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目前所处的窘迫状况,引起了美国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这其中就包括了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并无直接联系的、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己任的专业音乐院校。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报道,自去年开始,美国一些著名的专业音乐学院已经直接参与到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来,他们的初衷是重点扶持那些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学校,力所能及地为那些学校的孩子提供免费的音乐教学。这其中,尤以两所名校表现积极。一所是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该院组织他们的毕业生发起成立了被称为“城市音乐”的支教网络,实施旨在为处境不利学生服务的音乐教学计划。另一所是纽约的朱丽娅音乐学院,该院和卡内基音乐厅联合组队送古典音乐进中小学学校音乐课堂。这两所学校的活动方案显示,他们计划在三到五年之内将支教服务范围扩展到全美的50个地方。
伯克利音乐学院支教活动组织的成员不仅仅由该院毕业生组成,还包括公立学校音乐教师,以及一些著名音乐表演家等。虽然这些音乐支教成员大多来自专业音乐院校,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教学培训,但他们了解孩子们的音乐心理和兴趣爱好,并能够充分利用其特点来施教。比如,他们一开始用流行歌曲吸引学生,然后再教孩子们更多的分析音乐形式、节奏与和声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他们尽可能给孩子们提供表演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学唱的歌曲在班上演唱,与同学们分享。他们引导学生学习古典音乐,从学生所熟悉喜爱的音乐风格开始,然后再扩展他们的音乐兴趣。阿西丽・洛特格兹是“城市音乐”的受益者之一,她在回忆自己接受“城市音乐”支教的经历时说,和许多分享自己热情和爱好的朋友们在一起,那是多么地重要,因为他们理解我生命的需要,理解我对音乐的执着追求。
伯克利“城市音乐”的支教行动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西雅图、费城、华盛顿、洛杉矶等地的社区组织在去年冬天也参与到了这项活动当中。其中一个社团组织,通过与苹果电脑的合作,开拓了网上支教的新途径,通过网络,给全美各地的中小学生提供在网上聚会甚至表演的机会。
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艺术指导克莱夫・吉尼松对音乐家通过和孩子们联系而获得艺术灵感深有体会,因此,他认为这样的支教活动对艺术家和孩子们来说是互利互惠的。当他看到许多孩子不能够完全享受到纽约音乐教育体系,甚至丧失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力时,他想在专业音乐学院和中小学之间建立一种伙伴关系,训练演奏者成为教育家。通过他的牵线搭桥,朱丽娅音乐学院和纽约市教育局现在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的伙伴。去年下学期,有16名音乐学院毕业生获得资助,他们将继续研修硕士研究生课程,接受教育培训,同时每周有一天半的时间和公立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师一起工作。在今年,朱丽娅音乐学院计划再资助50名这样的毕业生。对此,吉尼松先生说,“虽然他们只能去50个中小学,但是它创造了一种其他音乐学院可以仿效的全新模式。”朱莉娅音乐学院的支教重点则是通过上述方式,在中小学推广古典音乐。
对于这样一种令人鼓舞的音乐教育支教行动,全美音乐教育协会代理执行主管迈克尔・布莱克利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并分析了这种行动的启动背景和积极意义。他说:音乐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部分,每个音乐家都有责任或通过表演或通过教学来传承我们的音乐文化。像上述这样一种音乐专业院校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援行动,就是为满足大约50%的全美中小学生音乐需要的一个新起点和新举措,这些学生在他们的学校没有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足够的音乐教育。尽管联邦政府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确立了艺术的核心课程地位,但是也正是这个法案使学校将重点转移到了阅读、数学和科学课程上。他还说:音乐课程能够使学生在科学、数学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近几十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和出色的学术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最近一项由全美音乐教育协会主持的调查发现,实际上,差不多90%的校长相信,音乐教育能够有效降低辍学率。但即便如此,音乐教育仍然是在学校教育中最不受重视的。布莱克利这种无奈的抱怨表明,正是在音乐课时大量削减和音乐教师不断裁员的这样一种背景下,像伯克利音乐学院和朱丽娅音乐学院这种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心和鼎力支持,显然是一种富有远见的和意义重大的行为。
对美国来说,专业音乐学院涉足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确是新鲜事,因为教育体制的关系,他们的办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毕业生若想当老师,必须拿到教师资格证,甚至必须拿到硕士学位,这就需要毕业生进一步到教育学院学习深造。因此,对于美国的专业音乐学院来说,主动关注和参与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中来,自然是一件令人鼓舞和值得称道的事情。而在我国,所有的专业音乐学院现在都设有音乐教育系,早以直接加入到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行列。即便如此,培养出来的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否称职,特别是在教育教学观念和能力方面,在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意识方面,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个问题可能并不乐观。
而对于直接支持中小学音乐教育,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这种支教活动,我想不仅对美国而且对我们,都是一件新鲜事。我不知道我们的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甚至我们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否有过这样的举措。在我国,有多少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是薄弱的甚至是空白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师资,毕业生不愿意去,兼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又可想而知。那么,我们的音乐学院(包括专业的和高师的)有没有可能组织我们的学生在可能的范围内,定期不定期地送教下乡呢?这何尝不也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情。
这又让我想到我们的高师和专业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支教的方式,来开辟一条全新的教育实习途径。鉴于目前我们还有许多中小学没有开设或开齐音乐课,或者像高中音乐课程的某些板块根本就开不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建立一种稳定的对口支教机制。如果说对于实习学校,我们要选择好学校的话,那么对于支教学校,我们该选择薄弱学校或者是薄弱板块。这种支教机制,就是一种典型的双赢机制:高校为学生赢得了实习的机会,对口支教学校则解决了师资短缺问题。具体操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对口支教学校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音乐课,这样,实习老师相对稳定;也可以按照常规课表开课,这样实习老师相对灵活。这样的实习和支教,不能够大队伍开进,只能按照对口支教学校的需要来选派实习学生,但鉴于目前这样的音乐教育薄弱学校非常多,如果我们全面联系和了解,解决大部分甚至所有学生的实习问题都是有可能的。
在我国,音乐支教活动也经常开展,有的是城市学校教师支教乡村学校,更多的则是诸如“高雅音乐进校园”之类的活动,这些都值得称道,但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前者只是临时性地支援,或帮助提高现有师资的素质,解决不了师资匮乏的问题;后者则基本上是专业艺术团体送戏到大城市校园,更像是一种推广宣传活动。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我们的学生通过支教活动,便立志扎根乡村,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但我相信,一旦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了那些没机会享受音乐教育的孩子对音乐的那份渴望,他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切、也更深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