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省际

古滇人的舞蹈一流,当中乐器、姿态更是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2020-04-26
        古滇人能歌善舞,其舞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当代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类似习俗:每逢节日,古滇人吹奏葫芦笙、敲打铜鼓,欢歌乐舞,用歌声舞蹈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心情。从云南省博物馆藏大量的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舞蹈造像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舞蹈造型人物跃然于世人眼前;它们勾勒出了云南民族舞蹈的雏形,同时也是古滇人舞蹈文化的真实体现。从古滇青铜器的各类舞躓造像可以看出古滇人有着内容丰富的娱乐歌舞形式。通过对古滇舞者的形态、乐器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期望能把握古滇国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从古滇青铜器的各类舞躓造像可以看出古滇人有着内容丰富的娱乐歌舞形式。通过对古滇舞者的形态、乐器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期望能把握古滇国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初看“二人舞盘鎏金铜扣饰”让人感觉其造型独特,舞者一前一后、相互交错,并且富有节奏和韵律感。通过我们描绘出的该扣饰的二维线稿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两个舞者的舞蹈动作特点以及手上所持舞蹈道具、身上的服装配饰以及脚上环绕的游蛇。
        首先,扣饰上这两名舞蹈者的服饰相同,头后梳条形小髻,高鼻、深目,身穿紧身的衣裤,腰部系有腰带,腰部佩剑,跣足。再者,二人双手持一圆盘,嘴巴微张,腿部弯曲,作边歌边舞状,形成一前一后互相交错的站位造型。二人脚下盘有一游蛇,蛇口咬于前人右足,蛇尾绕于后人左足。整件扣饰造型生动活泼,动感极强。两位舞者嘴呈圆形张口状,二人边唱边舞,动作恣意狂放,足见当时的音乐舞蹈已经具有较高的造诣。
        再看“四人铃舞鎏金铜扣饰”上的四舞者造型:从线稿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人均穿有统一的服饰,头戴圆锥形尖顶高帽,帽延伸出左右对称的五根圆叶形装饰物。帽后分垂两条长飘带,下垂至地;身着短袖对襟长衫,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肩部有披肩,身后披有披风,着短裙,腰带中央有一圆形扣饰。舞者们动作保持一致,左上肢曲肘平抬至胸部位置,手为握拳状。右手握圆筒形状铜铃,抬于胸前。舞者头部向右倾,嘴角微张,表情略显严肃。左膝向前弯曲,右腿蓄势后弯。有研究专家认为这个饰物表现的是“滇人巫舞”,这四个人是“巫”,因为近代的巫师在“作法”时用的“法器”中也常有铃,类似近代喇嘛念经时所用的法铃。
        此枚“八人乐舞鎏金铜扣饰”所展现的是古滇人欢歌曼舞的情景。扣饰正面分上下两排,共八人。上排四人,嘴角微微张开,均作歌舞状。头戴冕形冠或楔形帽,帽后垂下两条长带。右肩斜挂一条由乳凸形圆扣串缀成的带饰,腹前一圆形扣饰,耳戴大环,皆为并腿跪坐式态。
        上排左侧三人手臂向上平举,手掌保持直立,掌心则朝前,手掌保持与头同高;四舞者手势均为虎口张开、后四指并拢。下排似乐池,四人服饰与上排大致相同帽饰略有区别,其中人吹短管乐器,一人吹曲管葫芦笙,一人吹直管葫芦笙,一人击錞于。四人神态各异,沉浸于乐曲演奏中。场景中的八人均为半身跪坐式,如此造型凸显出舞蹈场景的庄重性与仪式感。有学者认为此场景表现了滇人在丰收乐岁后的欢庆和喜悦。
        笔者对照之前学者论著中的结论,提出如下新解:
        其一,下排中间靠右怀中抱有一“鼓”之人,之前很多研究者将这人怀中之“鼓”认为是錞于。但笔者比较认同的是滇青铜器研究专家樊海涛先生的观点:此“鼓”非錞于,而应当是一种膜鸣类乐器皮鼓。因为錞于是古代军阵用的乐器,常与鼓配合使用,在战争中用来指挥军队进攻和撤退。
        而錞于原本就是中原地区的乐器,后其逐渐从黄河流域传播到长江流域。现已发现的青铜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等地。而云南出土的青铜器中但尚未发现錞于实物。并且錞于的敲击部位应该是筒身偏下的口沿位置,而非鼓膜的正面。因此,由以上论据可判断这件类似圆柱体的乐器并非錞于,而是手持敲击鼓面的皮鼓。
        其二,上下两排八人身边的地板上均放置有一个类似吹奏乐器的瓶状物品。之前有研究者将此物认作为吹奏乐器—埙,实则不然。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埙由1个音孔发展到6个音孔;埙的音色幽暗而又悲凄,哀婉而又绵绵不绝。它特有的独具一格的音乐品质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由以上几组古滇青铜器舞者造型的分析可得出古滇舞蹈所使用的乐器大致有以下几种:
        1.铜编钟:在历史上的西周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盛行铜编钟的乐舞演奏,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以编钟、编磬配合演奏。而在云南发掘的铜编钟均有一个特征:大都由偶数数量的铜编钟组成,一般为六枚,而在中原地区则一般是奇数。从演奏方式上看,应当是悬挂在架上击打。
        2.铃:在上文中的“四人铃舞”中的每位舞者手持铜铃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手持的铜铃柄部很长,演时用手横向持续性的摇晃,在摇晃当中铃舌猛烈撞击铜铃的内壁持续共震而发出悦耳的铜铃声。四位舞者着装打扮可判断其为巫师,因此将此铜铃定为“法铃”。在李家山先后出土的两件“鱼形仗头铜铃”,铜铃的仗头顶部鱼鳃部位下方挂有一只铜铃,此铃极有可能是为举行某种仪式所用。
        3.葫芦笙:是古滇民族独创的乐器,它在滇人的舞蹈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出土的各种青铜器中不但出现了多件铜葫芦笙实物,而且在舞蹈造像上也一再地反复出现,从外形特征上主要分为两种形制:曲管葫芦笙和直管葫芦笙。在“八人乐舞鎏金铜扣饰”中出现的是曲管葫芦笙。直管葫芦笙外形则为:主球体与五根直管子相连,球体延伸出的弯形部分有一独立的吹奏管。
        4铜鼓:它被我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很多民族视为神器”,有作为乐器演奏使用,也有用于祭祀祖先和敬仰神灵;还可以用作传递声音信息、指挥军事作战等。同时,铜鼓也是其拥有者特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权力重器、财富象征、部落保护神等。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古滇国的舞者对乐器的使用不仅仅作为演奏的乐器,更注重的是其神圣的宗教意义与文化功能。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民族舞蹈魅力,我们从大量的考古发掘的青铜器舞蹈场景上,可以找到几千年来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渊源。古滇人能歌善舞,其舞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当代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类似习俗:在少数民族特定的节日,他们吹奏葫芦笙、敲打铜鼓,热情欢快的载歌载舞,用音乐、歌舞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欢悦。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口琴  化蝶品牌

 

0

  • 上一篇:专访福建省非遗短视频一等奖获得者 短视频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 下一篇:“畅想未来 放飞梦想”河南省少儿才艺网络展演开始报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