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产业

王辉:用民族乐器吹响致富新乐章

2020-08-06
  炎炎夏日,漫步在西秀区轿子山镇大寨村,民居错落有致,整齐美观,大大小小的葫芦、竹子铺满院落,不时传出阵阵悦耳的葫芦丝演奏声,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曾经的大寨村是地道的“穷窝窝”,村民们土里刨食,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从第一家小型乐器加工厂的引进,乐器开始影响大寨,不仅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更改变大家的生活。亮光闪闪的乐器,正在奏响一曲乡村振兴“幸福进行曲”。
  今年46岁的王辉正是当年引进乐器加工厂改变大寨村民生活现状的人。因从小家境贫寒,1991年,17岁的王辉立志改变贫困的生活状况,便与同村长大的伙伴到云南昆明做生意。一群小伙子来到云南,吃尽生活的苦头,没有根基,没有收入,白天琢磨做生意,晚上集体睡桥头。渐渐地,大家各自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王辉开始卖水果、卖百货、跑摩托车……。直到2003年,王辉偶然机会认识了葫芦丝制作人,从此便与葫芦丝结下不解之缘。
  通过长期观察市场,王辉发现葫芦丝在国外十分畅销,供不应求,便决心再“变一变”,破釜沉舟放下生意,拜了老师,潜心学习制作和演奏葫芦丝。在老师精心指导与鼓励下,2003年,他便学业有成,与妻子一起开办小作坊。
  万丈高楼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齐。通过6年时间的不断努力,他将一个房间的小作坊发展成1栋4层的生产厂房,创办云南云辉民族乐器厂,招聘十几名工人。为了提高销量,他走南闯北,到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参加乐器展销会,在全国各地销售葫芦丝,并拓宽海外市场,产品远销法国。
  事业有了基础,他又开始琢磨: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该为乡亲做点事,要为大寨培养人才,带动大家一起富起来。
  2015年,王辉说干就干,在大寨村修建楼房,买机械,并组建新团队,带着大寨村村民到云南学习制作葫芦丝。
  “制作葫芦丝的竹子很有讲究,一般竹子要3年以上的老竹,圆的,并通过高温将其烤直,这样做出来的音质纯净。”调音室里,王辉耐心地讲解葫芦丝制作工艺。选材、烤竹、打孔、开簧片孔、校音……只有做好每一个步骤,葫芦丝才能发出轻柔唯美的声音,给人一种含蓄朦胧之美,令人流连忘返。
  自从村里有个葫芦丝加工厂,村里小伙子鲍勇兵就跟着王辉一起,学习制作葫芦丝,一头扎进制作葫芦丝的队伍中。
  “我刚开始接触葫芦丝时,是被它优美的旋律所打动。因为喜欢这种乐器,便走上这条民族乐器的‘漫漫长路’。”鲍勇兵告诉记者,他刚开始学习葫芦丝时,每天至少花五六个小时学习。现在生活逐渐好起来,外出务工不稳定,离家远,现在在葫芦丝加工厂务工,每个月工资有5000元,还带个学徒,发挥传帮带作用。
  今年初,遇到疫情,葫芦丝加工厂的销售订单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尽快摆脱困境,鲍勇兵还帮厂里开通抖音直播账号,准备向更多受众传播葫芦丝的制作和吹奏技巧,增加订单量。鲍勇兵高兴地说,“最贵的卖到1000元,年产量1万支,年产值约100万元,带动10余人创业就业。目前,葫芦丝制作厂内的产品已经远销国内外。”
  随着葫芦丝制作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寨村像王辉、鲍勇兵一样,喜爱和制作葫芦丝的人越来越多,队伍逐渐壮大。“葫芦丝制作技艺,不仅仅是民族艺术文化,也是大寨村村民致富的‘法宝’,我有信心把民族乐器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村民掌握制作技术,走出一条致富新路。”王辉说。

0

  • 上一篇:短视频催生音乐新业态 上游内容创作是关键
  • 下一篇:创造音乐消费新场景 酷狗助力广州数字创意产业营收破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