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流水潺潺,博鳌海岸线蔚蓝旖旎。1月26日大年初五晚,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我的家乡我的年”栏目播出琼海专场,万泉河、博鳌海岸线等美景再次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当镜头拉回节目演出现场时,琼海的美声、美食、美景、美物、美人,共同演绎出一幅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更是令人惊艳不已。
民歌、年俗、美食与非遗文化走上央视舞台
央视2023年春节《民歌·中国》栏目向全国观众推介琼海,逐一挖掘、传播琼海博鳌镇沙美美丽乡村、鲤鱼灯闹春、会山镇的苗歌苗绣的历史文化、琼海美食等,并通过原创音乐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让观众在聆听动人民歌的同时,欣赏到新时代琼海的好风采。
“我的家乡我的年”节目一开始,作为琼海渔乡的一项传统年俗活动的“鲤鱼灯闹春”首先登场,让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被称为海南一道靓丽海洋历史文化风景线的鲤鱼“灯”上央视舞台。
在当地人看来,鲤鱼是吉祥的象征,有着大吉大利、年年有余、添财添丁的美好寓意。在琼海,鲤鱼灯除了闹春,每年的赶海节开海前,鲤鱼灯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承载着南海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到琼海旅游可品尝什么样的美食?节目中,由琼海本土乐团金岛乐团带来的一曲《琼海密好吃》,将琼海的杂粮、嘉积鸭、万泉河鲤鱼等美食一一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推介。
“苗家的牛角杯举起来耶……苗家的酒歌唱起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唯美、动听的苗歌《干一杯》歌声中,央视画面从博鳌镇沙美村切换至海南最大的苗族聚集区琼海市会山镇现场,《山门真是好》等苗寨的旋律飞越大江南北,唱响全国。
在载歌载舞中感受苗族人的热情之余,节目也将非遗项目苗绣搬上舞台。“苗绣上的图案都是自己审美想象并绣出来的,创意灵感为大家穿在身上集合在一起的寓意。”海南苗绣蜡染技艺民间传承人陈秀兰,现场向全国观众讲解了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更多人了解苗绣,传承苗绣。
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我的家乡我的年”栏目播出琼海专场录制现场。
“琼海溜”两度上央视彰显本土文艺更大自信
“《琼海溜》是琼海的口头禅,更是琼海的一种文化。”琼海金岛乐团团长李浪说,此次《民歌·中国》栏目走进琼海,是继《琼海溜》2022年春节荣登央视音乐频道之后,琼海文化艺术再次唱响全国,“我们从中受益很大,也很开心,很自豪”。
李浪认为,《民歌·中国》琼海专场的播出,是一场文化盛宴,给琼海以及海南更多艺人,提供了好平台,让大家能够多出精品共享这个平台。
在琼海市候鸟艺术团团长韩庆丽看来,整场节目异常精彩,艺术团和琼海市群英候鸟人才工作站的“候鸟”人才们,看到央视这档春节特别节目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
琼海作为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永久会址所在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1964年首演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插曲《万泉河水清又清》,脍炙人口的曲子和“红色娘子军”的精神一样,成为国人传承、传唱的经典。
琼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琼海市音乐协会主席杨奇谚表示,通过“非遗+音乐”的传播新形式,不仅对非遗的传承、发扬有着很好的传播作用,在音乐上更具创新性,非遗与音乐二者的融合使琼海本土音乐特色更加凸显,也能更好地让琼海本土原创音乐走出去。
他认为,《民歌·中国》走进琼海结合当地的习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琼海的文化底色、特色,也让观众了解到传统民歌里富含的时代精神,为当代民歌注入新动力,为人们认识传统民歌拓宽了渠道,给予海南更大的文化自信。
从“音乐+旅文+产业”角度深挖琼海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振兴
《民歌·中国》走进琼海以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声,精致的海南非遗苗绣,展现出当地独特的美食、美景、美物、美人,演绎出一幅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有效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琼海市文联主席杨奋也表示,此次琼海本土文化再登央视舞台,让全国观众和世界领略了琼海本土文化的魅力,感受琼海本土原创音乐人对艺术、对家乡的热忱之心,充分展现了琼海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本着‘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琼海已经完成全市13个镇区(村、社区)18个文艺阵地的建设。”杨奋说,在基层文艺阵地内,琼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着力推出了一批乡土气息厚重的文艺精品力作,全面提升文联工作受众面和影响力,探索出了一条市县级文联发展的新路子。今后,将继续借助央视平台推出更多琼海本土的精品作品,将琼海原创乡村音乐节打造成海南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节庆品牌。
琼海市旅文局副局长侯媛媛表示,《民歌·中国》琼海专场的节目录制,结合琼海市第四届原创乡村音乐节,将琼海市原生态的“乡村音乐”和绚丽多彩的“红、绿、蓝”三色旅游文化资源推向了全国广大观众。从“音乐+旅文+产业”角度切入,深入挖掘琼海文化底蕴力量,唱出了“担当善作,敢为人先,开放包容,求新求变”的琼海精神,唱出了琼海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探索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推动琼海旅游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琼海乡村产业振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