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产业观察

8000元天价戏票引争议 “高端”秦腔到底能走多远

2011-04-06

  已有百年历史的陕西西安易俗社剧场于4月1日再迎宾客,这也是这家古老剧场斥资1000万元装修一新后首度营业。“推出8000元‘豪华包间’的秦腔戏票,普通的池座票,最低也设定在了380元”……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一番热议。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背后,是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高端戏剧会所”“提升秦腔身价”“细化秦腔市场格局”的诉求。

春寒料峭的3月,秦腔再一次成为古城西安的一个“热词”, 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剧作家陈彦最新推出的现实题材力作——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自3月7日带观众彩排、8日首演至今,演出场场爆满。与此同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2007年10月推出的 “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活动继续进行,其甲票30元、乙票20元、丙票10元的超低票价仍将保持不变。

与此同时,3月21日,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宣布,于4月1日开业的易俗社剧场将走高端化、娱乐化、城市化和年轻化的路子。修缮后的易俗社剧场总共只有180个座位,最低票价380元一张,而豪华包间的票价则高达8000元。“国家一级演员才能上易俗社剧场的舞台,即便职称达不到,演技也得有一定的水平”。 据知,易俗社已将新剧场的观众群体定位于40岁以上成功人士、企业家,而剧场则定位为服务于政务和商务接待的高端剧场。

在陕西,秦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句“三千万三秦儿女高唱秦腔”的民谣便是最好的诠释。而作为秦腔的两大传统重镇——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家坐东,一家拥西(相对位置而言,易俗社剧场在西侧),两者票价如今的差异,不仅拨动了广大秦腔拥趸的心弦,也引发了业内业外的一番热议。

新与旧 百年剧场能否重现辉煌

坐落于西安市西一路的易俗社剧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室内新式剧场之一,原为清末民初(1912年)修建的一座专供达官显贵听戏的室内剧场,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100年来,这里见证了古城西安乃至国家民族的多个重大时刻。

1924年鲁迅在西安讲学时,曾5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离开西安的前一天,鲁迅在收到200元讲课费后,慷慨地拿出50元捐给了易俗社,以帮助解决易俗社的戏曲学校和戏院的经费困难。他还亲笔题“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赠给易俗社。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易俗社剧场也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当时,剧场内连续两天每天8小时的盛大演出,使那些陪蒋介石来西安的南京要员们陶醉不已,放松了警惕,张、杨二人遂能趁机将他们“一网打尽”。

1950年,毛泽东主席曾接见易俗社副社长高培支,赞扬易俗社是一个拥有长久历史的优秀团体,称赞“秦腔是对革命有功的戏”。

1951年7月1日,习仲勋出席了西安市政府举办的易俗社剧场接管大会,并高度赞扬该社是优秀的进步团体,要求其坚持“移风易俗”的传统,进一步演出好的秦腔。易俗社自此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国营剧团之一,并打开了几十年的门禁,开始吸收秦腔女演员孟遏云等入社,成为第一个招收女演员的秦腔剧社。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1983年,易俗社剧场被确认为“西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和2006年,又先后被确认为陕西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剧场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栋建筑呈现出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的形象。

不过,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秦腔演出市场的日渐萧条,易俗社剧场年久失修,昔日繁荣一时的剧场停止了正常商业演出,多年来一直作为排练场地和公益性演出场所。

2009年10月,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着手制定易俗社剧场的修缮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2010年4月,国家文物局向陕西省文物局作出批复,要求修旧如旧,修缮工程应遵循“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现状”原则,保护文物及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经历了斥资1000余万元的修缮之后,焕然一新的易俗社剧场给人一种时空倒流的错觉。青砖地面、实木八仙桌、栏杆、木椅、吊灯均古色古香;中国传统的垂花门、梁枋斗拱组合的传统台口、内部采用全套实木定制家具;身穿中国传统服装的服务人员……怀旧、古朴、韵味十足,使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20年代的茶座剧场,回到戏曲演出的极盛时代。

