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教学与研究 > 中小学

穗深两地艺术课程教学研讨会

2018-08-06

  广东教学报执行主编、记者 方观生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艺术课程和继续推动艺术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不断攀升,为了加强穗深两地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共同探索,经研究决定,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于11月3日在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举办穗深两地艺术课程教学研讨会。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办,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协办,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承办。旨在通过艺术课例展示和教学研讨等形式,夯实广州市艺术课程实验成果,加深两地之间的艺术交流,推动国家艺术课程实验的创新和发展。


  出席活动的嘉宾有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院长助理谭健文,院办公室副主任李渊浩,院义务教育部副主任马学军,美术教研员陈玉萍,音乐教研员王昕,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仁生,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音乐教研员陶文青,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美术教研员陈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朱则平(原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广东教学》报执行主编、特约教研员方观生,荔湾区乐贤坊小学林燕慧校长及该校艺术科全体教师,还有深圳市坪山区同心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刘斌及同心外国语学校艺术学科全体教师。
  会后,方观生主编对与会的部分人员进行了专访。


朱则平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朱则平
  1. 广州开展艺术课程实验有哪些重要措施?成效如何?普及情况如何?
  广州市开展艺术课程实验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针对实验区艺术教师开展全员性的综合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培训;第二,针对实验区艺术教师开展全员性的综合艺术课程教材培训;第三,针对实验区艺术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培训;第四,开展综合艺术课的教学交流、展示(如广州与外省、市——上海、武汉、深圳等多地的交流;开展市内区与区之间的交流;开展本市城乡学校间的交流等);第五,开展弥补性艺术欣赏和简单技能的培训,如针对美术背景的教师开展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的鉴赏讲座;针对音乐背景的教师开设中外美术、戏剧、舞蹈、影视名作鉴赏的讲座。对音乐教师开展简笔画、图形谱、戏剧创编、微电影技能等训练;第六,多次评选艺术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案例;第七,开展科研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引领艺术课程的实验;第八,采用互联网+艺术课程的方式、采用VR之类的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第九,开展音乐剧、微电影、歌配画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活动,加强艺术综合的意识、提升综合艺术的教学质量。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实验区教师素质普遍有较大提升,艺术课堂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最终使实验区广大中小学生受益。
  目前,广州市有荔湾区全区中小学开展实验,从化区中小学各有一个年级开展艺术课程实验,南沙区、白云区各有数十所学校开展实验,其他各区均有十所左右学校开展实验。
  2. 综合艺术课程的意义是什么?综合艺术课程的开展,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哪些举措帮助老师顺利进入新的教学方式中,激发潜力,展开丰富有效的教学?
  首先,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综合艺术课程打破了单科艺术的壁垒,实行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的融合,使从前不能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戏剧、舞蹈、影视等高雅艺术进入课堂,这也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让中小学生能享受到更加优质、更加丰富的艺术教育;最后,通过综合艺术课程的教与学,能真正对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艺术教学,让具有不同艺术潜能的孩子都能在课堂上获取艺术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建立自信。
  为了帮助老师们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我们将艺术课程的操作方式确定为:一本教材、两个教师、共同备课、分头教学。教材采用目前国际国内最适应于单科专业背景教师操作的鄂教~广州版国家艺术教材,实行逢单课由音乐背景的教师操作、逢双课由美术背景的教师操作,课时量与排课等同于音乐课加美术课。教材综合方式为单元内大综合、课内小综合、艺术门内间的综合、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综合。
  这样的教材建构和操作方式,为我国在没有专业综合艺术教师的综合艺术课程发展的初级阶段,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单科背景教师操作的教学方式,解决了我国艺术课程的操作性瓶颈问题,使得广州地区广大综合艺术课程实验教师顺利进入新的教学方式中,激发潜力,展开了丰富有效的教学。广州经验受到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前面第一个问题中所说的各种方式亦然。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美术教研员 陈玉萍
  1. 广州市开展普及艺术教育情况、具体做法和普及艺术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广州市共认定了112所,共159个项目学校为广州市艺术重点基地学校,并着力打造了首批15所粤剧传统特色学校。以点带面,带动了我市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第二,广州市艺术重点基地学校和“2+1”特色项目学校的示范引领已见成效,加快了广州市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创新发展。第三,广州市艺术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各区初步形成各自的美育特色。第四,各校构建“一校一品”名片,大力推进特色建设,部分学校还建立了体现区域特色或本校特色的校级艺术社团。
  2. 为推进广州校园美育新进程,广州有哪些新做法和具体措施?
