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气质培养,不惜花大价钱送孩子学乐器、练舞蹈、画画。不过,对于很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外来务工者家庭来说,能供孩子读书已属不易,学艺术更是一个几近奢侈的梦。
上海宝山区杨行中心校则为不少外来孩子免费提供了圆梦机会:不仅音乐课上普及跳舞,表现出众的孩子还组团参加专业训练和大型演出。艺术的陶冶、综合素质的提升,让这些外来小囡与上海小伙伴并肩成长,融入现代都市生活。
大家叫我“小上海”
五年级(2)班的小谭,今年11岁,老家江西鹰潭。小姑娘戴着粉色的无框眼镜,穿着桔色的羽绒服、印着红花和小熊猫图案的小棉靴,礼貌有加。小谭从读杨行幼儿园时启蒙学舞蹈,进入杨行中心校后又被选进舞蹈队,至今已有五年,她说:“我没报过课外培训班,学校排练和服装都免费,没有额外花钱。”学校舞蹈老师陈晓春拉着这位爱徒的小手,满脸爱意,“她跳舞肯吃苦,经常在舞蹈队领舞。学习成绩也好,还是班级中队长。”
小谭的妈妈是一家商场的营业员,爸爸在沪当司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小谭关于家乡的记忆,就是每年春节回去探望爷爷奶奶,“大家都叫我‘小上海’,说我跟上海小姑娘没什么差别。”
“在我们学校,这样的‘小上海’很多。”杨行中心校校长朱慧透露,目前整个宝山区学生中,外来务工者子女已超过本市户籍学生。这所学校位于宝山西城区内,目前有23个班级共900多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已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二。为帮这些孩子更快融入上海,杨行中心校将他们与本地学生混合编班。“上课、社团活动、评优、表演……所有机会对全部学生都一视同仁。”
美轮美奂“花仙子”
舞蹈队挑选“好苗子”,无论本地还是外来小囡,标准只有一个:跳得好、形体好、柔韧度好。“要问舞蹈团里外来孩子占多少?确切的数字没统计过。只能说,占绝大多数。”陈老师说。
杨行中心校这支五六十人的学生舞蹈团,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花仙子舞蹈团”。前几年,来自四川的学生小王,参加过“花仙子团”芭蕾舞表演《春蕾朝阳》,并获得全国奖项。如今已是一名中学生的小王仍清楚记得:“穿着洁白的衣服翩翩起舞,软软的芭蕾舞鞋底,踮起脚尖轻盈地转动。那份高雅的感觉,让我终身难忘。”
校内学生,说她们像仙女一样美;校外的专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小王说,很多像自己一样的外来小囡,进“花仙子舞蹈团”时,都是从零开始。动作到位已经不易,表演要透着高雅的气质,谈何容易?上海孩子学芭蕾,不仅在校外班级“吃小灶”,而且家里能买各种碟片、书籍,甚至进大剧院现场观摩,日积月累全方位熏陶。“父母摆水果摊供我上学,有机会学跳舞已够幸运,哪敢再有非分的奢求?”
不让贫寒家庭的“好苗子”内心失落,杨行中心校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滋养孩子的气质。学校录制了很多好的芭蕾舞、民族舞、儿童舞影像资料,帮助孩子开阔眼界,还从区少年宫、中福会少年宫请来专业老师指导。“大牌教练,像市学生舞蹈团的胡蕴琪,手把手教过我们呢!”
一个舞台:我成长我快乐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少外来小囡刚进杨行中心校时,与沪籍学生素质差异较大,学习不自信、走路都不敢挺胸抬头。但艺术熏陶,让他们日渐自如。多年积累,杨行中心校不断把舞蹈团托举上社区、全市甚至全国舞台,近年来获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录像赛一等奖、2010世博舞姿“活力自信奖”等。零距离体验艺术魅力,频繁外出表演“见世面”,一批又一批的外来小囡培养了自信,不知不觉中迅速融入上海。“从二三年级开始,你已经分不出哪些是本地孩子,哪些来自外地了。”
同时,学校还组织了17个不同类型的社团,提供更广阔的的舞台。三年级的安徽同学小宋,在吹塑版画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活泼好动的孩子课余在跳绳踢毽中有了施展的天地;纸艺、花卉……全校学生100%参加社团,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项目。
每年,学校还举办科技、艺术、读书等主题教育节,给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在宝山区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展上,杨行中心校学生创作的吹塑版画,吸引了瑞典、法国、捷克等国艺术家的目光。
在这里,无论本地外地,所有学生不分彼此,并肩成长,一起享受童年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