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学校

跨文化传承:地方高校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设计

2024-03-12

蒙古族传统音乐以其深邃的韵味、丰富的旋律与独特的表演艺术,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展现出独树一帜的地位。高等教育院校在传授蒙古族音乐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传统性与现代创新性的融合,以促进学生对蒙古族音乐艺术的深入认知和技艺的掌握。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民族历史与精神的内核,体现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征。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节奏构成、演奏技法和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蒙古族音乐讲究音调的延展与自由变化,其旋律多采用多变和宽广的间距结构,反映了蒙古高原无垠草原的辽阔与自由。在节奏上,则往往模仿自然界动物的步伐声、马蹄声以及生活劳作的节奏,这一独特的节奏感是蒙古族音乐能够直击听者情感,带来强烈共鸣的重要因素。从声乐技法来看,长调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它依靠一口气将多个音符连贯吟唱,旋律变化丰富而富有弹性,这不仅考验了歌者的肺活量与音乐技巧,同时也是蒙古族音乐文化哲学思想的体现,即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另外,喉音歌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将歌声与气流控制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立于自然音之上的和声效果,这一点在世界音乐文化中极为罕见,显示了蒙古族音乐在声学运用上的高超技艺。在乐器演奏方面,马头琴作为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它的结构、演奏技法与音色,都深切表达了蒙古族对于自然崇拜与文化认同的情感。演奏者通过马头琴传达着对自然界、祖先与生活的敬畏与颂歌,其演奏技法不仅着眼于技巧的展示,更在于情感与精神的传递。对于舞蹈伴奏的音乐,强调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密切配合,反映了蒙古族对动作美和体态语言的高度重视,亦是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之一。蒙古舞蹈中的音乐往往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将蒙古族人民豪放、刚健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

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意义

蒙古族传统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信息,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节点,肩负着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沉甸甸责任。其意义不仅局限于文化保存的范畴,更拓展至民族自信心的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构建以及创新人才的孵化场所。

细究地方高等院校在传承工作中的作用,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能够发挥出以系统教育为基础的独特优势,通过纳入蒙古族音乐的历史渊源、乐理体系和表演技巧等多维内容,构建出一套科学严谨的音乐教学体系,确保传统音乐的纯正性与系统性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在此过程中,课程设计需充分考虑音乐情境创设,透过情景模拟、历史情境再现等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习者对音乐文化的感知力和体验度,进而深化其对于蒙古族音乐价值内涵的认同和理解。针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特有的表演技艺,比如马头琴演奏、长调演唱等,高等院校应当秉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不断探索适应现代审美和技术发展的新型教学法。例如,采用音频视觉同步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媒介手段,让学生在更加直观、互动的环境中掌握技艺,同时也为其提供艺术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创新能力,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地方高校需深化与博物馆、民俗村等文化机构的合作,使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在此合作模式下,不仅可以整合资源,实现互利共赢,而且能够促使学生走出课堂,直接接触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获取更为真切和生动的学习体验。

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设计方案

地方高校教学内容方面,应深化对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沿革、音乐理论基础、作品鉴赏及传统乐器的系统学习。以学术研究成果和音乐作品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加入音乐民族学和音乐美学的分析,丰富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认识维度。与此同时,将现代音乐演进的新潮流与教学实践紧扣联合,深度挖掘传统音乐成分在今日音乐艺术创作中的新鲜呈现及其功能性转化。在教育方法革新层面,我们将采纳案例分析法、互动讲解法、实践体验法等丰富多元的教学策略。举例来说,解读蒙古族经典乐作,能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美学的鉴赏力和音乐理论的分析技巧。利用多媒体资源,例如音乐视频、音频文件等,结合模拟软件技术的辅助,让学习者在仿真环境中亲身经历音乐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进而强化知识的直观性与动手操作的实践性。同时,本课程高度重视批判思维能力的培育,激励学生探索蒙古音乐与世界音乐体系之间的交流与整合,引导其在传统承袭中挖掘创新思维的种种可能。举办学术讨论会、音乐创作的展示活动等,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研究成果与创意思维的舞台,更是一个交流学术见解、互相启发灵感的重要平台。

