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展演与活动 > 展播

让音乐守护梦的星火

2022-11-30

  “也许我没有天分,但我有梦的天真……”伴随着歌曲《追梦赤子心》的旋律,校园舞台上,12岁的杨喜熟练地敲打着架子鼓,一脸自信。这些年,在贵州有不少像杨喜一样的农村孩子正因音乐而改变。
  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地处贵州乌蒙山区的毕节市大方县绿塘乡恒大第十小学校长祝静不后悔自己多年的坚持。她积极将公益力量引入学校,补齐乡村素质教育短板,用音乐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梦想。
  与音乐相伴,孩子悄然改变
  非洲手鼓、架子鼓、电贝司、电子琴……近几年,绿塘乡恒大第十小学不少孩子都能学习演奏乐器。从遥不可及、一无所知到有机会学习并演奏,这些贵州山区孩子的改变从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开始。
  “音乐教育是乡村孩子素质教育的短板,依托‘音乐课堂’能不断提升农村音乐教育水平,有效增强农村学校的课后服务能力。”祝静说。
  “音乐课堂”是由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开发的品牌公益项目,主要通过为偏远山区学校或易地搬迁点配套学校捐建音乐教室,将乐器和舞蹈融入项目学校的音乐课堂,为乡村孩子提供系统专业的音乐学习机会。
  五年级学生刘晓颖两年前才在“音乐课堂”第一次接触非洲鼓,如今已能熟练地演绎好几首曲子。“之前,县城都没去过几次,更别说学乐器了。如今非洲鼓就是我的好伙伴。”谈到学习乐器,这个自幼生活在贵州偏远山区的小姑娘显得落落大方,很难想象她曾是个孤僻怯生的孩子。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孩子们灿烂的笑颜。祝静说:“音乐所蕴藏的力量正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孩子们。”
  “做乡村学校能够得着的事儿”
  绿塘乡恒大第十小学的“音乐课堂”里划分出舞蹈、音乐两个功能区,装配着落地镜、把杆、地毯等设施,其中一侧墙上还安装着兼具视频播放和远程教学的功能电子屏幕,原本“沉睡”的音乐教室重新焕发活力。
  据介绍,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在原有乡村学校、乡村少年宫的场地里一次性投入4万元经费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每年给予1万元“音乐课堂”运行经费,用于基础设备维修、教师培训等。
  除了引入外部捐助,祝静还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摸底本校素质教育师资,积极动员本校老师,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音乐课堂”。
  毕节市大方县绿塘乡恒大第十小学学生在表演非洲鼓骆飞摄
  以乐器教学为例,目前学校主要教授学生非洲鼓、电吉他、架子鼓,既是因为学校有老师懂电吉他、架子鼓,也是因为学生很喜欢节奏明快的乐器。“要充分激活学校素质教育‘基因’,让本校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乡村学校能够得着的事儿。”祝静说。
  找到一个“杠杆”,撬动素质教育资源
  在祝静看来,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乡村学校硬件基础明显改善,但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突出短板。借助公益力量打造“音乐课堂”,犹如找到一个“杠杆”,把乡村学校闲置的校舍、素质教育器材等有效利用起来,有效撬动乡村学校的资源。
  同时,利用公益团体搭建的渠道,积极加强本地师资培养,让本校原有的音乐、舞蹈等专业师资能有发挥才能的平台,扩大乡村素质教育师资队伍,逐渐变“输血”为“造血”。
  “坚持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变,借助公益力量,整合资源,才能让素质教育在乡村学校落地生根。”祝静说,目前学校不仅有效利用了原有校舍、设施,还逐渐储备了一批乡村素质教育师资,使得乡村素质教育能可持续推进。
  谈到未来的发展,祝静希望类似“音乐课堂”的项目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推广,让原有乡村学校素质教育资源“活起来”。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21期)

0

  • 上一篇:直播间里的公益音乐会 放飞乡村儿童的音乐梦想
  • 下一篇:共享合唱之美!国际音乐界大咖祝福济南国际合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