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头条

世间再无琵琶精

2020-04-17
  刘德海走了。新版琵琶考级教材上,编著者一栏将会被加上黑框。
  新生代的琴童们将在中国民乐史上,读到他的简历和成就,但再无机会亲耳聆听他教诲。
  他的琴音,活泼的身影将永远流连在网络信息流中,但他超越门派的闯荡精神,与时代共鸣的创新之魂已经奏完了最后一个小节。
  1
  玩物丧志的小鬼头
  1937年,刘德海出生于上海弄堂里的一个普通家庭。
  刘德海从小性格活跃,爱好广泛,体育、绘画、曲艺甚至“武打”都能玩出花样,用他自己的话说,“三百六十五行无不打听”。
  13岁时,刘德海被编入学校乐队,吹竹笛。当他学会吹第一个曲调以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疯”,回家后不厌其烦地反复吹那一个曲调。这是他最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乐器的狂热的记忆。
  对器乐的热爱被激发后,小小少年一古脑地栽进各式业余曲艺团体中,吹、拉、弹、唱都要摸一摸试一试。“玩”到后来,他甚至能用一把胡琴,即兴伴奏一场戏。
  但现实很快给予他一记重击:1953年,16岁的刘德海由于过度沉迷课余活动,中考失利了。
  补习了一年,刘德海重新考上高中,回到“正轨”。这年,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民乐演出,刘德海没忍住也跑去看了。
  八仙桥青年会,是上海第一所现代城市会所,经常举办讲演会、音乐会等文体活动,也是中共早期的宣传活动场所之一。1954年,青年会邀请到当时上海著名的琵琶乐手林石城和他学生们到场演出。林石城演奏了著名的琵琶套曲《十面埋伏》,当时座下观众中就有17岁的刘德海。
  传统大套琵琶演奏自清末以后逐渐式微,许多曲目空留乐谱,无人会弹。到上世纪50年代,全国仅有4个流派传人会演奏《十面埋伏》,其中就包括林石城所在的浦东派。
  林石城为将琵琶技法传承下去,摒弃门派观念,开门免费授徒。“小乐迷”刘德海也通过朋友,联系上林医生(当时林石城主业为中医),向他系统学习琵琶演奏技法。
  1年后,刘德海便凭借林石城的独创曲目《学生操》,获得上海中学生会演优秀奖。这是刘德海第一次得到音乐演奏奖。在现场演奏的经历,刘德海在30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如新,并对他音乐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但这个时候,刘德海完全想不到以后会做职业乐手。1957年,刘德海考上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
  “我正准备去报名,林(石城)老师来家动员我去考中央音乐学院。”
  2
  离经叛道的琵琶精
  林石城数次前往刘家,与刘德海的父母恳谈,终于说动了他们同意儿子北上求学。但刘德海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个学期,差点没能坚持下来。
  业余出身的刘德海“乐理知识一点不懂,五线谱从来没学过”。而普通高中辛苦学习的数理化,对他的音乐专业一点用也没有。刘德海想退学回上海,甚至买了本高等数学准备自学。但音乐学院繁重的专业课,让他连自我怜悯的时间都没有。
  “我的同班谁呀?鲍蕙荞呀、刘诗昆呀”,这些从音乐附中直升到音乐学院的科班生,“谈起理论一套套的,双手在钢琴键盘上飞来飞去,看得我都傻了。”
  但刘德海不服气,“我看五线谱不熟,可我脑子里装着很多音乐”。刘德海想把他脑海里的民间戏“吐”出来,便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基本功。他每日练琴超过7小时,晚上练太晚就干脆睡在琴房。
  与科班出生的同学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刘德海最初演奏经验来自舞台,而不是琴房。他演奏最大的动力是观众的反馈,而不是乐句的表达。
  1958年,刘德海随学校乐队到农村、厂矿表演,很快就感受到台下观众对他们这套“阳春白雪”并不理解。
  刘德海的启蒙师林石城也有同样的理念。林石城曾指出,传统琴曲应该随时代发展,主张要创作现代人能够理解的作品,演奏要反映现代人的风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项工作首先从乐器和技法开始变革。上世纪5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开始在民乐器上尝试使用金属弦。金属弦比传统蚕丝弦音量大,音色更明亮,适合现代舞台式的演奏。
  但这项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丝竹乐”性质,受到很多非议。同时,金属弦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也更高。