  在广州市“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美育品牌特色”的政策导向下,各区已逐渐形成与民俗文化结合的美育特色品牌。如:越秀区构建了以通草画、粤语讲古、粤语童谣这三个项目为代表的“广府文化”特色,开展了每年一度的“广府文化”美术节和“粤语童谣·粤唱粤流行”歌咏比赛,推广“广府文化”。荔湾区着力打造“西关文化”,粤剧特色,联合区文广新局在粤剧博物馆成立少儿粤剧基地。学校艺术活动以“一校一品”为抓手,大力发展艺术校本课程,强化艺术课堂和课外活动,各学校积极编写校本教材,有效提升了美育课堂,助力形成学校艺术特色项目。广泛建立了能够满足学生爱好和需求的艺术兴趣小组和社团,学校每年均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
  3. 在美术学科中,如何将美术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呢?
  第一,转变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方式。我们不排斥接受性方式,但研究性方式更需要重视。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记忆、思考、想象、辨析和批判等能力都得到了锤炼,它们本身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即选择和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双基”仅仅是核心素养的部件,知识与技能要和情景相结合,和生活相结合,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转换成核心素养。
  4. 如何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目标、理念、要求转化为学校教育者的自觉行动,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
  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素养时期”,不仅文化层面的上位调整必不可少,而对基层的美术老师而言,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学科教研方面的引领更是必要的途径之一。根据国家的美育政策,基于美术教师的发展状况和需求,我们着力于教师的内涵发展,主要围绕“美育·美学·美感课堂”的“三美”教研模式,进行了美育讲堂、美育论坛、美文分享、美展交流、美景场室、美感课堂的相关教研活动。在美育讲堂方面,举办了美育名家系列讲座。在美文分享方面,开展了主题为“浸润书香人生·构建美感课堂”的网络教研美文征稿活动,以及举办中心组“读书·分享·成长”文化沙龙活动。在美展交流方面,八个教师专业社的系列展览活动,促进了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在美感课堂方面,本学期继续举办形式新颖的第三届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感课堂教学交流研讨会,依托美的视觉、行为及心理体验,丰富美育教学的形式。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 王昕
  1. 广州去年是音乐剧年,今年是器乐年,主题年设置的好处在于?成效如何?
  羊城美育节的主题年,是原音乐教研员朱则平老师等业内专家们提出的促进美育工作实施的策略。主题年设置的优势在于促进美育工作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美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综合、融合的概念,是由歌唱、器乐、舞蹈、戏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联系而组成的。每年有一个中心思想,意味着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中,给予与主题相关形式的艺术成果充分的展示空间。推动了广州市美育教育的多维度发展、系统化发展。但是,不要误解,“主题年”并不代表着在这个时间段只做这件事情,并不是由主题的艺术形式替代了其他所有形式。“主题年”是常规的、基础性工作的一个交流平台,是推进量化的积累走向质变的一个推手。
  2. 新课标背景下,优质音乐课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可否举例点评?
  单就一节课来看,有以下几点考虑,音乐课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首要前提下,  其一,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设定的目标是否合理。比如,是否有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音乐能力的培养目标,这里不是强调音乐技能的培养,而是通过音乐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培养对音乐的感知敏感度、表现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其二,要尊重音乐学科的学习特征,能够把学生带入到音乐里来,音乐的学习,要建立在充分感知和体验基础之上,通过在音乐中的模仿、表现来理解音乐,进而创作、分析音乐。课堂要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多时候,学生的状态已经说明了课堂质量。其三,教师还要站在音乐学科的课程之外,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比如,要能够通过音乐的感知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包括探索、合作能力,人文素养,反思思维等等。
  3. 目前有些什么举措,让老师积极参与到艺术新课程的实验中来,在提升老师素质和涵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艺术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了十几年,在广州,艺术课程在荔湾区的开展也走过了五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教材到教学操作都已经解决了很多难题。未来,将继续推进艺术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实施。一方面,充分调动具备较强研究性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部分老师,集体进行课程的研究。比如,广州市的艺术课程实验接下来会致力于建构综合艺术课程论、建构艺术课程教学法、建构地方艺术课程资源库、建构从小学到高中的艺术课程体系、探索互联网+与综合艺术的结合等等,带动一部分人在研究中迅速成长。同时,通过教研、教师培训、课程研讨会等多种渠道提升教师们对学科综合理念的认识,人文综合素养,以及艺术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赖荣幸
  您怎样看待目前广州艺术课程实验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哪些是值得提倡的,还有哪些是需要提升的?
  实事求是地讲,广州的艺术教育是全国做得比较好的,这既体现在广州秉承岭南文化求真、求精的优良传统,踏踏实实地开展教研和教学工作,也体现为广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实验性的一面,敢于打破传统,探索学术前沿。关于综合艺术课程,我认为未来的艺术将突破原有的以感知方式、存在方式、创造方式进行划分的方式,进而走向综合创造,走向艺术门类的交叉融合,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从教育本身的角度来讲,工业时代要求培养技术型人才、标准型人才,而后工业社会需要的是跨界整合能力,不仅艺术之间要融合,艺术与其他学科也将逐渐融合,逐渐从学科知识传授转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教育。最近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就足以说明学科综合发展的重要性。
  当然,综合艺术教育实施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是以具体的学科为归旨的,教师本身面临着交叉学科知识的挑战,教师的培训、交流与提高是实施综合艺术教育的瓶颈和关键。另外,目前的综合艺术课程课例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怎样开发和建立一套具有深度融合意义的课程也是综合艺术课程建设的难点。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音乐教研员 陶文青

