样在学习爵士钢琴的学生,有泰国的韩国的日本的中国的,当时我这里有一个泰国的学长,他是博士,他弹的特别好,当时我就更深刻的感受到,你到了一个地方,你代表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你自己,而是代表你这个国家。
中国人在弹爵士这块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在美国学习的那几年压力非常的大,就是因为太多不同国家的人都弹得太好了,他们的水平都太高了,导致我就一就一直在鞭策我自己。
为了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我和几个同学开始去接各种演出,但这些演出我们常常是不拿钱的,因为我们需要一个表现的机会,如果能被老板看中,以后可以被他们雇佣,获得一个不错的工作。
于是,每次放假只要一有时间,我们都会拖着很重的设备、音响和琴辗转于各种演出,即使外面下着大雪,我们还是会坚持去演出,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那段日子是真的挺难的。
美国当地音乐生的日子其实非常苦,我的一个同学他每天凌晨四点都要去开卡车赚生活费,在美国,父母顶多会给孩子付学费,有的学费也不给,生活费的话完全需要自己去赚,所以说很多美国的音乐生,背负着学习压力的同时还有经济压力,即便只有50刀或者是40刀的演出,他们也一定会去,不然很可能连饭都没得吃。
(与乐队演出)
终于在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后,我的学习进度突飞猛进,先是获得全额奖学金,然后陆续与著名爵士大师Benny Golson,Eddie Gomez, Jeff Hailmton,Luques Curtis, Antonio Hart等进行合作,并连续两年在UNC/Greeley Jazz Festival上演出并全程担任爵士节策划工作,还在UNC Jazz Festival. 上获得Outstanding Soloist奖项。
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在毕业音乐会上,我与乐队演奏了一段爵士即兴,演出结束后,那位泰国的学长对我说,
“这是我这么多年见过的最好的爵士钢琴毕业音乐会”
(音乐会海报)
那一刻,我真的感觉非常荣幸,因为他读到了博士,已经在这个学校待了很多年,被他给予这么高的赞扬,那是对我付出这么多努力的最大认可。
(毕业音乐会视频)
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已经在国外待了整整八年,有人曾问我怎么坚持下来的,其实,我觉得八年是很漫长的一段时光,我经历过很多磨难与艰辛,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美好与成就,坚持是很难,但好在我是真的热爱音乐,因为热爱给了我力量,我才能坚持下去。
学成之后,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回国。
在国外求学这么多年,我能明显感觉国外音乐教育和国内的区别,国外的音乐教育非常注重实践,越到后期,我们会参加各种社团,乐队,音乐会的演出,而且在放假时还会进入社会,参加商业演出,这些经历能大大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再加上爵士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即兴的音乐类型,如果没有生活阅历和丰富的演奏经历,是很难在表演时发挥出好的效果的。
而国内的音乐教育,在实践这方面做的不够好,学生在接受音乐的训练时,大多是生搬硬套,难以发挥主动性,再加上登台经验和人生阅历都较少,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音乐创作和发展中处处受限。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口琴 化蝶品牌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