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国际

英国首个昆曲文化遗产展《不仅是音乐》在剑桥大学开幕

2018-12-12

活动全景

  活动综述
  2011年11月20日,剑桥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举办了《不仅是音乐-昆曲文化遗产展》开幕式,暨“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三年成果展。
  本次展览展出了博物馆所收藏的曲笛、笙、箫、板、琵琶等昆曲表演中所使用的中国传统乐器,折扇和戏曲人物剪纸等与昆曲相关的藏品,以及中英两国当代艺术家受昆曲启发而创作的一系列艺术品。
  剑桥大学考古人类学博物馆,是拥有英国同类藏品中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拥有超过一百万件来自所有人类居住地以及人类历史上和史前每一时期的文物、照片、油画和绘画。早在1902年,第一批中国乐器“哨子”和“拨浪鼓”来到剑桥大学考古人类学博物馆。从那以后,不同门类的中国传统乐器,包括少数民族乐器来到博物馆。这次展览所展出的大部分乐器,来自于剑桥大学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劳伦斯。毕铿(1909-2007)的捐赠。他在二战期间曾经与英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历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同往中国访问,与不少中国文化界人士结下了友谊。
  毕铿的乐器藏品,都是在他的旅行途中,或是从他的朋友和同事那里收集来的。他并不是在寻找外观漂亮,年代久远或是做工精良的东西,而是对音乐本身感兴趣。毕铿的收藏品种类丰富,从塑料的哨子到精致的古董琴应有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收藏品不断地被重新利用:起初,它们被用来在中国进行演奏和聆听,在被毕铿带到英国去之后,它们便被定期借给剑桥大学的学生和表演者。在1970年代,毕铿时不时带着学生和朋友们,在剑桥大学举办小型的中国音乐会,在校园里卷起了一阵中国风。
  如今作为博物馆的文物,这些中国乐器藏品本已远离了音乐家和他们的听众,变成了另一种物质形式:为西方学者和参观者提供更好了解中国机会的物质形式。这些收藏不仅仅只是乐器而已,它们还带有祥云、蝙蝠,或是凤凰这样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在中国有着不同的象征性意义,它们可以向我们展现中国艺术的片段,讲述神话故事,文学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乐器们的最新转型,是被用来保护和记录最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之一:昆剧或昆曲。
  这次展览,呈现了“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的三年项目成果。这一项目于2016年启动,旨在收藏、整理、展示世界各国所保存的与昆曲有关的文物和影像资料,同时给昆曲的演出机构与世界各地的观众们,提供一个昆曲演出与活动信息的交流平台。
  除了关注博物馆藏品研究之外,该项目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与传承。他们已连续四年在剑桥大学举办昆曲演出,演出期间邀请当地艺术家进行现场创作,并邀请英国艺术家前往中国江苏省(昆曲起源与兴盛之地)与江西省抚州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故乡)采风与创作。这样文化创意项目,给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以“昆曲”为主题的、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创作平台。
  在开幕式上,观众们欣赏到了来自5大洲10多个国家的20多位年轻艺术家们,在过去三年为“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所创作的昆曲主题作品。除此之外,活动组织方还用昆曲主题的陶瓷艺术品,布置了精美的中国式茶席,并安排了《牡丹亭》折子戏演出,迎接了近百位嘉宾。又一次,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艺术家们受邀参与创作。他们因昆曲表演而获得灵感,在现场留下了很多速写的艺术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昆曲本身复杂的艺术形式已经远远超越了音乐,成为了中国、剑桥乃至全世界艺术家和学生的灵感来源。
  “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由剑桥大学的文化保护项目“康河计划”与考古人类学博物馆联合主办,与中国昆曲博物馆等昆曲界重要机构联合共建。该项目获得中国江苏省艺术基金、英国保护濒临消失的世界基金会、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中国南京康河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支持。


开幕现场昆曲表演

  利用海外昆曲收藏推进中外文化交流
  做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代表,昆曲在近年来于海内外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早 在 2001年,昆曲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它也是最早被列入该名录的世界级文化遗产之一。在过去的近 20 年中,昆曲的传承与传播成就斐然,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则需要更多的与“历史”对话、与“年轻一代”对话、与“世界”对话。剑桥大学所参与主办的“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即是上述三重对话的实验项目。
  欧美的学者与收藏家早就对中国音乐与戏曲抱有研究与收藏的兴趣。在欧洲 与美国,相当多拥有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的博物馆,都藏有一件或多件中国古代 乐器。而这些乐器之中,很多都是昆曲表演中所使用的。例如,上文提及的剑桥大学考古人类学博物馆收藏中国乐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的明代象牙与木制琵琶、清代陶制洞箫等。这些与昆曲有关的博物馆收藏,有的放置在库房中,少为人知,有的被安静的呈现在博物馆展厅中,被剥离于它们的文化情境(音乐与戏剧表演)。
  通过“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包括这次在剑桥大学博物馆举办昆曲文化遗产展,中英两国的昆曲艺术品收藏机构与艺术家们实现了合作共建,双方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联合推进了昆曲的研究与文化创意项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剑桥大学考古人类学博物馆研究员王子岚提到:相较于“单向性的”把中国昆曲推荐到海外,这样“双向互动”的资源共享型项目,有效的增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及相互理解,在海内外吸引了更大的关注,获得更多的共鸣与互动。
  与历史对话、与年轻一代对话、与世界对话
  “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不仅给通过在线收藏与展现历史文献、 艺术品与活动信息,给中国昆曲提供了一个与“历史”对话与“世界”对话之机会, 它还让昆曲得以与“年轻一代”对话。在过去三年中,来自五大洲十余个国家的近40位艺术家(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欣赏过昆曲之后,根据他们对于昆曲的理解,创作了绘画作品。在今年的开幕式现场,更多年轻艺术家参与了昆曲主题创作。他们创作的过程,即是一场他们与中国历史的对话,也是一场他们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对话,也是中国昆曲与世界的对话。