  刘德海听闻金属弦的用法,很快决定卸下琵琶的丝弦,更换成钢弦。他的手指被钢弦拉得伤痕累累,承受着同行各种非议,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只有一个信念:为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同时,刘德海继承了林石城开放的指法,并首创三指轮五指轮结合等弹法,使得本用于演奏中小型曲目的琵琶,一跃成为能够胜任大型器乐演出的独奏乐器。
  1960年国庆节,刘德海演奏了由同学吕绍恩创作的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两人在该曲目中,突破性地将左手大拇指(传统上左手大拇指用于托琴)“解放“出来按弦取音。这首曲成为新时代琵琶创作的里程碑之一,至今一直为国家级琵琶比赛的指定演奏曲目。刘德海也因此一举成名。据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整理,毛泽东的音乐收藏中都有数张刘德海的琵琶演奏唱片。
  1965年,中国唱片社为刘德海,吕绍恩灌制33转密纹唱片《狼牙山五壮士》
  毛泽东收藏的刘德海磁带《十面埋伏》
  1970年,33岁的刘德海开始在中央乐团担任独奏演员。1973年前后,中央乐团指挥李德伦对刘德海说,“哎,琵琶精,你在乐团呆3年了,让乐团……老吴(吴祖强)给你写个曲子啊。”
  于是刘德海与吴祖强、王燕樵合作谱写了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开创了琵琶大型协奏曲的先河。
  3
  后半百 从头学
  刘德海说,他本可以老实做浦东派传人,但他不想。他生逢最好的时代,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新的观念不断涌入;也是最坏的时期,民乐式微,他必须做中华琵琶的传承人,而不是死守一个流派。
  1979年春天,中国刮起一阵交响乐旋风。对外封闭多年之后,首个西方交响乐团—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问中国。乐团指挥小泽征尔提出,要在演出中加入和中国音乐家的合奏曲目。合奏曲目后来定了两首,一首是钢琴家刘诗昆演奏李斯特协奏曲;另一首就是刘德海原创的《草原小姐妹》琵琶协奏曲。
  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一场古典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成为无数中国乐迷走入古典音乐殿堂的第一站;另一方面,对中国音乐家来说,《草原小姐妹》的成功上演,使他们“从此得以融入国际音乐大家庭”。
  1980年夏,波士顿交响乐团邀请刘德海等中国音乐家访问美国。他发现“西方音乐家们正在挖空心思寻找各种出路”,但西方的汉学家们又把他们这些从中国来的民乐家当成历史遗珍,“他们希望我弹奏最原始的传统音乐,越古越好。”
  刘德海不喜欢也不想做“活古董”。他认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创新和发展。他和老一辈琵琶名家披荆斩棘摸索出来的当代技法,已经成当代青少年的基础技巧。年过半百的刘德海只能坚持练功,“和青少年学生一起苦练新乐曲,一起攻克新的技术难关……一块儿成长。”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乐派系芜杂,门户之见,互不买账的旧习依旧盛行,刘德海曾借用近代思想家严复的话,“不法祖宗正所以深法祖宗”。他与数学家华罗庚交流,琴弦的发音最佳位置。华罗庚为他计算出一个“最佳点”,恰好和他长期经验积累摸索出来的位置符合,“就是弦总长的十二分之一处”。
  1987年,刘德海为首的中国民族器乐团赴新加坡演出时,当地报纸的报道
  他从“一切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里,探索音律和技巧:从赶马车甩鞭动作,得到爆发力的使用法;从伸懒腰的动作里得到“以紧带松”的理念。他曾希望借用西方古典乐训练法,科学地总结民乐的演奏规律,优选音色,“统一基本发声方法”。
  刘德海不觉得自己是大师,他说自己最多是个“大师傅”。他的学生最常听他说起的,就是要做“爬坡人”。
  “五千年文化,五十多民族,三百戏种,千件乐器,无数曲调:中国的音乐家以此做攀顶之底,论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他说他要给未来创造新传统。如今,几乎每一个琴童背囊里都有一本他的琵琶演奏教材。但未来里却再无“琵琶精“。2020年4月11日14时25分,他的乐章彻底停更。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口琴  化蝶品牌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

  • 上一篇:中小学音乐教师新定义
  • 下一篇:是什么决定了钢琴制造的质量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