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数字经济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数字化战略的全面提升,不仅在医疗、科技、教育、军事等领域十分重要,对于文化艺术行业数字升级也非常重要。数字发展势不可挡,数字化人才培养成为大势所趋。
一、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现状
今年五月,我跟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期间,发现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面临严峻短缺形势,数字领域的人才缺口将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数量型人才短缺。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数字经济具有创新性高、覆盖性广、创新性强等特点,数字技术的变革促进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文化产业、新闻信息等的领域的发展,数字化人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而数字化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给。
结构型人才短缺。在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数字化人才建设存在区域结构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建设分布与地区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例如,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长三江、珠三江地区,数字化人才较为丰富,而二三级城市数字化人才流失严重,数字化人才短缺形势严峻。
素质型人才短缺。复合型人才建设方面,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既熟悉各艺术专业门类,又了解数字技术的人才队伍,文化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呈现不是简单以的记录的形式将作品呈现在舞台上,而是艺术的二度创作,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打造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标准。人才标准是进行人才选、育、管、用的基础。数字化人才标准是能够创造文化产业数字化工作高绩效的基本要求、关键能力和行为要求等一系列的总和。通过对数字化人才的定位和工作任务分析,从价值观、必备知识、各艺术门类专业技能、数字工作绩效等维度,进行能力模型设计与构建。按照文化产业数字领域专家、技术骨干、从业者等多层级划分级别,与职称、职务相匹配。有了数字化人才标准,就为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布局文化产业数字化学科体系。根据文化产业各艺术门类的实际及发展战略的要求,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不同方向,布局建立三个层级的数字化学科体系,绘制数字化学科地图。如表演艺术领域,从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剧目排练、合成、演出、运营、线上演播等不同领域,通过数字化学科体系建设,凝练共性数字化技术,明确关键数字化技术,促进掌握核心技术,提炼关键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经验,强化数字化知识管理,提升数字化人才培养效率与效果。
做好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规划。根据文化产业各艺术门类的业务的特点,开展前瞻性数字化人才预测,系统谋划战略性数字化人才规划。在数字化人才预测方面,强调三种能力:符合文化产业各艺术门类战略发展的数字化价值理念、文化产业领域数字化改造与优化能力、新一代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全面开展数字化人才盘点、全面分析外部机遇挑战和内部优劣势、组织开展前瞻性人才供需预测的基础上,系统策划并提出数字化人才战略目标、未来愿景、战略举措以及具体分解图表。
三、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想
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数字化时代,要实现文艺人才培养和新科技、新媒介发展同步。着重要培养擅长文艺创作、艺术经营,同时还要知晓数字技术和能够进行数字艺术交互技术、二度创作的复合型人才。要搭建高等艺术院校与文艺院团数字演艺人才联合培养机构,构建互利共赢的产学合作培养的新机制,打造文化艺术产业数字复合型人才培养全新教育模式。
打造文化产业数字化培训课程体系。从艺术专业技能数字化和数字专业艺术技能化两个维度,按照数字化素养、数字化专业技能、数字化舞台技术、数字化创作等层面,遵循数字化知识管理原则,对接数字化学科体系,系统构建数字化培训课程体系,为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课程保障。
充分整合内、外部数字化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咨询团队、智库、院团科研机构等数字化服务机构的战略合作,完善内外部数字化专家人才与讲师资源库建设。尤其是加强与央视、卫视、地方台、各大平台、各大门户网站、融媒体等数字标杆组织的合作,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组织演职人员开展现场观摩、随岗实践培训等。
文化产业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数字化人才建设事关文化强国建设,深入认识数字化人才短缺现象及其成因,对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解决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具有启发意义。打造多层次的数字化人才结构,形成专业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将有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