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青少年音、体、美教育一瞥
温州市教科所 徐慧珠
德国十分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中、小学除每周有三节体育课外,小学三年级还有每周一次室内游泳训练。会晤得一提的是德有许多各种类型的校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内容有:各种球类(以足球居多)、田径、柔道、拳击、武术(在德国称“空夫”)、溜冰、滑雪,还有健美、舞蹈等。五花八门,样样俱全,一个俱乐部一种运动。投资形式有政府投资的,公私合办的,也有私人办的。营业方式有每人每月收费七十至八十马克的盈利性俱乐部,也有每人每月收费十至三十马克的非盈利性俱乐部。俱乐部成员中,有出几千马克成为终身成员,也有暂时性的短期成员。并按年龄和运动水平的差异,分成不同等级的运动队,有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的普通队,也有以培养体育尖子的高强度训练队。家庭经济收入中等的学生都能参加体育俱乐部,至少每周训练2次,每次2小时以上。采取租用学校运动场地的方式。
德也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除学校每周的音乐课外,每一个区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免费供学生学习的音乐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参加学习,至少每周二次,每次二至四小时。学校提供钢琴等大型乐器、音乐课本,并配备音乐教师,租用中、小学教室上课。若是学生另请教师个别指导,则必须缴纳学校费用(如教师的工资、场地租金等)的50%作为学费。
德国历史上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巴赫等。这说明德国重视音乐教育的历史渊源流长。以至现在的德国人都喜欢音乐,形成了浓郁的社会音乐氛围。如:许多办公室都配置收录机,几乎每间餐馆都播放轻音乐;大部分的普通劳动者(如:室内装潢师傅等。)做工时都随身带着收音机,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德国还有很多装饰考究的戏剧院,经常有世界上高水平的各国艺术团来演出,吸引这些艺术团的是德国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的观众。这种良性的循环对提高德国民族的文化艺术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演奏课
阿玛蒂音乐学院(Amati Conservatory)坐落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泰内弗莱镇(Tenafly),距纽约市开车仅十五分钟。这所年轻的音乐学院,开设了一门别具一格的课程:演奏课(Performance Class)。
此课每四周举办一次,每次课大约一个半至两个小时,由学校的几个老师轮流主持。届时总是有十几个准备好演奏曲目的学生们,由他们的家长陪伴着,再加上一些旁听的学生及家长们出席。学生们年龄不等,有初学的小朋友,也有高中生,曲目程度从初学的汤普森、铃木教程,直至专业演奏曲目;只要把曲子背熟,达到一定演奏水平,都可以在演奏课上演奏。
上个星期的演奏课由我主持。准备好演奏的学生有10位,还有五六个学生来旁听演奏课,但这次并不演奏。学校的小音乐厅可以坐50个人,学生们坐在前几排,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观摩他人的演奏。家长们坐在后几排。我则在音乐厅的左侧,听众与演奏者之间的地方面对着大家坐下来。在课堂上,我的角色既是老师,又是主持者,既对学生们的演奏发表意见,又鼓励坐在听众席里的学生与家长们踊跃发言。
5点35分,大家都到齐了。每一个学生都准备好了一个写字板,一叠纸及一根铅笔,以便随时写下他们对演奏的感想。为了舒缓一些演奏前的那种紧张气氛,我对大家大声说:“好了,我想大家都应该到齐了,没来的举手!”大家都笑了起来,还有几个自作聪明的小淘气包举起手来嚷到:“我!我!”我笑着,并没有理会他们,继续问道:“你们大家互相都认识吗?”他们左看看,右看看,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有几个新生大家不太熟悉,我让他们向大家作了自我介绍,也让每一位老同学介绍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学生们这就算互相认识了,这也为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换意见作了最基本的准备。
第一个演奏的是八岁的美籍华裔小男孩Winson,学小提琴大约一年,今天准备演奏的曲目是亨德尔的合唱及韦伯的猎歌。每一位演奏者都要为自己的演奏曲目报幕,而Winson是个很腼腆的孩子,报幕时像在自言自语,我问坐在下面的学生道:“Winson今天要拉什么?”大家都说没听清,我又向Winson说:“你能再告诉大家一遍吗?”这时他鼓足勇气,大声说道:“我今天要演奏的是亨德尔的合唱,还有韦伯的猎歌。”有时,在听众面前讲话比在听众面前演奏更困难,因为演奏是经过练习的,讲话则完全出于自然,这更是打开自我、增加交流能力的好办法。Winson向大家鞠了一躬,认真地开始了演奏。这时,台下的学生们看着台上的演奏者,聆听着琴声,手底下同时写出他们对演奏的感想与对演奏者的鼓励与建议。Winson演奏完了,大家鼓起掌来,他又向听众深深地鞠了一躬。掌声静了下来,我这时问大家道:“好,大家有什么感想和意见吗?”学生们纷纷举手,第一个学生说:“他的音准很好!”又一个学生说:“他的节奏也不错!”我这时向大家说:“请你们在讲述你们对Winson演奏的感想时用‘你’字,不要用‘他’字。”孩子们的社交能力总是要不断地培养,我们一定要鼓励他们冲出自我,并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而不是凡事都要下意识地观察师长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