地方高校在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中,应紧紧围绕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进行课程体系的策划与实施。在此过程中,重点使学生们深度接触并熟练掌握长调、科布尔、乌尔提等传统音乐曲种,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实践这些曲种结构精妙、旋律丰富与节奏独特的艺术特性。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应是文化导师,激发学生对于这些音乐曲种深层文化涵义的探究,进而培养其对蒙古族音乐独有风格的深度欣赏与理解。课程的实施不应局限于理论层面,还需拓展到与蒙古族音乐不可分割的传统乐器,马头琴与长鼓等乐器的制作和演奏。这些乐器不仅承继了厚重的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及演奏技术的独到之处也构成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过程,学生有机会亲历乐器的创建过程,以及熟悉演奏法,这些经历将使学生赋予对乐器背后藏匿的文化寓意与历史情感的深刻认知和体验。通过制作乐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提升对音乐工艺和传统技艺的认识。地方高校教学模块设计应融入多感官体验方法,结合声、光、影等多媒体技术,制作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等交互式音乐体验平台,模拟蒙古族草原、游牧等自然社会环境,以沉浸式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实地考察与学习活动。地方高校应组织学生前往蒙古族音乐发源地,与当地艺术家交流,参与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音乐庆典,从中汲取音乐文化的活水,把握蒙古音乐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实施实践教学模块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强化评估反馈机制,及时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把个人学习成果有效地融入到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之中。通过精心设计与严谨实施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实现对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全面深化,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地方高校在方案设计时,需确立跨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这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深度,促进不同学术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培育创新思维与跨文化交流技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将音乐学、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与蒙古族的音乐文化相结合。在实施层面上,地方高校可针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开展以社会学视角分析音乐传承的社会功能,以历史学视角探讨音乐文化的历史演变,以民族学和人类学视角解读音乐在族群认同中的作用,以文化研究视角审视音乐与现代媒体的互动关系等多方面的教学活动。具体活动包括:联合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研讨会,推动多领域能力的相互学习与创新;组织校际或校际间的学术交流项目,号召学生跨出校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提高学术研究的实证质量;策划跨学科综合项目,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就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在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音乐文化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以下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式讨论。地方高校通过收录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数字资料,包括乐谱、音频与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呈现音乐演奏的视听效果,辅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曲目特质与表演技巧。动态仿真软件的运用可模拟不同音乐元素的组合与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蒙古族音乐的结构与和声。此类软件能够模拟蒙古族乐器的发音特点,让学生在无需实体乐器的前提下也能进行音乐创作与实验。

地方高校应利用网络平台的在线课程与工作坊,可以突破地理限制,聚集更多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的学者、艺术家及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在线直播的大师课程,云端答疑、在线论坛的互动讨论等,为学生提供跨文化学习的机会,了解不同视角下的蒙古族音乐解读。信息技术还可应用于学生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分享。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软件工具进行音乐编辑、混音和制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作上传至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和反馈,这激励了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成效开展个性化教学。

地方高校在设计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符合个体需求的适应性教学措施。因学生在音乐素养、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而教学策略的灵活应变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设计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这要求教师进行学生需求分析,明确学生的音乐基础、认知能力及学习风格,进而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师应根据个体学习差异,采取项目式学习、反转课堂、同伴学习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交互性。例如,对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但理论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重点引导其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做中学”达到理论知识的内化;而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则可被鼓励进行专题研究,深化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学术认识。教育内容的定制化应变现于课堂内外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层级化策略,配备多元化的学习资料与活动,旨在满足学生各异的学习节奏和理解深度。校园之外,通过成立音乐艺术社和学术联盟等机构,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可以展现自我才华、进行学术探究和深入交流的舞台。

地方高校在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中,应紧紧围绕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进行课程体系的策划与实施。在此过程中,重点使学生们深度接触并熟练掌握长调、科布尔、乌尔提等传统音乐曲种,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实践这些曲种结构精妙、旋律丰富与节奏独特的艺术特性。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应是文化导师,激发学生对于这些音乐曲种深层文化涵义的探究,进而培养其对蒙古族音乐独有风格的深度欣赏与理解。

新闻来源:光明网  作者:韩木兰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教授

0

  • 上一篇:株洲市八中:教研引领促发展 凝心聚力谱新篇
  • 下一篇:教育周刊丨非遗进入校园:黎族歌舞轮番呈现 海南八音陆续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