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在书面上称呼达蒙·阿尔本(Damon Albarn)是“污点”乐队(Blur)的主唱,或者背地里叫他虚拟乐队“街头霸王”(Gorillaz)的幕后主脑,或者是明星级乐队“好,坏,皇后”(The Good, The Bad &The Queen)最伟大推手。现在,我们可以幽默地把他唤作“猴哥”,以拉近和中国人民的距离,像在奥运会闭幕式上接过五环旗的伦敦市长一样,怎么看怎么顺眼,就是对了我们的那股味儿。因为达蒙最近爱上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已经整出了一个新颖的舞台剧。另外顺眼的原因也可能是伦敦奥运宣传动画片正是这部剧的另一个幕后主脑杰米(Jamie Hewlett)的创作,里面熟悉的儿时偶像孙悟空等都出现了,让人惊呼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深层了解。
随着《功夫熊猫》在全世界大卖,中华文化再一次显示出对全人类的吸引力。武术的潜力已经被很多电影导演发掘,而文学的魅力却不见得有相应的影响力。尽管美猴王的故事在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但是孙悟空始终是中国人的孙悟空——大不了被韩国人归宗到他们国家。在外国人看来,他恐怕还是只打扮得怪异的猴子罢了,比起李小龙活生生的拳脚,还是有一段距离。而这一次达蒙和杰米并不是从文学的角度宣传《西游记》的好看,而是用他们最拿手的活儿——达蒙喜欢在幕后负责音乐,而杰米是一位出色的漫画家,负责视觉设计,二人的搭档可称完美,“街头霸王”不就是他们合作最成功的例子吗?当然也不要忘记华人导演陈士争,没有一个中国人作为统筹,这个故事不可能有浓浓的中华情。音乐剧《美猴王:西游记》(Monkey:Journey To The West)从去年起在欧洲开始巡演,今年已经到了美洲。本来要搭上奥运的班车,可以来中国巡演,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成行。整个音乐剧都是以中文演出,配以英文字幕,甚至连宣传海报都是中英双语。参演此剧的歌手、音乐家、杂技武术人员多达七十多位,打斗的戏份也是遵循中国武术以及京剧的基本功。在官方网站上,还有专门的故事和人物介绍,生怕观众看不懂内容和角色之间的联系。中外的交融在此剧中得到很好体现,相信欧美的演出只是一个开始,它必然会渐渐走向全世界,把中国文化深入到更多人的心中。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达蒙和杰米是陈士争的副手,仅仅是为了搞搞新意思的玩闹而已。在三年前他们二人就一副普通外国游客的打扮游历中国,熟悉这个古老的国度并发自内心地爱上它。有体验之后二人才有了做音乐剧的想法,而且是要用普通话来作为表达语言。去年在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首演就引起轰动。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杰米塑造人物形象还有待商榷,熟悉英国流行乐的人一看就知道动画里的人物就是“街头霸王”几个小子的翻版。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杰米本来的漫画风格就是如此,如果画得都和我们小时候看的书一样,那还有什么趣味呢?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当然也允许外国人心中有自己的美猴王。
既然在外型上走了新奇路线,在音乐中更不可能循规蹈矩。达蒙向来都是一个颠覆者,从英伦摇滚逃离出来以后他玩过美式Grunge,玩过Hip Hop,哪一个不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呢?在《西游记》的原声碟里,第一首曲子《猴王世界》歌者模拟着孙悟空的感觉唱着“好玩!痛快!自由!自在!”恐怕已经点出整张专辑的感觉了。大篇的电子效果和吉他噪音推动着自由爵士的兴奋感,完全是一个世界性的美猴王形象。在《潜入东海》(Into The Eastern Sea)引出的一段找寻金箍棒的过程里,键盘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营造出海水和太空交错的漂浮感,这比起现实得多的采样来得中听。《大闹天宫》(Battle In Heaven)可以算是《西游记》故事中的一个高潮,在戏里也是如此。从中国民乐到实验性地拉琴白噪,慢慢过渡进入交响乐的宏大气氛里,玉帝的苦相被弹性的口弦反衬得十分有趣。歌曲是在火焰山的故事里结束,一段自然的原生态吟唱再次呈现中国气息。
这部音乐剧无论是从形象还是音乐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中西文化的讨论。达蒙利用交响乐、先锋音乐、电子乐和中国民乐等多种手法来完成配乐,融合得十分巧妙,但是又避免了呆板地中国式创作,不会成为晚会歌曲大杂烩。但是固执的保守派一定会指责外国人又在胡弄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痛心疾首地做遗老状。其实和很多重拍的片子一样,它们所做的,不是为了超越前人,而是为了创作新的历史。音乐剧《美猴王:西游记》不是1982年版的电视剧的假想敌,它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另一形式的传承。它用最流行的形式,让中国和外国的观众都可以抛开书本了解和喜欢上这只有个性够叛逆的英雄猴子,每一样深奥的东西不都是从这样浅显的方式开始入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