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评论

让艺术教育还原生命的本色

2019-12-23
  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你越是深入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越是发现它与人类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人类生命与艺术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它所揭示的那样具有一种生理机制意义上的节奏相通,更重要的在于,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现象。”
  正是因为艺术与生命之间密切的关系,艺术才成为推动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如马云说的那样:“艺术,是关乎生命审美的教育。”
  01
  被“异化”的生命教育与艺术教育
  而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始终缺乏。即便个别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用空洞的语言告诉孩子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能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殊不知,真正的生命教育绝不能空洞地“讲道理”,而是要唤醒人们的生命热情。它不仅要我们能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更要能理解和思考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生命教育达到唤醒生命热情、创造生命价值的层次呢?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便是艺术教育。
  其实,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它调动了人对生命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挖掘人在无意识层次上的生命潜力,使人成为更加完美合理的个体。
  只不过,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艺术教育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很多家长让子女接受艺术教育,目的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取证书,学到所谓的“一技之长”。还有一些家长,把艺术教育当成高考的一条“捷径”,于是每年都有浩浩荡荡的艺考大军。孩子在辛苦的艺术训练中渐渐失去对艺术的兴趣,丧失了对艺术“美”的学习和享受,更让艺术教育缺失了文化传递和发展价值。
  其实,这样的艺术教育是本末倒置的。正如前苏联的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艺术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技”,而在于“道”,唯有让艺术教育回归其生命本质,才能真正发挥它治愈灵魂、滋养生命的重要作用。
  02
  让艺术教育唤醒生命
  柏拉图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让它真正能为生命教育服务,起到唤醒生命热情的作用呢?
  要想让艺术教育回归生命本质,就必须认识到,艺术教育不仅要传授艺术的技术,更要传授艺术的精神,让学习者在艺术的美中,能体会到人的生命与艺术生命的融会贯通。
  其实,任何的艺术领域,都有值得挖掘的生命教育资源。当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让孩子在艺术陶冶中培养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文学艺术
  在中西方灿烂的文学艺术里,不乏有生命教育的资源。
  比如在希腊的悲剧艺术中,我们就能引导孩子体会生命顽强不息的精神。希腊悲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勇于反抗的英雄形象,让人们认识到不屈的生命意志。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繁衍,不畏宙斯的惩罚,将天庭的火种带到了人间。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宙斯将他绑在了山崖上,让一只鹰每天来啄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会在夜里重新长出来。普罗米修斯的痛苦要持续三万年,可在这漫长的痛苦中,他始终坚定地面对苦难。
  无论是被恶鹰啄食肝脏的普罗米修斯,还是被命运诅咒的俄狄浦斯,他们难以解脱命运,但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英雄式的崇高和决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品读希腊悲剧艺术,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强烈的生命意识,而这恰恰是最好的生命教育范本。
  又如,在古典诗词中,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诗人对于生命超越性的追求。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更在古诗文当中蕴含了纯朴的生命和谐意识。
  例如,辛弃疾曾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又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曾写道:“众鸟高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唐诗宋词中,我们还随处可见伤春惜花的作品,如“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诗句。在诗人的世界里,所有的动植物的生命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甚至连没有生命的自然物,像月亮、落日、湖泊、孤山等等,都因为诗人的生命意识而显得生机勃勃。这样的生命教育,已经超越了“人”的局限性,实现了生命之间的和谐,展现了生命的永恒价值。
  音乐艺术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同样能找到生命教育资源。例如,贝多芬曾为他的《命运交响曲》写下一句警语:“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让我完全屈服。”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他们就能感受到,《命运交响曲》正是贝多芬抗争生命、珍惜生命的壮丽凯歌。这种命运不死,生生不息的精神,将给予听众无限的感动与启迪。
  就算我们不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甚至无法真正“听懂”音乐,也不妨碍音乐对于我们生命的影响,因为音乐本身的美就能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给予人精神上的愉悦感和美感。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音乐给予人灵魂的陶冶,人们在音乐的美感中得到了审美的熏陶,更提高了对个体生命的感受力。
  绘画艺术
  同样的,绘画作品里也会有蒸腾的生命张力。
  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他的作品《圣乔治斗恶龙》 中,描绘了一个威武的骑兵充当圣乔治,他骑在马上刺杀恶龙。作者用热烈的色调、狂放的笔触描绘了动乱中的人物形象,让这场战斗充满激情。即便我们不了解画作背后的典故,我们同样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热情洋溢地赞美着生命的气势恢宏。
  还有,乔治·弗雷德克曾画过一幅油画,画上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身上衣衫褴褛,手里还弹拨着仅剩下一根弦的古希腊七弦琴。她侧耳倾听,仿佛沉浸在音乐当中。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消沉的情调,可作者却给这幅油画命名为《希望》。
  在难以承受的困境面前,这名女子表现出无畏的坚强与勇气。哪怕现状再难,哪怕只剩下最后一根琴弦,她依然没有选择放弃。画作表达出的“无畏的希望”,不就是最能打动人的生命教育吗?
  03
  艺术,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生命享受
  无论是音乐、绘画或是建筑、文学,所有艺术存在的目的都不具有功利性,但它们所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就是最高级的生命享受。
  黑格尔曾说:“人的本性中就有着普遍的爱美的需求。”能不能享受到艺术中的美,是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而这种美的享受,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的生命。
  听一首音乐,我们或许未必能够听懂,但也会被它的激情澎湃感动;读一首小诗,我们未必真的能读懂,但也会被文字的优美打动。曾有人做过实验,给8个月大的孩子哼唱民歌《小白菜》,孩子会因为曲调过于悲伤而无法入睡。
  在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中,一个半裸的自由女神高举旗帜,而人民便受到鼓舞,为着自由争先恐后奋力冲杀。可见,艺术本身就有让人感同身受、动人心魄的作用。
  所以,好的艺术教育并不能局限于辛苦地学习艺术技法,更应该在艺术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共鸣。孩子能体会到艺术的美,便能进而体会到生命的美,从而在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感染中形成完整的个性化人格。
  04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马云曾说:我们要让孩子对艺术充满热爱,通过艺术唤醒孩子的灵感,去培养孩子对于艺术的理解,以及让孩子在艺术里获得“技能”之外的东西。
  的确,真正的艺术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而要克服浮躁的心态和肤浅、狭隘的功利精神,让艺术的外在技术和内在精神有机结合。要知道,教育背后是生命,生命背后是幸福。 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让艺术教育充分展现蓬勃的生命力,让艺术教育往更高的层次发展,真正实现艺术让生命之花绽放的理想。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

  • 上一篇:烟台市2019年高中音乐优质课评选暨教学研讨会
  • 下一篇:马云不仅指挥中国爱乐乐团,还被聘为世界顶级音乐学院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