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国内

原生态民歌,丰富的民歌资源,数不胜数

2020-02-26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资源,如西北高原的信天游、爬山调、花儿,北方大草原蒙古族的牧歌、长调与“潮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江南水乡的秧歌、小调,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歌等等,数不胜数。
  原生态
  所谓原生态一词,原为自然环境科学中的概念,指未受人类影响而遭到破坏的原始的、自然的状态。然而,随着世界工业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其带来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是破坏、生物多样化的减少甚至是物种灭绝的现实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原生态民歌的美,体现为极其淳朴、自然、原始的美,是天人合一的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无拘无束的旋律,信口唱来的歌词,自然状态下的歌唱方法,构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之美。它与专业的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所谓技术规范有着鲜明的区别,它即兴、随意,不裁不剪,是一种真情实感的直接宣泄;它生动、自然,是自然与文化最完美的结合,是最鲜活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对生命的直接诠释,是人类音乐文化中最为甘纯的艺术琼浆。
  着名音乐文学家乔羽先生在第四届“金唱片奖”的颁奖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得金唱片奖的大部分都是那些专业的艺术家,我倒觉得将来还可以考虑我们的纯粹的民歌,特别是由真正的民歌手唱的民歌。”这些民歌手都是在深山老林里头,他们有的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深山老林。我是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歌手。我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七八十岁了,但唱起来充满感情,在技术上我认为是成就很高的。
  让我们大家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倾听我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瑰宝,原生态民歌吧。原生态民歌赏析侗族大歌《嘎吉哟》,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相邻的地区,人口大约有142.5万( 1982年统计)。侗族大歌的流传地区主要为贵州省的黎平、凯里、从江、榕江,广西的三江、融水和紧靠从江的一些村寨。
  侗族的祖先是秦汉时期骆越部族的一支,唐宋时期有峒民、侗人的称谓,后沿用称为侗族。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 allox),“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长、古老的意思。传统大歌均为同声合唱,按照音色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以二声部为主(有时出现三个声部),上声部称“所滂”(高音)或“所赛”(雄声),下声部称“所吞姆”(低音)或“所梅”(雌声)。上声部一般由两位歌手轮流领唱,叫“赛嘎”(唱雄声,歌首之意),众人则唱低声部。
  侗族的各种民俗活动大都以集体的形式为主,如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这些不但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爱、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强的文化精神,也为自然和谐的侗族大歌的演唱侗族大歌形成奠定了基础。侗族大歌是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间合唱音乐,其乐声和谐、细腻、祥和,犹如亘古的天籁之音。侗家人有一句谚语,“饭养身, 歌养心”。
  侗家人从小就跟着大人学唱,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手拢着耳朵寻找多声部协和的音响效果的情景,到十一二岁时还要找专门的歌师学习。侗族大歌传承的是侗族民族的历史,诠释的是侗族民族的生命内涵,浓缩的是侗族民族文化的精髓。侗族大歌根据内容和形式一般又分为三类:反映劳动、社会生活的普通大歌,主要以表现歌队声音为主的声音大歌,描述传说中侗族爱情生活的长篇叙事大歌。
  通过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是侗族大歌这种别具一格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产生的原因,侗族大歌中的曲名,常常以自然界中有响声的自然物或动物来命名。如《嘎吉哟》(蝉虫歌,着名的“金蝉歌”,侗语称为嘎哈海),基本旋律和衬音都是直接模仿蝉鸣“吉哟”“吉哟” 和各种自然声响而创造出来的。久而久之,这种模仿也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曲调流传开来。由此可知,侗族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它特定的生态环境决定的。
  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艺术节,引起轰动。“在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种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极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会喜欢的。”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在观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出了这番话之间。大歌的旋律非常朴素简洁,其旋律的进行方式很明显是受到了多声部的制约。在多声部中,领唱唯妙唯肖地模仿出蝉虫“吉哟”“吉哟”的叫声,与下声部稳定的主音持续音构成极为自然协和的音响关系,所产生的“ 和声音程”中包括大二度、大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和小七度,个别地方还很自然地出现“大三和弦”的音响效果。这歌声回响在侗家秀美的山川旷野中,与那古朴的山寨、高耸的鼓楼和壮丽的风雨桥构成了一幅自然祥和的画卷。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更是着名的“歌舞之乡”。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兄弟以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创造出了民间音乐艺术的神话十二木卡姆。木卡姆是一种将音乐、舞蹈、歌唱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木卡姆一词原为阿拉伯语,最迟在14世纪就已在西域广泛使用。它的词义比较复杂,原意是“地点”、“地位”、“最高的位置” 、“法律” 之意,作为音乐术语,指成套的民间歌舞音乐(又有调式体系、曲调模式之意)。
  十二,即指有十二套歌舞音乐。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木卡姆相比,我国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数量多,形式也完整,按地域可分为喀什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有拉克、且比亚特、木夏乌热克、恰尔尕、潘吉尕、乌扎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西尕、依拉克十二套套曲。十二木卡姆总计有170多首歌曲与70多首器乐曲,全曲演唱遍需20多 个小时。
  每一套木卡姆一般都分为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莱甫三个部分。琼乃额曼意为大曲,通常由5—10首歌曲和2—6首器乐曲组成,比较苍劲深沉(按散序、太孜、太孜间奏曲、奴斯赫……敬板结束排列顺序)。达斯坦由3—4首不同节奏与速度的叙事歌组成,其间还有间奏曲插入,音乐流畅,抒情优美。麦西莱甫原是古代一位诗人的名字。人们喜爱把他的诗放在歌舞之中,遂成此名。
  麦西莱甫一般仅由2—7首歌舞曲组成,载歌载舞,把演奏推向高潮。木卡姆的较早记录与整理始见于公元16世纪。喀什十二木卡姆是经过对吐尔地阿洪( 1881—1956)的录音进行整理才流传至今的。民间的木卡姆演出一般是2—6人组成,先从演奏萨它尔的主唱者开始,然后大家接着唱下面的段落,这时手鼓进入节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同样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优美而不乏质朴,热烈而不失深沉。
  参考资料《音乐鉴赏》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

  • 上一篇:音乐艺术与生命教育如何完美结合?
  • 下一篇:“线上”教学突出综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