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钢琴厂大门
湖州钢琴厂厂长在钢琴展销会上
伯牙牌钢琴鉴定会
1985年,上海文汇报记者采访湖州钢琴厂厂长王惠林
上海师傅向来访者介绍伯牙牌钢琴
洛舍钢琴生产车间
洛舍钢琴走进北京音乐厅
洛舍钢琴在世博会展示
洛舍钢琴音乐厅
“百架钢琴秀杭州”活动
洛舍乐韵钢琴公司与奥地利克拉维克钢琴制造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风起云涌四十年,潮起潮落浪淘沙。
1978至2018,这40年间,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德清沧海桑田,城乡面貌、公共设施、交通、民生乃至百姓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刹;40年,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已贯穿幼年、青年到壮年;40年,改革开放在中国现代历程中留下的,是浓墨重彩,是绚丽华章。
以影像忠实记录历史,本版即日起力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德清影像》系列报道,栏目将采用新旧照片对比,列举数据,寻找亲历者,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德清故事。
我们期待能够以散点透视这些影像资料,涓流汇成大海,最后汇聚成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德清影像”。
回忆历史,不单是为了回味成就,更多的是为了展望将来。
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可圈可点;改革开放正走入深水区,挑战与机遇并存。
凤栖梧桐,静待花开。
走进洛舍,侧耳细听,会传来叮叮咚咚的钢琴声,这里被誉为“中国钢琴之乡”。
改革开放后,经济相对活跃的洛舍乡镇企业兴起,一位叫王惠林的农民担任了洛舍玻璃厂厂长。1984年的一天,王惠林出差到上海,偶然中发现价格高得离奇的钢琴被人围着抢购,还需要凭票。当时,木工出生的王惠林用手敲着这“木匣子”,萌生了一个非常离奇的想法:我们何不也造钢琴!
回到洛舍,经过一番筹划,洛舍农民破天荒地办起了钢琴厂。为了使厂名叫得响亮一些,取名“湖州钢琴厂”,王惠林任厂长。然而想想容易,做做难,尽管王惠林和其他师傅的木匠手艺不错,但造钢琴哪里是做家具,谈何容易。无奈中,王惠林左思右想,想到了到钢琴厂请师傅。通过努力,王惠林与上海钢琴厂的几个师傅谈判成功。
1985年1月22日,上海钢琴厂的何水潮等4位师傅辞职“下海”来到洛舍,成为湖州钢琴厂技术员。几个骨干的辞职,让上海钢琴厂的负责人大为光火,多次来德清要人,而湖州钢琴厂哪里舍得放。一场影响全国的人才流动大讨论由此引发。
当时关于人才流动的争论非常激烈。后来《光明日报》发表了国家科委副主任滕藤、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的文章《人才流动利大于弊,应该坚持》。国务院在当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有的同志对人才流动表示担心,总的来讲,提倡人才流动方向是正确的,现在的流动,大部分是流向搞活了的企业,因为他们生产搞活了,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技术人员转向小企业,是无可非议的。
在这场惊动全国的人才“争夺战”接近尾声之时,经过4名上海师傅的努力,湖州钢琴厂造出了两台“伯牙牌”钢琴。经鉴定,钢琴的主要指标超过了部颁标准,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洛舍农民实现了造钢琴的梦想,也给人才流动之争一个响亮的回应。
洛舍钢琴产业从此兴起,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时有曲折,但势头不可阻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洛舍钢琴产业步入了快车道。
从2001年开始,洛舍举办首届钢琴节。之后,洛舍钢琴进入各种乐器博览会。2010年,结合德清融杭活动周,开展了“百架钢琴秀杭州”活动。同年,洛舍农民建起了钢琴音乐厅。2011年洛舍钢琴走进北京音乐厅。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提升了洛舍钢琴的知名度,在钢琴业中崭露头角,吸引了美国国际商务等商业领域的15所主流大学的21位教授组团考察洛舍钢琴企业。
与此同时,洛舍钢琴的品质不断提升。2006年洛舍钢琴企业雇用了“洋打工”。2010年洛舍的一架九尺钢琴进入上海世博会,并以990万元拍卖。2011年洛舍乐韵钢琴公司与奥地利克拉维克钢琴制造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乐韵公司开始生产世界顶级名琴——克拉维克钢琴。洛舍钢琴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华丽转身。
现在,当年的湖州钢琴厂虽然早已解体,但是由它而生发的钢琴企业有近百家,年产钢琴5万多架,约占全国钢琴总产量的七分之一,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钢琴之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农民怎么会有制造“乐器之王”这种近乎天方夜谭式的想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大上海的国企师傅怎么会“下海”到乡间与农民一起造钢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洛舍的钢琴产业怎么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