  荔湾区是广州市首批开展艺术课程的试验区,说明观念上是走在前沿的。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优秀表现?开展新艺术课程的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2012年8月开始,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艺术教育观,在市级专家引领下,我区63所学校、185名教师、12000多名学生全程参与一年级艺术课程实验。我区采取的整体思路是:理念先行、研训同步、点面结合、难点突破、学科联动、立体推进。艺术课程实验的推进得到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了解我区艺术课程的开展情况,从行政层面保证了每所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实验初期,我区艺术教师敢于挑战困难,挑战自我,首先对修订后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同时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从实践层面上让教师准确地理解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新版课标的理念。在继续教育课程培训的同时基于艺术课程实践开展各种层次、多种方式的主题教研活动,并围绕艺术课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进行研讨,将所有工作的开展落脚点放在常规课堂,向40分钟艺术课堂要效益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积极申报“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从科研的角度进一步深化艺术课程实践,彰显区域艺术文化特色。
  近几年来,通过综合艺术课程实验,教师更善于在课前思考,课后反思,发现问题后通过第二节课堂实践,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实施过程中,老师们认真撰写了面向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及案例数百篇;制作了大量精美有效的教学课件、课堂录像片段;搜集整理了课堂教学范画与作业;多所学校积极参与了广州市综合艺术总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到以研促教,师生收获颇丰。几年来,多节艺术课例获得广州市综合艺术课例评比一等奖,陆续涌现出一批综合艺术课程实验先进学校和实验先进个人。
  教师和学生在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在艺术课程中想办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和学生进行愉快的幸福体验;学生在艺术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能够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的接触中,激发兴趣,调动全身心参与,获得美好的情感和艺术体验。教学中采取综合性艺术教育理念,以人文主题为主导的单元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学习活动与学生艺术学习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信心;人文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感受、欣赏和体验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丰富的艺术和人文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在多种艺术的交织和表现中增长艺术能力。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美术教研员 陈芳

