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教学与研究 > 中小学

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2018年会暨国学课程建设研讨会举行

2018-08-21

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国学课程建设研讨会

  中国网8月19日讯(记者 李芳)8月18日,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国学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召开。会议以“国学课程建设”为核心议题,邀请160余位国内知名国学教育专家学者和致力于推广国学教育的一线校长教师参加。开幕式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大川教授主持。


钱逊先生发表致辞

  会议在干春松、钱逊、王筱芸三位与会专家的致词中拉开序幕,干春松教授代表中华孔子学会对国学教育研究会在国学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钱逊先生主张从语言文字的研究入手,提升对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关注度。王筱芸教授以汉字的特点、发展、教学体系建构为例,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阐述了国学学科建构的方法和可能。


国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吴安春致辞

  国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吴安春对研究会2017年的工作进行了汇报总结。吴安春秉持研究会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一起抓的理念,从举办国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承担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推进国学进校园工作三个方面介绍了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重点。
  随后的研讨过程主要由专家专题讲座和代表经验交流两部分组成。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毕世响教授、北京大学戴大明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张平仁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张之锋副教授做了专题发言。楼宇烈先生认为中小学教育是全科式教学,应该在语文、数学、历史、等多学科中融入国学教育的思想,打好中华文化的底色。国学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将习得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去,体现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的气度。随后楼先生还以“文”字为核心,梳理了文明、人文、文化这一组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原初概念,打破了建构在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常规理解,对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关键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作专题讲座

  方朝晖教授针对当前国学教育中各自为政、不成体系等乱象,深度阐释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问题、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层次,还从实践操作的层面细致回答了“如何从事国学经典教育?”的问题。
  毕世响教授表示面对传统文化,首先不能护短,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是道德德性和品质德性的体现,所以很难诞生出科学。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奠定了生命之质,是对“人”和“家”的追寻。传统文化就在生活之中、生命之中,应该以理性的、谦逊的态度学习。
  戴大明博士对“格物致知”提出了全新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独特的国学课程。张平仁副教授主要从价值角度、难易角度和行为规范与思想义理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小学国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并结合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建构了独特的国学课程内容体系。张之锋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国学教育实践,详细阐述了自己建构的整套国学课程。
  以府学胡同小学、房山水泥厂学校、星火小学、四川大学附小、垂杨柳中心小学、人大附中、矿大附中、清华附小为代表的8所学校结合自身的国学教育实践,分享了各自在国学课程建构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其中房山水泥厂学校、星火小学、垂杨柳中心小学都通过创办“小小书院”的方式拓展了传承国学经典、开展国学课程的新形式。


府学胡同小学代表发言

  以敬德书院、凤凰书院为代表的官、民办书院组织就各自的办学目标、课程建设、培养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度分享。来自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的李尚轩博士以学生本位的视角,介绍了台湾国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与会代表积极、热烈地交流着对国学教育的理解和国学课程建设的经验,现场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教科院孟佳研究员和南京师范大学戴联荣教授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精短点评。孟佳老师说,大家的研讨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国学进校园是系统过程;国学进校园不是简单的学科渗透,最重要的核心特征是价值观教育;国学教育的案例、成果是丰富多彩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学教育共同的特征是且应该是:孩子是国学教育的主体。戴联荣教授分别对敬德书院、凤凰书院等组织在城市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面向社区的课程创新以及标准化、数字化的课程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垂杨柳中心小学、人大附中、矿大附中、清华附小等学校的国学课程探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春凤研究员做最后总结。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最后,大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相信会议围绕着“课程建设”主题所产生的丰硕成果将会被与会代表带入到日后的教育工作之中去,更切实、更有效地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


会议现场

0

  • 上一篇:“课程思政”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 下一篇:乡土课程开发 教育科研引领——荥经县青龙小学县级课题《山区小学乡土课程案例开发研究》顺利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