4月1日,百年易俗社剧场正式开业,历时一个月的开业庆典演出季也随之拉开帷幕:梅葆玖、叶少兰两位京剧大师,李爱琴、马友仙、肖玉玲等十几位老一辈秦腔艺术家,易俗社、三意社、陕西省京剧演出公司、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河南省豫剧二团、银川市秦腔剧团等知名戏曲院团都齐聚易俗社剧场献艺。

百年易俗社剧场经过精心修缮与重新开门迎客,恢复了作为戏曲剧场的功能,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秦腔原本就是高雅的宫廷戏,我们重金修缮、提高上台门槛、创新秦腔等举措其实只是为了让它回归历史本来面目……”言语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推出高价票实际上是希望传承和恢复易俗社剧场风骨,与此同时,走上“高端”运营道路的易俗社剧场, 其“生活化、娱乐化、城市化、年轻化”的新元素、新举措也随之开始推行。

  已有百年历史的陕西西安易俗社剧场于4月1日再迎宾客,这也是这家古老剧场斥资1000万元装修一新后首度营业。“推出8000元‘豪华包间’的秦腔戏票,普通的池座票,最低也设定在了380元”……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一番热议。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背后,是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高端戏剧会所”“提升秦腔身价”“细化秦腔市场格局”的诉求。

春寒料峭的3月,秦腔再一次成为古城西安的一个“热词”, 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剧作家陈彦最新推出的现实题材力作——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自3月7日带观众彩排、8日首演至今,演出场场爆满。与此同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2007年10月推出的 “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活动继续进行,其甲票30元、乙票20元、丙票10元的超低票价仍将保持不变。

与此同时,3月21日,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宣布,于4月1日开业的易俗社剧场将走高端化、娱乐化、城市化和年轻化的路子。修缮后的易俗社剧场总共只有180个座位,最低票价380元一张,而豪华包间的票价则高达8000元。“国家一级演员才能上易俗社剧场的舞台,即便职称达不到,演技也得有一定的水平”。 据知,易俗社已将新剧场的观众群体定位于40岁以上成功人士、企业家,而剧场则定位为服务于政务和商务接待的高端剧场。

在陕西,秦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句“三千万三秦儿女高唱秦腔”的民谣便是最好的诠释。而作为秦腔的两大传统重镇——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家坐东,一家拥西(相对位置而言,易俗社剧场在西侧),两者票价如今的差异,不仅拨动了广大秦腔拥趸的心弦,也引发了业内业外的一番热议。

新与旧 百年剧场能否重现辉煌

坐落于西安市西一路的易俗社剧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室内新式剧场之一,原为清末民初(1912年)修建的一座专供达官显贵听戏的室内剧场,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100年来,这里见证了古城西安乃至国家民族的多个重大时刻。

1924年鲁迅在西安讲学时,曾5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离开西安的前一天,鲁迅在收到200元讲课费后,慷慨地拿出50元捐给了易俗社,以帮助解决易俗社的戏曲学校和戏院的经费困难。他还亲笔题“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赠给易俗社。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易俗社剧场也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当时,剧场内连续两天每天8小时的盛大演出,使那些陪蒋介石来西安的南京要员们陶醉不已,放松了警惕,张、杨二人遂能趁机将他们“一网打尽”。

1950年,毛泽东主席曾接见易俗社副社长高培支,赞扬易俗社是一个拥有长久历史的优秀团体,称赞“秦腔是对革命有功的戏”。

1951年7月1日,习仲勋出席了西安市政府举办的易俗社剧场接管大会,并高度赞扬该社是优秀的进步团体,要求其坚持“移风易俗”的传统,进一步演出好的秦腔。易俗社自此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国营剧团之一,并打开了几十年的门禁,开始吸收秦腔女演员孟遏云等入社,成为第一个招收女演员的秦腔剧社。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1983年,易俗社剧场被确认为“西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和2006年,又先后被确认为陕西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剧场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栋建筑呈现出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的形象。

