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评论

丝绸之路音乐交流

2020-09-06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不单是“路”,也不仅仅是“带”,而是一片热土,这片土地的主体是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他们不仅仅进行经济活动,还培育滋润着自身的文化,在丝路上穿行的人们把各自的文化像种子那样沿丝路播撒,绽放出一条条绚丽的花带。漫漫丝路有绚丽多彩的景象,有唱不完的优美的民歌和浩瀚的史诗,有永不停息的曼妙舞蹈与跃动的生命节奏。因而,丝绸之路音乐自古至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带中飘扬着动人的旋律,跃动着生命的节奏。
  丝绸之路音乐是包含丝绸之路沿线原生的、动态保护的(指整理、加工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在此基础上作曲家自由创作的丝绸之路题材的音乐作品。对丝绸之路音乐做出一个概念性的定位,有利于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有利于丝绸之路音乐的创作,同时也有利于丝绸之路音乐研究。
  用什么样的音乐语言、音乐元素、技术手法实现对丝绸之路的音乐表达?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对丝绸之路音乐的整体认识;二是如何运用丝绸之路音乐元素。
  从历史上来看,丝路文化是双向传播、双向交流的,既有中亚、阿拉伯、印度等地文化的东渐,也有中原文化的西进,而敦煌、凉州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敦煌音乐就是以东西古今交汇的丝绸之路音乐元素创作的,表现敦煌精神风貌,具有敦煌文化内涵的音乐,也称丝绸之路音乐。舞剧《丝路花雨》音乐创作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剧中的英娘音乐主题是在《月儿高》基础上衍化出来的具有中原雅乐及昆曲风格的音乐,而波斯商人的音乐则是中亚、阿拉伯风格的音乐,两条音乐线共同完成了舞剧的音乐塑造。这些舞剧音乐的不足是,两条旋律线没有很好地融合。赵季平先生创作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很好地解决了东西方音乐交汇融合的问题。
  今人创作的古代丝绸之路音乐、汉唐音乐,并非真正的古代丝绸之路音乐、汉唐之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古代没有录音技术,自然无法保存古代音乐的声音资料,我们也只能从文学作品的描述中,从石窟壁画的音乐图像中,从出土文物的复原中,从稀有的古谱中依稀觅得古代音乐的踪迹。因此,今人创作的古代丝绸之路音乐、汉唐音乐,是以今人的审美观、音乐技术、对历史的体验、对接受对象审美期待的顾念,撷取丝绸之路音乐元素而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创作的。因而有人将这样表现唐朝乐舞的作品冠之以“仿唐乐舞”,我认为是较为合适的。运用丝绸之路音乐元素,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从东西古今文化交汇融合中开掘,既可以是中原的雅乐、昆曲元素,也可以是中亚、非洲、欧洲的音乐元素,还可以是敦煌古谱中的一个音乐元素发展成篇。丝绸之路文化带上的民族民间音乐五光十色,丝路音乐元素的撷取和创作空间广阔,作曲家尽可以打开其想象力,为人们展示一个绚丽多彩的丝绸之路音乐的音响盛宴。
  丝绸之路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雪山、冰川、胡杨、驼铃无不彰显着这片热土“天地有大美”的雄阔苍茫、粗粝狂放、恢宏大气、悲壮激越的崇高之美。有许多作曲家受地理地貌元素的触发,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法,创作出了具有良好听觉享受的音乐作品。但是一味地迷恋丝绸之路声态特征及地理地貌特征的表象化的创作,会使作品流于浅层化的表达,而忽略了丝绸之路音乐作品应有的大视野、大境界、大气魄、大情怀所体现的崇高之美,影响这类题材作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展示人类社会交流交往的艺术诠释和思想开掘。作曲家要把目光投向人,投向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战风沙、斗荒原的英雄气概;爽朗乐观、敢爱敢恨的博大情怀;献身于交流发展、向往和平的大境界。尚德义先生创作的合唱歌曲《大漠之夜》,歌曲里有夜的意境,有闪烁的星空,有叮咚的驼铃,更有坚韧跋涉、开拓勇进的西部人,及其向往和平、交流、发展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丝绸之路音乐的创作也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近年来,在西北五省区有关丝路题材的器乐创作中,写随想曲、组曲、序曲以及器乐小品的居多,甚少有分量的大型交响乐作品问世。面对世界多样文明在此流布的丝绸之路,面对华阴老腔、秦腔、碗碗腔、甘青宁“花儿”、维吾尔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不朽的旋律,仅有一些随想曲、组曲、序曲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要突破习惯性思维,追求求异思维,磨砺音乐技术,涉足新领域,发掘丝路人文积淀,展示丝路音乐独特魅力,攀登丝绸之路音乐创作的高峰,写出与丝路精神相称的厚重作品,奉献新时代。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

0

  • 上一篇:为什么学古典音乐的人,气质特别好?
  • 下一篇:如果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