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小提琴真的比当代小提琴更好吗?两年前,克劳迪亚·弗里茨(Claudia Fritz)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在双盲条件下,实验者并不能区分新旧小提琴的差别。而这位来自法国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UniversitéPierre-et-Marie-Curie,又名巴黎第六大学)的小提琴专家又在这本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结果与先前一致的论文,只是这次的实验设计更加严谨。
好马配好鞍,十七世纪、十八世纪间意大利制琴师手工制作的名琴几乎成为了成功小提琴家的标配:着名小提琴家雅沙•海飞兹生前最常使用的是一把萨拉萨蒂曾用过的1742年制“瓜耐利”;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至少用过三把“斯特拉迪瓦里”;耶胡迪•梅纽因演奏过两把“斯特拉迪瓦里”、三把“瓜耐利”、一把“格兰奇诺”和一把“布塞托”;而弗里兹•克莱斯勒至少演奏过五把不同年代的“斯特拉迪瓦里”,其中包括一把胡贝尔曼曾经使用过的。而与小提琴“宗师”尼科罗•帕格尼尼一同令众生敬仰的,除了他鬼魅一般的琴技,还有那把“史诗级”的,绰号“大炮”的“瓜耐利”。
之后的制琴匠似乎再做努力,也无法到达昔日的高度——人们总是觉得出自名家之手的小提琴听上去更动听一些。这样的“差异”也反映在了价格上:一把手工制作的小提琴,哪怕设计再合理、工艺再精良,只要它还是一把“新琴”,售价就总也赶不上“老琴”的零头。
可以想象,两年前克劳迪亚发表的“挑战常识”的实验结果招致了多大的反弹。在这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声学研究员的个人页面上,除了大量罗列的相关新闻报道,就是他们对各种批评的回应——从实验方法到样本数量,不一而足。小提琴家艾尔•卡利斯(Earl Carlyss)也明确表示这次研究中在酒店房间试琴的方法很不合适,小提琴应该在音乐厅里演奏,这种比较就像是在停车场中比较福特和法拉利一样。
“我们花了一年时间来准备实验,另外一年时间来处理分析数据、写文章。”克劳迪亚接受果壳网采访时候表示,“因为两年前那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决定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向前再进一步。实验其实比刚刚发表的这篇文章更大,接下来可能还有两篇论文的内容:一篇是听众对小提琴的评价,另一篇则集中在感性评价和声学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上。”
在新发表的研究中,弗里茨和她的团队请来了顶级的独奏小提琴家,他们给了小提琴家们更多的时间,将古董小提琴的样本量从3把增加到了6把,此外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可以容纳300人的音乐厅,用来给小提琴家们试琴。
这些改进几乎涵盖了两年前批评家提出的一切意见,但是实验结果确是和两年前的研究维持一致:在双盲条件下,顶级的小提琴家们也无法区分新旧小提琴的差别;而且在10位知名独奏小提琴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把新制的小提琴,而最不受欢迎的则是一把斯特拉迪瓦里。
当然,克劳迪亚认为她所做的实验还是可以继续改进的。如果有无限的时间和经费的话,她希望能够请这些小提琴家花更多时间来适应这些小提琴,“如果能够花钱请几位小提琴家演奏几个月一把他不知道新旧的小提琴,那就更完美了。”
新文章发表之后,弗里茨研究团队感觉收到的批评意见比两年前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因为这次的实验设计更加严谨,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我们适应了;-)”,克劳迪亚表示。
对于那些顽固的批评者,克劳迪亚表示“我们不希望那些怀疑论者都能相信我们的实验结果,实际上他们只相信他们选择相信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并不在乎他们是不是相信我们的研究结果。”
克劳迪亚在果壳网的采访中表示:“我们的研究无意改变人们的审美,也没有想过我们的研究会对艺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团队投入时间、精力做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其实只是想改变人们对小提琴的一些想法:一方面,我们希望年轻小提琴师能将注意力从他们‘演奏的是什么样一把小提琴’回到‘如何演奏一把小提琴’上来,希望他们即使没有经济实力拥有一把昂贵的古董提琴,也可以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人们能够认可当代小提琴制造师们在制琴方面做出的努力。”
搜狐号:月月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