不过,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秦腔演出市场的日渐萧条,易俗社剧场年久失修,昔日繁荣一时的剧场停止了正常商业演出,多年来一直作为排练场地和公益性演出场所。

2009年10月,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着手制定易俗社剧场的修缮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2010年4月,国家文物局向陕西省文物局作出批复,要求修旧如旧,修缮工程应遵循“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现状”原则,保护文物及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经历了斥资1000余万元的修缮之后,焕然一新的易俗社剧场给人一种时空倒流的错觉。青砖地面、实木八仙桌、栏杆、木椅、吊灯均古色古香;中国传统的垂花门、梁枋斗拱组合的传统台口、内部采用全套实木定制家具;身穿中国传统服装的服务人员……怀旧、古朴、韵味十足,使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20年代的茶座剧场,回到戏曲演出的极盛时代。

4月1日,百年易俗社剧场正式开业,历时一个月的开业庆典演出季也随之拉开帷幕:梅葆玖、叶少兰两位京剧大师,李爱琴、马友仙、肖玉玲等十几位老一辈秦腔艺术家,易俗社、三意社、陕西省京剧演出公司、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河南省豫剧二团、银川市秦腔剧团等知名戏曲院团都齐聚易俗社剧场献艺。

百年易俗社剧场经过精心修缮与重新开门迎客,恢复了作为戏曲剧场的功能,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秦腔原本就是高雅的宫廷戏,我们重金修缮、提高上台门槛、创新秦腔等举措其实只是为了让它回归历史本来面目……”言语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推出高价票实际上是希望传承和恢复易俗社剧场风骨,与此同时,走上“高端”运营道路的易俗社剧场, 其“生活化、娱乐化、城市化、年轻化”的新元素、新举措也随之开始推行。

高与低 门槛就高还是就低

据西安秦腔剧院副总经理张保卫介绍,盛装开业的易俗社剧场将走高端运营之路,即将其打造成一处高级秦腔会所,给渴望看到高水准戏曲演出的观众提供环境高雅、演出精湛的场所。而与之相应的便是“高价”:最低也要380元一张的票价,毫无疑问,将使西安市区的秦腔演出主市场票价,呈现出一个“西高东低”的格局。

历史上,秦腔也曾经辉煌而持久地占有过中心城市的舞台,近十几年来,却更多的是在山乡农村寻求生存空间,城市留给秦腔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为激活秦腔的城市演出市场,2007年10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活动,在不断推出新人,提高演出质量的基础上,针对城市人口整体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的实际情况,坚持低票价面向观众,活动伊始,即在每场演出中推出至少1/3的10元、30元的低价票。2009年后,此项活动得到了省财政厅“文化惠民工程”资助,戏曲研究院立即下调票价,推行甲票30元,乙票20元,丙票10元的超低票价,并且每场给农民工免费赠票30张。 “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期间,共有50余万人次的观众前往剧场观看了演出,平均每场的上座率达到了93%以上。

尽管如此,西安目前的秦腔演出市场总体上仍呈现萧条之势。由此,许多行内行外的人也不禁生疑,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坚持低票价“惠民演出”的背景下,易俗社剧场的“高端路线”是独辟蹊径还是剑走偏锋,能否杀开一条“血路”?会否“有价无市”?

对此,雍涛表示,目前陕西的秦腔演出市场确实存在着动态的竞争,“天天有秦腔”活动也给易俗社的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但是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易俗社剧场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朴典雅、祥瑞大气”的装修原则,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观众所能看到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原貌,又让原来的环境发生巨大改观。他认为,配合这些有利的天然条件,推出原汁原味的秦腔精品演出,走“高端市场”的运营道路,“易俗社剧场一定能够创出自己的品牌”。

在具体经营方面,雍涛表示,易俗社剧场今后将走旅游与演出结合的路子:白天旅游团队参观剧场,观看一些有代表性、短小的秦腔戏,晚上还可以观看正常的剧场演出。每周一、二是三易社、易俗社演员演出,从周三到周日可能会演出年轻人喜欢的新排戏,每个月还将保证邀请到部分剧种的代表性节目上演。

