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30日,指挥大师捷杰耶夫将在国家大剧院连续执棒四场交响音乐会。捷杰耶夫大师一直特别专注对青少年音乐普及和教育。此次来华,也表达希望中俄两国艺术机构不断加强在青少年的艺术交流、艺术普及和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大师此行就特别提出,希望安排一次面向艺术院校青年学子们的公开排练。3月28日上午,捷杰耶夫指挥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特别为青年学子安排了一场精彩的公开排练,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同学们亲临大剧院音乐厅观摩。
指挥家瓦莱里·捷杰耶夫的音乐造诣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热爱,与此同时,他对年轻一代不遗余力的培养也让无数人为之称赞。对此捷杰耶夫说道:“出于为古典音乐未来的考虑,我们需要更多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家。我本人年轻的时候也受到过上一代伟大音乐家的帮助,他们中不乏有像伯恩斯坦、索尔蒂等传奇人物,对此我感到非常幸运。我也希望将这份传承延续下去,让更多孩子们从中受益。”
此次公开排练,捷杰耶夫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马勒《第五交响曲》,这部作品并不在本次四场演出曲目中,这也让观众无不赞叹指挥与乐团惊人的艺术能量。谈及此次选择马勒作品作为公开排练的曲目,捷杰耶夫解读道:“这部作品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历史渊源深厚。作曲家在完成其德国首演后,第一时间就将作品带到马林斯基剧院,并由他本人亲自指挥演出。可以说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亲证了这部作品的诞生。”
排练现场,乐团对这部作品表现出来的自信与娴熟令人折服,捷杰耶夫并不过多地干涉和主导音乐的发展,简单地手势便能让乐团展现出凝练的音响。他不时走下指挥台,徘徊在舞台一侧、甚至走进观众席,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检验”乐团的声音。乐章之间,他也会根据现场聆听效果,调整铜管、木管等声部位置,以求达到更饱满集中的声效。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指挥大师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力求让音乐以最理想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听众。
这场公开排练也让音乐学子们收获颇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尹炯杰同学表示:“乐团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对于德奥经典文献的高度熟稔,我们几乎意识不到这是一支俄罗斯乐团演绎的德奥交响曲,乐团各个声部的音色质感,包括木管和铜管的融合、弦乐细腻的表现力,都让我感到这支乐团能够驾驭多元的艺术风格。在排练过程中,指挥家会抬升大提琴声部的高度、使它和其他弦乐声部在声场上达到更好的平衡,还有调整木管声部的位置让大量独奏乐段的声音能够“出来”,这些都体现了指挥大师对于艺术的精益求精,追求在不同的音乐厅内让音乐以最理想的方式传递给听众的理念。”
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生张听雨称:“我首先还是赞叹于捷杰耶夫大师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能够在密集的3天、3场大曲目量演出中,还有精力以一部单独的、庞大的马勒《第五交响曲》来作为公开排练的内容,即使对于职业演奏家而言这也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能量。由于我本人从事铜管乐器的演奏,我看到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乐器上也进行了很多调整,以前的俄罗斯乐团在铜管乐器上多用‘立键’乐器,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演奏者使用‘扁键’乐器,这让乐团的声音在质感上更接近西欧的交响乐团。木管和弦乐声部的技巧也非常好,很多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同学陈一茗说:“通过这次排练首先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国际顶尖的指挥和乐团排练的感觉,今天我带了总谱和声部的分谱来看这次彩排,在一些乐句的处理上,(他们的演奏)比我自己单独在琴房练习更加地细腻,在乐曲的整体情感把控上,对我来说也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孙一行说道:“今天排练到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五乐章时,指挥没有站在舞台上,这说明了乐团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也能熟练的互相配合,这是让我非常震惊的一点,在这么复杂的作品里,乐团依然可以找到一个主心骨,令人敬佩。”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打击乐专业高二学生李小飚称,“今天观摩这次公开排练,让我见识到了国际权威大师对待音乐严肃认真的态度,特别开心。我是打击乐专业,所以也着重关注了打击乐的部分,演奏家的握槌方法,对镲时从下往上那种线条感,出来的声场非常震撼。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名团的排练,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指挥专业高三学生刘文兴激动地说:“今天的排练我觉得更像一场正式演出,中间打断次数非常少,指挥家对音色要求也非常高,尤其是在第四、第五乐章,捷杰耶夫走到观众席的不同方位角度,通过位置的摆放改变声响效果。其实很多人对指挥这个角色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次排练,大家能直观地感受指挥在乐团中的重要性,对我而言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看到这种公开排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