昆曲主题陶瓷艺术作品展

  “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的创新意义即是在于,它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昆 曲艺术,为昆曲提供了演出展示的空间,而且也发起了多样化的艺术与文化创意 项目,让昆曲更为“活态”的传承与发展。据悉,项目组除了与世界各国的画家合作之外,他们在未来还将与珠宝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绘本与图书装帧艺术家合作,让今天的艺术家也能够参与昆曲在新时代中的创作,让今天的年轻一代也能欣赏昆曲的时尚之美,让昆曲在今天与未来都能可持续性的传承与发展。
  在展览开幕式上,多位英国学术界与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为这次展览与“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以下是具体内容:
  昆曲:和平精妙的文化媒介
  艾伦·麦克法兰
  “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项目主席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我与夫人在2013年访问中国苏州期间,与昆曲结缘。从我们欣赏到昆曲那温和的色调、柔美的音乐与强烈的爱情主题的那一刻起, 就感受到其与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仲夏夜之梦》和《暴风雨》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我们慑服于昆曲在十三世纪就已诞生,也慑服于古典中国的方方面面皆纳入昆曲的风格之中。我们似乎去到了神话与传说的世界,以及高雅宫廷生活的美好里。
  在过去的百年风雨中,中国已失去了太多,我们如今能看到这个美丽而神秘 的传统戏曲之复兴,真是太好了! 我们的昆曲项目,除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之外, 重点在于要引起中国年轻人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兴趣,不仅是因其本身的价值,也要藉此提振起中国文化伟大历史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由于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取代人力,世人在未来将有更多闲暇时间来欣赏并实践新的艺术。这是的使得传播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逐步成为了教育的重要元素,而这养的状况不仅发生在中国而已。
  在全球化的时代,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冲突经常发生,许多伟大的中国文化产物,如琴、茶、书、画、戏曲等,能作为一种和平的媒介,让人们有兴趣去共同学习与欣赏,这是很重要的。若想生活在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里,我们就应把更多精力放在文化合作而不是政治冲突上。昆曲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其精妙之美能超越中国国界,一如西方音乐在中国深深得到共鸣那般。
  因此,我很荣幸能够参与这个学习历程,将初见昆曲之美的惊喜,转化为具 有建设性的努力,让更多人能体会到我们的欣悦与惊喜。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林政晟
  剑桥大学菲茲威廉艺术博物馆
  东方馆馆长
  “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在英国剑桥大学考古与人类博物馆的成立,是一个划时代的指标。透过这个数字化博物馆把受限于博物馆展厅、典藏在库房不见天日的藏品公诸于世,让全世界对中国昆曲以及相关乐器、服饰能更有机会了解以及更深入的研究。
  这次展览在文化艺术的传承上意义非凡,不仅把中国昆曲推向国际化,更让人能够透过外籍画家对昆曲的了解而反思,如何让昆曲在二十一世纪更全球化。
  博物馆如果没有新的收藏,将会是个死的博物馆。因此这次展览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展品中呈现东西方艺术家对抽象表演艺术昆曲的不同认知,文化的冲击显现在色彩和构图里。我同时也希望未来能在剑桥大学继续看到昆曲演出,项目组能够征集到更多高水平的现代艺术作品,藉由音乐、表演和平面艺术,把昆曲推向另一处高峰。
  昆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载体
  大卫·帕斯科特
  “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英方首席艺术家
  英国皇家水彩协会前主席
  昆曲和其他伟大的艺术形式一样,会启发其它艺术家、表演家和艺术行业的 从业者。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内容厚重,不仅是跨时代的恒久艺术载体,还能 和当下社会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不断延伸出新的诠释。伟大的艺术需要相互启迪, 激情需要相互感染。而昆曲,恰恰是这样跨越时代、串联时代的产物。
  这次展览便很好地集结了一批饱含热情的创作,名家的作品和其他画家的作 品很好地交融在了一起。
  共同的任务
  史蒂文·切力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副院长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理事会主席
  昆曲是中国至今仍保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正如我们的合唱音乐是英国文化遗 产的一部分。然而,两者都存在于不稳定的时代,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人们总 容易因忙碌,而受到现代社会浅薄眩惑力的支配,不再去学习古老的技艺和工艺, 也无法再欣赏那些英国或中国文化的多层次意义。
  数字博物馆永远不会取代现场表演与实际的演练,但它将使更多人能认识到 昆曲,否则很多人可能永远无法体会锣鼓独特声响、令人惊艳的妆发、演唱,或昆曲中那些令西方人着迷的繁复节奏与同步性背后的意义。
  我认为,我们共同的任务,是要将这种不为人所熟知的艺术之优点,让人人都了解,并鼓励大家珍惜文化遗产的美好,使之能继续存于今日,并传递至未来,我们的下一代。

0

  • 上一篇:“小艺术家”养成记,英美艺术教育不同在哪里?
  • 下一篇:中国经典诗词音乐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