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国内

曲艺,在美好生活中流淌

2020-07-14


  “我的家在古镇,一座光荣城……”伴随着国家一级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说唱的传承人顾竹君的吴侬软语,一幅江南古镇画卷似在观众眼前徐徐铺开。提起南翔,有人想到美味多汁的小笼馒头,有人会对古猗园的园林美景啧啧称奇,还有人念念不忘老街上的特色小吃……这些都代表着南翔,但在南翔人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浓浓的曲艺情。
  不久前,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南翔镇“中国曲艺之乡”称号,南翔成为全市第二个获此殊荣的街镇。近年来,南翔在拥有深厚的曲艺文化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的背景下,通过打造品牌项目、引入名师团队,做好传承发展与创新等工作,全面构建曲艺传承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激发古镇新活力。未来,南翔还将把曲艺之乡建设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国曲艺之乡”作为交流窗口、展示平台、传承基地、人才摇篮的示范引领作用,夯实嘉定“中国曲艺名城”建设,为新时代曲艺艺术繁荣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曲艺早已融入骨血之中”
  一辆自行车、一台扩音器、一台电子管收音机,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南翔人民公社广播站站长瞿龙宝下乡开展曲艺演出的“三宝”。今年71岁的瞿龙宝回忆,当时只有30多岁的他,经常会和镇上的文艺宣传小分队一起下乡演出。“演出的节目形式有快板、上海说唱、相声等,这些作品都是文艺队员根据身边的好人好事、社会热点创作的,朗朗上口。”瞿龙宝说,尤其是每年农忙前后,他们就直接在农民劳作的田埂间演出,大家都会停下手中的农活,坐在草垛上一边休息,一边津津有味地跟着哼唱。
  除现场扩音外,瞿龙宝还要用录音机把整台节目录下来,回去后在镇里的广播站播出。“都是晚上‘黄金时间’播出的,节目名字叫‘南翔生活’,当时特别受欢迎!”与瞿龙宝同龄的不少老人补充道:“那时候吃好夜饭,就等这档节目嘞!”在瞿龙宝这一辈人看来,曲艺好像早已融入本地人骨血之中,“就像每年国庆期间举办的小笼文化展活动都少不了曲艺庙会,大多数本地老人日常生活中,听个书、看个戏、哼个曲儿,早已习以为常。”
 
