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秉承“德艺双修 尽善尽美”院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改革,创新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体系,着力培养更多能胜任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文化传承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思路
学院以育人为根本,树立音乐文化育人的大格局、大思政、大艺术意识,以文化人,以艺育人,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院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创新实施混合式教学探索,建构师生同教、同研、同创、同演的“四同”多域育人教学新模式。学院重视多元实践平台的打造,将课程思政元素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音乐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学院承办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合唱组曲《毕业季》”结项音乐会,项目组曲以“青春、梦想、毕业季”为主题,以大学生活的点滴细节为主线,以诗意的文学表达和多声部合唱为表现手段,以致敬青春无悔奋斗的情怀为内涵,加强音乐专业办学水平与公共美育建设。举办“融媒体时代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研究”结题音乐会,立足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围绕“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知识共融”理念,将高校专业音乐教学融入“融媒体”框架,提升学生演唱水平和艺术实践能力。
创新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课程
学院把教学质量视为立院之本,着力推进多元音乐文化课程建设,推进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建设示范体系,创新多元文化音乐课堂教学。
学院以“重塑、重构、重设、重建、重融”作为建设思路,明确“以教促学、以学促练”目标,结合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以“专业知识、艺术实践、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为指引,全面创新《中国古诗词歌曲鉴赏》《音乐分析学》等课程,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学生艺术鉴赏思维。
学院将众多优秀非遗文化引进课堂,合力打造艺术精品,构建“非遗文化传承与美育、思政教育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保障”的音乐文化育人机制。举办《乐舞中华》主题系列汇报演出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系列活动——巴东“撒叶儿嗬”,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并示范巴东“撒叶儿嗬”的音乐题材、节奏形态,让学生感受巴东“撒叶儿嗬”的珍贵价值,增强学生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
创新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实践
学院创新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多元音乐潜能。重点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实习实践空间,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光谷实验小学等学校共建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与社区深入合作,受邀开展惠民文艺演出,以琵琶重奏的形式重新编排歌曲《刘三姐》,让听众深切感受壮族人民的朴实生活。
学院先后举办“乐颂华章”器乐教研室教学成果音乐会、“乐舞中华”迎新年晚会暨原创作品精品展、“侗族大歌音乐会”等活动,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和谐并存。
学院以赛促教、以演促学,不断提升“教研创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遴选优秀学生参演“中国民歌大会”“全国大中学文艺汇演”等文艺晚会、文艺巡演20余次。在“桃李杯”“荷花奖”“金编钟”等大型专业赛事中获得佳绩。
创新多元音乐文化教学氛围
学院用优秀音乐艺术作品,沁润师生心田,营造具有“民大”特色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氛围。邀请多所兄弟院校专家教师,以“琴筝乐江城”为主题,组织“加强艺术交流、普及国乐推广”座谈,并举办专场音乐会,搭建校际交流的高雅艺术平台,用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会展示国乐作品。
学院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举办“弘扬五四精神,朗诵时代经典”诗歌朗诵大赛,采用钢琴、古筝、琵琶等乐器进行伴奏,将朗诵经典与专业实践融合在一起,使朗诵方式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用艺术表现方式追寻红色足迹历程,深植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声乐教师专场音乐会,将艺术教育与爱国爱校爱院情怀有机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创新多元音乐文化教学队伍
学院注重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及教学水平,多措并举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多位知名教育家、艺术家为特聘、兼职教授,不定期邀请音乐家来学院交流讲学,逐步构建一支思路新、能力强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队伍。
学院坚持“舞台促进教学,实践检验教学”理念,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升级青年教师公开课,全面开启美在音舞——美育系列教学展示活动,以教学和研讨的方式实现教学的共享交流,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打造“两性一度”美育金课。
学院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召开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动员系列培训讲座,切实提升学院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等不同方向的科研项目申报数量,提高立项率,切实把做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等结合起来。目前,多个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和创作资助项目等项目立项。(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