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艺术与生活 > 消费券

中国式关爱——〈出师表〉中隐藏的教育问题

2018-11-14

  人格完整性,指人拥有健全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依特定的价值系统整合外在行动。这其实和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差不多,你有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所作所为都绕着这中心展开。虽然看来是很基本的事,但要培养出人格的完整性,需要充分尊重人的自主权,并让他自行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如果你总是基于“为了他好”而干预他人的判断与行动,代其做决定,那他就永远都长不大,也就不会有完整的人格。
  在这个概念的影响之下,西方人多半认为小孩只要成年,就该滚出家门,不论是工作或求学都应该自己下决定,并且为自己负责;相对来说,在东方社会里,就算你活到五十岁,父母还是会觉得你“不懂事”,仍会干涉你的婚姻或工作,甚至食衣住行等一切小事都管。美其名是关爱,但你也很清楚这种关爱还是多少造成了伤害。
  我们接着就要看到发生在约一千八百年前的著名案例。主角是二十岁的“小大人”,以及四十六岁,负责照顾前者的“奶爸”。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禅与诸葛亮。
  每句话背后的深层暗示
  时间是公元227年,三国时代。蜀汉后主刘禅已登基四年,在这四年里,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军事与政治权力,他先稳定兵败东吴之后的乱局,而后有效控制南方的叛乱者。他判断战略形势已经转变,所以着手推动前任皇帝刘备未竟的事业,就是向北进军,试图从曹魏手中夺取关中地区。
  但这场仗不好打。北方的曹魏是大过蜀汉数倍的强敌,而日渐长大成人的刘禅,也可能趁诸葛亮挥军北进之际,在后方“搞东搞西”。无法放心的诸葛亮,于是写了一封公开信给刘禅。这就是闻名后世的《出师表》(《前出师表》)。
  《出师表》的主旨,是宰相诸葛亮出征前,交给后主刘禅的“执政备忘录”,但意思并不是“谨供参考”,而是“命令”。诸葛亮名义上是“臣”,刘禅是“君”,臣对君下命令,只怕“社会观感不佳”,有损诸葛亮的英明形象,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了许多语言技巧,把“命令”讲成了“恳求”,不但无损于既有地位,反而还新增了不少分数,更让他在千余年之后,仍享有忠良能臣的正面形象。至少许多现代的人在求学期间,都还是被要求背诵这篇文章。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先说明了当前局势的不利之处,强调蜀汉没有“摆烂”的空间,而刘禅的大臣们看在他老爸刘备的面子上,都还是很挺他,所以诸葛亮劝刘禅应公平对待宫廷与宰相府,以免起争议。
  其次,诸葛亮提到有哪些人可以用。虽然没讲哪些人不能用,但他也用刘备的嘴警告刘禅要远离小人。再者,他也提及自己和刘备的深厚关系,并且表明南方已经搞定,现在要去处理北方问题,而这不是乱打,是要完成刘备的遗愿。


  整体来看,诸葛亮要告知刘禅的,不外乎就是在他远征北方之时,蜀汉的大后方不能乱。当然,这不是光讲讲而已,诸葛亮有放一些“自己人”留守,刘禅只要配合就好了,别搞一些有的没的。
  诸葛亮的用词谦恭,看来是恳求或规劝,完全是个力挺后主的暖男,不过他的每句话背后几乎都有深层的暗示。像他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暗指“你自己要注意点,没有乱的本钱”,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暗指“我知道你们在搞自己的”,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暗指“这些人你非用不可”,而讲“三顾茅庐”旧事,是暗喻自身等级不同,“是你爸求我,不是我求你爸”,讲北伐是刘备遗愿,其实是想说“这战非打不可,没有你反对的空间”。
  动不动就搬人家老爸出来,不免会让听的人有点压力,因此诸葛亮最后也补充说明,如果他失败了,或他的留守人马没有用,大可处罚他们,“但是”,之后刘禅你,就好自为之了。
  缺乏选择空间的为你好
  就文字表现来说,这篇文章的确有一定程度的文学价值,也留下了“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这句现代人也很爱用的名句(虽然多半是用以讽刺看不懂的文章),但文章本身也传达出很深沉的无奈感。不只是诸葛亮的无奈,也包括刘禅的无奈。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刘禅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诸葛亮说得虽然客气,刘禅却没有选择的空间;若要临表涕泣,我想刘禅应该哭得更大声。为什么呢?
  如果刘禅听诸葛亮的建议去做,那成功算诸葛亮的,一代名臣啊!那失败呢?刘禅就得自己想办法,但已经没人救得了你,因为你没有可用之人。
  若刘禅不听诸葛亮的建议去做呢?若做出一番成就,那就会产生一山两虎的问题,如何面对诸葛亮的大军与一干能臣呢?如果自己做,却失败了,只怕会是最差的后果:刘备说过,如果刘禅不济事,诸葛亮可取而代之。
  说是选择题,却只有一个答案。奶爸帮他安排的好好的标准答案
  这样好吗?依照事后的历史发展,诸葛亮在七年后过世,刘禅接手的仍是一个诸葛亮“安排妥当”的国家。他虽然展现出一些委曲求全的智慧(这很可能是在和诸葛亮的互动中培养出来的),但他的个人能力却无法改变这个小国的命运。他最后选择降魏,以安乐公的身分过着“乐不思蜀”的快意生活,但这样真的好吗?刘禅小的时候是看别人脸色,就算到五、六十岁,还是习惯性的看强者脸色,就算诸葛亮的一切设计是出自于对刘禅的关爱,那这样的结果,又会是诸葛亮想要的吗?
  若要评价《出师表》,伦理学家很可能不会给太高的评价。就算诸葛亮的目标是中兴汉室而非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但就手段面来说,他都没给刘禅“做一个完整的人”的机会。说是为他好,如果要培养出一个人的人格独立和完整性,就要尊重别人,尤其是尊重他自己的决定权,并且由他自己承担做出决定的后果和责任,如果你总是出于“为你好”而干预他的种种研判,甚至代替其做决定,那这个人就不可能长大,也就不会有完整独立的人格,以后更难独自的应对处理各种事情,说到底诸葛亮的“中国式关爱”其实害了刘禅。但整体来讲,《出师表》在美学层面上仍是一篇精彩的文章,但也证明了善意与美好的规划,不见得能和道德正当性建立连结。

0

  • 上一篇:十部适合儿童和家庭观看的世界经典音乐剧
  • 下一篇:至今无法被替代的艺术教育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