而西安秦腔剧院市场部部长张武宏介绍,此前他们也做过相应的市场调查,认为秦腔市场也可以细分,所以决定将“高端秦腔”的目标群体确定在40岁以上成功人士、企业家。对于业界的一些担忧,张武宏表示,他们将按照现代剧场的运营模式,将易俗社剧场打造成先进的戏曲演出市场流通平台,总之,“一定会坚持下来的”。另据了解,西安秦腔剧院还要以这次易俗社剧场的修缮和重新开放为契机,进行秦腔的“四化改革”——首先是生活化,很多年轻人对秦腔的程式化很反感,觉得离生活太远。所以,就得从如何让秦腔贴近生活上做文章。娱乐化也是今后探索的一个方向。秦腔多以苦音、苦戏为主,今后将考虑在秦腔中增加一些现代娱乐元素。还有秦腔的城市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根态”艺术,秦腔不完全属于农村。年轻化也将是一个工作重点,秦腔要发展下去必须培养年轻观众。

抑与扬 不同人士的不同视角

“豪华包间”8000元的秦腔戏票,最普通的票也要380元,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古城西安引起一番热议,绝大多数普通戏迷摇头咂舌:“‘天价’秦腔,谁看,谁能看得起”?而一些业内人士却表达出了审慎的乐观和冷静的建议——“传统艺术不能再跌份了,只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市场推广营销机制”。

“80后”秦腔戏迷刘先生认为,剧场最大的功能是演员、剧目亮相的平台,是戏迷观众看戏的家园。剧院从中得利亦属正常,但这样的价码,有多少人能承受?“天价”秦腔,只能将绝大多数戏迷拒之门外,望票兴叹……长此以往,失去了受众的艺术,其生命力还能久远么?

长期“跑文化口”的媒体工作者孙女士表示,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确实还未从低迷中走出,但其并不缺乏群众基础,渭南市的“周末一元剧场”为何场场爆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西安天天有秦腔”为何有时一票难求,都能说明问题。然而,在全省秦腔艺术界全力振兴这门古老艺术的当下,易俗社剧场的“高端”步伐是不是走得太急了点儿?是不是有脱离普通大众之嫌?

多年从事艺术行政管理工作的刘女士则表达了另一番见解,在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对于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艺术而言,其受众也发生了分化,普通大众戏迷当然期望票价越低越好,但也不容否认,也有那么一批观众,希望能到环境优雅、大腕云集的剧场去欣赏更为经典的演出,至于票价,只要他们认为“戏有所值”就行了。固然,西安市民的收入水平整体还不算高,易俗社剧场高票价确实会让相当一部分普通戏迷望而却步,但各级政府、各级演出机构推行的“惠民演出”,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易俗社剧场既然要走“高端路线”,也必然会在软硬件方面下足功夫,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演出质量,从这一点来讲,其对秦腔的传承和繁荣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这种“高端剧场”一旦运行成功,既可满足本地受众的需求,也可以对外展示秦腔的新形象,未来的易俗社剧场也将成为政务、商务接待的重要选择之一。在审慎乐观的同时,她还建议,易俗社剧场应该尽快建立起有效的推广营销机制,防止“有价无市”“中途断炊”。

在“天价”歌舞表演层出不穷,“天价”相声、曲艺表演不断涌现的当今,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艺术却几乎都面临着靠走村串乡和低票价招揽观众的窘境。提振传统艺术,只能一味靠自降身价么?长此以往,其艺术质量必然是逐步下滑。而自抬身价,是否会“自绝于观众”?事实上,对于这一两相矛盾的命题,还没有谁能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对于西安出现的“惠民演出”常年不衰,“高端剧场”高调登场的现象,记者认为不存在“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的问题,试想想,如果全西安、全陕西乃至全西北的秦腔表演团体都一窝蜂地走“低价”招徕观众的同质化竞争,长此以往,对秦腔艺术的发展恐怕也不会有多大裨益。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仅2010年,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各类演出达到850场,在不依靠事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基本达到了收支平衡,在全国改制院团中成为新标杆。打造“高端秦腔”,是他们继“年年出新戏,部部是好戏”的剧目创新理念之外的又一次经营创新尝试。尽管前路面临着许多压力与困难,但从他们坚毅和充满信心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准备是很充足的。