  在南翔,曲艺事业历来繁盛。清末民初,嘉定曾是评弹的大码头,南翔也汇聚了不少有名的评弹艺人,书场林立。例如,清代着名评弹艺人赵正卿、享誉沪上的弹词作家张梦飞,都是南翔人。《南翔镇志》记载,民国初,南翔就开设了南苑书场,后陆续有宾记、乐天、逸园等书场,成为本地居民听书、喝茶以及交流会友的场所。1967年,南翔诸多书场合并后更名为“南翔书场”,吸引了评弹名家唐耿良、吴子安、陆耀良等大腕云集,南翔书场一度成为闻名沪上的郊区大书场。改革开放后,南翔大规模恢复古镇风貌,南翔书场也得以重新装修,之后便更名为“槎溪书场”,一直延用至今。
  今年73岁的张金涛是槎溪书场的铁杆粉丝,每月30场演出几乎场场不落。“在书场的听众里,我属于‘小弟弟’了!”张金涛笑着告诉记者,每天下午1点到3点是书场的开放时间,带着刚泡好的茶,出门步行10多分钟,就能开启属于他的“幸福时光”。另一位年近八旬的市民吴老伯,也是书场的忠实粉丝。2012年,他从闸北搬到嘉定后,就一口气买下了书场的好几档门票,每天准时来听,一天不落,如今已坚持快八年时间。“听评弹50多年了,从中可以学到为人处世之道,还可以和其他老人聊聊天。”“人多的时候过道全部都要加座,光开水就要烧十几壶。”槎溪书场负责人回忆,最多的一场有180多名听众,连走廊都排满了加座。听众中,除本地居民外,还有很多是从周边街镇或其他区赶来的,槎溪书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不仅是评弹,其他曲艺种类也有深厚根基。《南翔镇志》载,早在1941年,南翔就建造了人民剧场,“置长排竹椅500座,开设共和台”,上演沪剧、锡剧、越剧、文明戏等,筱文滨、施春轩、丁婉娥、杨飞飞、丁菊仙、张翼鹏、王美玉等名家均到南翔演出。生动形象的演绎方式,扬善惩恶的日常生活主题,这些都为南翔的曲艺发展培植了丰厚的土壤。
  ■圆了古镇人的“文艺梦”
  南翔镇党委、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曲艺之乡”的申报与创建,可以说是南翔古镇人多年以来的一个“文艺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镇党委、政府始终将曲艺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政策、资金、队伍和阵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支持。多年来,以品牌项目和名家名角,带动一批南翔曲艺骨干组建成立“曲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基层、服务百姓,把曲艺带到市民身边。成功打造的老街“槎溪书场”“南翔戏曲·曲艺庙会”“南翔戏曲·曲艺大家唱”“翔韵戏曲周周演”等多个品牌项目,更是让曲艺“声”入人心。
  2007年10月2日,伴随着首届南翔小笼文化展的开幕,首届“南翔戏曲·曲艺庙会”也正式开锣。为期3天的曲艺庙会中,各路曲艺名家和南翔本地曲艺爱好者同台献艺,为南翔市民游客奉献了6台精彩纷呈的节目。“现场来了好多人,把舞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当年从徐汇赶来的周阿姨至今记得当时的盛况:“一早出门特地赶过去的,吃了小笼也看了曲艺,不虚此行。”
  此后,曲艺庙会年年都会在国庆节期间与小笼展联袂亮相,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3届。上海曲艺界着名演员王汝刚、李九松、毛猛达等都曾亮相庙会,为南翔曲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也掀起了本地居民看曲艺、学曲艺、演曲艺的热潮,为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奠定了深厚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翔戏曲·曲艺大家唱”活动应运而生,成为本地曲艺爱好者表演、学习、交流的平台。自2013年起已举办76期,近千人次的曲艺爱好者在这个舞台上展示风采。作为一名年轻的曲艺爱好者,张林芬原本只是在社区的舞台上表演,经过曲艺大家唱这个舞台的不断锻炼和学习,如今她的唱功越来越扎实,表演也越来越有经验。2017年,她第一次登上曲艺庙会的舞台,一曲《想当初》唱罢就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如今,她已成为本地戏迷中耳熟能详的“民星”了。
  今年80岁的王生林是曲艺大家唱的“元老”,热爱上海说唱的他,从2013年以来就一直活跃在表演舞台上。“我太喜欢曲艺大家唱了,这里不仅让我认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伙伴,还给我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让我圆梦。”原来,王生林除了表演说唱外,还自己创作作品,其创作的200个作品中,登上曲艺大家唱的舞台后反响热烈,又被推荐至上市级舞台。
  这些年,王生林也见证了南翔曲艺事业的发展,由衷感叹道:“政府的大力支持,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我们这些曲艺爱好者过得如鱼得水,幸福感满满!”
  ■“名角儿”助力曲艺传承发展
  去年底,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翁仁康一行来到南翔,实地调研南翔镇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工作情况。永乐村曲艺基地、上师大附属嘉定小学少儿曲艺培训班、南翔老街槎溪书场、檀园曲艺活动基地……专家们在这些地方,深切感受到了南翔居民对曲艺的喜爱之情。
  与专家们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国家一级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说唱的传承人——顾竹君。2017年,上海顾竹君说唱艺术中心南翔基地成立,成立后相继开展大型节目创作、曲艺进校园、节目巡演等活动。“结缘上海说唱、结缘古镇南翔,”顾竹君感慨地说,过去多次来南翔,参加过曲艺庙会、百姓纳凉文化周、曲艺大家唱等众多活动,南翔人民对戏曲传统文化的热爱,令自己非常感动,希望能为曲艺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做点实事。
  2018年,以南翔人为蓝本创作的大型原创说唱剧《当家女人》,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等场馆上演7场,观看者达5000余人次。该剧是顾竹君说唱艺术中心南翔基地成立一周年的主打作品,由沪上资深剧作家徐开麟编剧,优秀青年导演、文广之星获得者虞杰执导,资深作曲家曹哲维作曲。除了沪上知名演员阵容外,还吸引10余名南翔当地曲艺爱好者参与其中,共同讲好南翔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对传统说唱艺术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以“以说和唱演剧”“带表和白说戏”的演绎风格,给曲艺迷带来别有情趣的艺术享受。南翔曲艺艺术在基地名家的带动下,不仅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展现出了新时代的魅力。
  要把曲艺传承发展下去,既需要老艺术家们的倾囊相授、指点迷津,也需要青年力量的加入与开拓。除了开展丰富多元的曲艺活动,创作高品质的曲艺作品外,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与牵线下,分别在南翔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开设了少儿曲艺培训班,为南翔曲艺事业提供新鲜血液。包括顾竹君在内,陈健、沈双华、沈玲莉等10多位来自上海滑稽剧团、上海评弹团等团体的知名演员,作为曲艺专家为南翔镇培养曲艺人才。
  每周,顾竹君和她的团队都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培训班,教学生们基本功和排练曲艺节目。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为让孩子们停课不停学,3月起通过“钉钉”app同步开展“云教学”。抗疫作品《我们也是战斗员》等多首少儿说唱作品,通过顾竹君、陈健等专家进行在线教唱、孩子们的每天刻苦练习,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力量。
  “这么多明星,居然就是我们的‘导师’了,真不敢相信!”从最初的惊喜和一年后的热爱,原本对沪语一窍不通的南翔小学三年级学生赵酥娜感触颇深。“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我更喜欢上海这座有文化内涵的大都市了,特别感谢顾老师给了我这个学习机会,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好上海说唱。”现在,她在家里还会一本正经地给正在上幼儿园的妹妹当小老师,教唱培训班里学到的曲艺作品。
  下阶段,少儿曲艺培训班将在南翔镇其他学校开展。此外,基地还将发挥优势,重点围绕“四史”学习教育,创作相关精品节目,深入全镇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企业等开展主题巡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掀起全镇“四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唱响曲艺新时代主旋律。

0

  • 上一篇:今时来正乐,先要用中国自己的乐器
  • 下一篇:2020国民音乐教育大会 “万叶杯”论文(教案)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