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学术发布

协同提质,将课程群构建引入高校音乐教育

2024-09-13

在协同提质理念的指引下,课程群的概念目前在部分高校悄然兴起,不少高校正在积极探索不同课程群的构建方式。课程群是指围绕主干课程建立的多维度知识认知体系的课程群体的组合,是体现多元化教学的一种协作式教学模式。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包含了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也包含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与音乐有关的通识课教育。将“课程群构建”的理念带入高校音乐教育中,无疑是一个新的尝试。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群的构建旨在深入挖掘与音乐有关的课程的契合点,探索共性知识的教学内容,开发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人才培养更具综合性和实效性。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使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群变成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是对德育和美育融合育人模式进行的积极探索,在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细化管理,巩固课程思政制度保障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群构建涉及多门音乐学科与大量学生群体,意义重大且工作量繁重,加之课程思政的融入使得整个工作更为复杂困难。只有强化机制建设,处理好、协调好构建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才能化繁为简,有效提升构建实效。

明确管理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层级,以高效管理提升构建效率。由学校领导进行统筹,基于学校总体的办学目标对音乐教育教学群的构建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部署,从宏观层面做好管理工作。由音乐专业所属学院领导实施细化管理,根据学校领导的意见制定详细具体、科学可行的实践方案,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育人效果的取得、构建方法的确定、构建流程的规范、主体责任的划分、思政元素的融入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带领学院全体人员执行方案,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协助。由辅导员、专业任课教师、思政教师负责构建工作的具体落实,充分发挥主体优势、加强彼此间协作,遇到问题时积极向上级管理层进行反馈并寻求帮助,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以主体合力构建具有思政特色的音乐教育教学群。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科研资金,为音乐教育课程群构建和课程思政相关学术研究提供资金支持,激励更多教师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产出丰厚的研究成果,进而为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创新程度、育人成果为标准,定期评选在音乐教育教学群构建中探索课程思政方法方面表现优异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其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激励,并将其所取得的探索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

完善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音乐教育教学群的构建实效进行综合评价。广泛听取学校领导、学院领导、音乐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等多元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参考学生的专业考核成绩和日常思政表现,以教师适应度、学生获得感、思政育人效果为切入点得出综合性评价结果。同时,依据结果来分析学群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对构建方式进行优化和改进。

组织教研,强化课程思政主体力量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群构建是目前较为创新的尝试。只有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以教学实践来发现问题,为教学研究提供方向,以教学研究来解决问题,为教学实践激发动力,才能有效减少试错成本,提升整体构建效率。

在教学实践方面,积极寻求不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音乐课程知识和思政知识之间的共通点,在教学中尝试融入共性知识的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引入经典歌曲、传统音乐等具有思政价值的音乐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在教学结束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发现和记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断积累实践经验,逐渐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研究方面,定期开展全体音乐教师参与的教研会议,邀请思政教师作为会议顾问,各教师共享教学成果,共同参考经验教训、共同解决教学难题,广泛应用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会议中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组建专门的科研队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项目,贯彻落实以研促学、以研促教的理念,通过理论研究引领教学实践的优化改进。

专业任课教师和思政教师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重要主体,其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协同能力会对教研实效产生重要影响。由此,高校应针对上述三种能力定期提供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引入现实案例和先进成果,增强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有效提升双方教师的工作胜任力和团队协作力;组建由音乐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组成的教研小组,充分发挥双方教师的专业优势,在合作教研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协同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入落实。

加强课程协作,打造课程思政主要阵地

课程是音乐教育教学开展的主要阵地,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对象。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具有融合特色和思政特色的课程群,是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群构建模式的关键渠道。

教师需要厘清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知识话语体系,包括中国音乐本体、音乐风格、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等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教育知识话语。将上述音乐话语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在帮助学生开阔音乐视野、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本国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将红色歌曲、传统音乐作为共性知识融合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学到多元音乐知识,增强综合音乐能力;精心选取优秀音乐作品,在作品教学中通过背景介绍、歌词解析凸显作品所蕴含的特色中国元素和浓厚中国情怀,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演唱中共情,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深度学习来增进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关注学生在演唱或演奏音乐作品时的情感状态,鼓励其融情于技,实现“情”与“技”的深度融合,充分表达出作品中所蕴藏着的精神和情感力量。

此外,高校应积极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群构建模式。利用慕课平台收集将多专业、多层次音乐知识融合起来的综合性线上精品音乐课程,同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学习,通过提供多元课程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

拓展实践场域,延伸课程思政第二课堂

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学生只有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经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再回到课堂学习和创作,才能言之有物、动之有情,才能真正理解优秀音乐作品的真谛。由此,将活动群构建作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群构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具有思政特色的音乐活动,实现思政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应开展面向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歌唱比赛,由参赛学生自由选择曲目与唱法,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创新性改编,使学生在参赛准备过程中加深对红色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在同台竞技过程中相互学习、增强自身音乐水平。同时,为观看比赛的师生献上一场红色文化的听觉盛宴,通过红色音乐文化在校园文化的融入来增强思政育人效果;开展多元化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才能提供优质平台,实现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广泛延伸。例如,开展传统音乐进社区、进乡村的活动,让学生使用传统乐器为社区居民演奏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乐为载体的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乐以安德、乐以教和、乐以治道既是乐的功能,也是乐的目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群的构建为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细化管理、组织教研、加强课程协作、拓展实践场域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由此,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既能获得多方面的音乐知识、提升综合音乐素养,又能得到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启发,逐步成长为用音乐服务人民、用行动诠释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为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3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师范类声乐教育课程群构建研究”〈编号:23D109〉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



0

  • 上一篇:自学成“音乐鬼才”,组学生乐队!郑文雅将“器乐教学”引入课堂|致敬40年
  • 下一篇:卌载搜寻 集敦煌民乐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