记者期盼着,在未来,西安的秦腔惠民演出依旧红红火火,而“高端秦腔”也能形成一道风景。在同一座城市里,在主打同一剧种的情况下,“高价”与“低价”相映生辉、相安无事,果如此,三秦戏迷幸甚,秦腔幸甚!(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赵建兰)

高与低 门槛就高还是就低

据西安秦腔剧院副总经理张保卫介绍,盛装开业的易俗社剧场将走高端运营之路,即将其打造成一处高级秦腔会所,给渴望看到高水准戏曲演出的观众提供环境高雅、演出精湛的场所。而与之相应的便是“高价”:最低也要380元一张的票价,毫无疑问,将使西安市区的秦腔演出主市场票价,呈现出一个“西高东低”的格局。

历史上,秦腔也曾经辉煌而持久地占有过中心城市的舞台,近十几年来,却更多的是在山乡农村寻求生存空间,城市留给秦腔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为激活秦腔的城市演出市场,2007年10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活动,在不断推出新人,提高演出质量的基础上,针对城市人口整体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的实际情况,坚持低票价面向观众,活动伊始,即在每场演出中推出至少1/3的10元、30元的低价票。2009年后,此项活动得到了省财政厅“文化惠民工程”资助,戏曲研究院立即下调票价,推行甲票30元,乙票20元,丙票10元的超低票价,并且每场给农民工免费赠票30张。 “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期间,共有50余万人次的观众前往剧场观看了演出,平均每场的上座率达到了93%以上。

尽管如此,西安目前的秦腔演出市场总体上仍呈现萧条之势。由此,许多行内行外的人也不禁生疑,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坚持低票价“惠民演出”的背景下,易俗社剧场的“高端路线”是独辟蹊径还是剑走偏锋,能否杀开一条“血路”?会否“有价无市”?

对此,雍涛表示,目前陕西的秦腔演出市场确实存在着动态的竞争,“天天有秦腔”活动也给易俗社的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但是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易俗社剧场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朴典雅、祥瑞大气”的装修原则,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观众所能看到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原貌,又让原来的环境发生巨大改观。他认为,配合这些有利的天然条件,推出原汁原味的秦腔精品演出,走“高端市场”的运营道路,“易俗社剧场一定能够创出自己的品牌”。

在具体经营方面,雍涛表示,易俗社剧场今后将走旅游与演出结合的路子:白天旅游团队参观剧场,观看一些有代表性、短小的秦腔戏,晚上还可以观看正常的剧场演出。每周一、二是三易社、易俗社演员演出,从周三到周日可能会演出年轻人喜欢的新排戏,每个月还将保证邀请到部分剧种的代表性节目上演。

而西安秦腔剧院市场部部长张武宏介绍,此前他们也做过相应的市场调查,认为秦腔市场也可以细分,所以决定将“高端秦腔”的目标群体确定在40岁以上成功人士、企业家。对于业界的一些担忧,张武宏表示,他们将按照现代剧场的运营模式,将易俗社剧场打造成先进的戏曲演出市场流通平台,总之,“一定会坚持下来的”。另据了解,西安秦腔剧院还要以这次易俗社剧场的修缮和重新开放为契机,进行秦腔的“四化改革”——首先是生活化,很多年轻人对秦腔的程式化很反感,觉得离生活太远。所以,就得从如何让秦腔贴近生活上做文章。娱乐化也是今后探索的一个方向。秦腔多以苦音、苦戏为主,今后将考虑在秦腔中增加一些现代娱乐元素。还有秦腔的城市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根态”艺术,秦腔不完全属于农村。年轻化也将是一个工作重点,秦腔要发展下去必须培养年轻观众。

抑与扬 不同人士的不同视角

“豪华包间”8000元的秦腔戏票,最普通的票也要380元,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古城西安引起一番热议,绝大多数普通戏迷摇头咂舌:“‘天价’秦腔,谁看,谁能看得起”?而一些业内人士却表达出了审慎的乐观和冷静的建议——“传统艺术不能再跌份了,只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市场推广营销机制”。

“80后”秦腔戏迷刘先生认为,剧场最大的功能是演员、剧目亮相的平台,是戏迷观众看戏的家园。剧院从中得利亦属正常,但这样的价码,有多少人能承受?“天价”秦腔,只能将绝大多数戏迷拒之门外,望票兴叹……长此以往,失去了受众的艺术,其生命力还能久远么?

长期“跑文化口”的媒体工作者孙女士表示,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确实还未从低迷中走出,但其并不缺乏群众基础,渭南市的“周末一元剧场”为何场场爆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西安天天有秦腔”为何有时一票难求,都能说明问题。然而,在全省秦腔艺术界全力振兴这门古老艺术的当下,易俗社剧场的“高端”步伐是不是走得太急了点儿?是不是有脱离普通大众之嫌?

多年从事艺术行政管理工作的刘女士则表达了另一番见解,在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对于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艺术而言,其受众也发生了分化,普通大众戏迷当然期望票价越低越好,但也不容否认,也有那么一批观众,希望能到环境优雅、大腕云集的剧场去欣赏更为经典的演出,至于票价,只要他们认为“戏有所值”就行了。固然,西安市民的收入水平整体还不算高,易俗社剧场高票价确实会让相当一部分普通戏迷望而却步,但各级政府、各级演出机构推行的“惠民演出”,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易俗社剧场既然要走“高端路线”,也必然会在软硬件方面下足功夫,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演出质量,从这一点来讲,其对秦腔的传承和繁荣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这种“高端剧场”一旦运行成功,既可满足本地受众的需求,也可以对外展示秦腔的新形象,未来的易俗社剧场也将成为政务、商务接待的重要选择之一。在审慎乐观的同时,她还建议,易俗社剧场应该尽快建立起有效的推广营销机制,防止“有价无市”“中途断炊”。

在“天价”歌舞表演层出不穷,“天价”相声、曲艺表演不断涌现的当今,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艺术却几乎都面临着靠走村串乡和低票价招揽观众的窘境。提振传统艺术,只能一味靠自降身价么?长此以往,其艺术质量必然是逐步下滑。而自抬身价,是否会“自绝于观众”?事实上,对于这一两相矛盾的命题,还没有谁能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

对于西安出现的“惠民演出”常年不衰,“高端剧场”高调登场的现象,记者认为不存在“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的问题,试想想,如果全西安、全陕西乃至全西北的秦腔表演团体都一窝蜂地走“低价”招徕观众的同质化竞争,长此以往,对秦腔艺术的发展恐怕也不会有多大裨益。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仅2010年,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各类演出达到850场,在不依靠事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基本达到了收支平衡,在全国改制院团中成为新标杆。打造“高端秦腔”,是他们继“年年出新戏,部部是好戏”的剧目创新理念之外的又一次经营创新尝试。尽管前路面临着许多压力与困难,但从他们坚毅和充满信心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准备是很充足的。

记者期盼着,在未来,西安的秦腔惠民演出依旧红红火火,而“高端秦腔”也能形成一道风景。在同一座城市里,在主打同一剧种的情况下,“高价”与“低价”相映生辉、相安无事,果如此,三秦戏迷幸甚,秦腔幸甚!(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赵建兰)

0

  • 上一篇:文化产业:练好内功方能转型升级
  • 下一篇:钢琴考级成牟利工具 培训老师与评委关系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