  1. 荔湾区是广州市首批开展艺术课程的试验区。您在一篇论文中说,区域美术教研的发展必须打破现有“原生态”,建高地就是一个有效策略。怎么理解要制定高地指标,有高地学校、高地老师?意义是什么?荔湾区有怎样的举措帮助学校、老师建高地?
  原生态的区域教研呈现诸多特点,一是自上而下的教研态势;二是缺乏动力的基层美术教研;三是美术教师疲于应付;四是教学内容名目繁多;五是学生班级人数基数大、学生之间美术基础差距大等等。基于以上的问题,通过多年的一线美术教研实践研究,提出“高地”策略,实施“高地差异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高地差异式”是一种制度模式,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着力于项目高地学校的打造,剖析学校(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观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专业角度解构原生态美术教研并重新按照高地模式重构区域美术教研格局,以一种创新、科学的方法探索特色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
  近几年,荔湾区结合区域美术教研发展现状,着力从版画、综合艺术、中国画、与经典同行等几个点上进行了项目式建高,并通过课题引领,研究出“四点驱动式”的高地策略内容模式。“四点驱动式”内容模式有四个支撑点:艺术活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课堂教学。我们将“四点驱动式”内容模式与“高地差异式”制度模式紧密结合,确保项目式建高,并将内容模式的四个支撑点作为建高的指标,分设一级与二级指标,从区、学校、教师三个角度对高地学校进行科学评价。正是在这种一边实践一边研究的过程中,我区项目越来越多,高地学校不断涌现。以版画项目为例,在未实施高地策略之前,大多数学校教师连国家课程都很难执行,甚至不明白版画应该怎么教。在实施后,全区学校都能很好地执行国家课程的版画内容,涌现出流花小学、五眼桥小学、坑口小学、西关实验小学等版画高地学校,这些学校配备了专业版画机和专业场室,学校编写版画校本教材,辅导一批批孩子参加各级各类的美术作品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开展一些特色研究,如综合版、丝网版教学研究等。老师们都惊异于这些年的变化,其意义不言而喻。
  实施高地策略,我们一方面确保已成为高地的学校成为绝对高地,另一方面实施横向联盟、纵向辐射,建峰填谷,带动一部分学校建高,高地联动,推动区域美术教研系统、可持续发展。
  2. 您如何评价荔湾区目前的美术教育教学、教研成果?
  在市、区教研院的关怀下,荔湾区美术教育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常规教研为本,以网络教研为辅,以特色项目为着力点,以品牌科组、品牌教师建设为助推力,立足艺术课堂教学,深化核心素养下的艺术教育,提升区域艺术教研品质,促进区域艺术教研内涵发展。目前在课题研究、课程实验、课堂教学、学生创作、学业评价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艺术课程实验方面,全区实验近六年,独立承办了多次广州市艺术课程现场会,立项了多个艺术课程课题,形成了一支艺术骨干教师队伍,积累了一批艺术优秀教育资源,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后我们将在上级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敞开胸怀,深入开展艺术课程实验。
  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校长 林燕慧
  学校艺术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培养人文素养?学校通过怎样的措施鼓励学生体验、探究地学习?取得了哪些艺术教育实验成果?
  2013年,乐贤坊小学率先成为广州市首批综合艺术课程的实验基地。学校一直重视美育,特别是非常重视艺术教育,行政部门经常和老师们一起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采用“一本教材、两人操作、合作备课、分头教学”“逢单课由音乐专业背景的教师操作、逢双课由美术专业背景的教师操作”的操作模式,彻底解决了艺术课程中难以由单一专业背景的教师操作的难题。为了坚持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核,我们选择了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切入,把“歌配画创作教学”融入艺术课程的实验中。我校发挥办学特色,积极拓宽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资源,并有机融合,拓宽艺术课程多元的教学资源。通过他们的协助和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使艺术课程开展更为顺利,内容更为丰富全面,效果更为明显。我校构建“乐·课程”体系,打造新样态学校的课程特色,在个性化、全员化、特色化、多元化的课程建设上进行探索。我们尝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在原有学科“单元教学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围绕学情,对教材作纵向的梳理,确立“单元主题课程”。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美术设计等融合,连接国学之美、语言之美,感悟、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创作、集体排练、化妆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间的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几年实验,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艺术科组进行小课题研究,目前三个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其中《借助简笔画促进艺术课堂的有效性研究》获区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奖;《基于小学第一学段艺术课程的深度融合》则被选为广州市艺术课程实验研究在研子课题。我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广州市艺术课程实验先进单位”;梁伟茵、陈仪敏、周音旋、江洁几位老师多次被评为“广州市艺术课程实验先进个人”。近年来,学生在市、区多项艺术比赛中获奖209项;教师28人次在艺术方面获奖,撰写的多篇教育论文、课题论文、教学案例分别在省、市、区获奖;教学录像课分别获市一等奖、二等奖。
  深圳市坪山区同心外国语学校 钟焕斌
  1. 学校如何响应国家艺术教育发展计划的?成效如何?
  我校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美术、音乐),因地制宜地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展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并初步形成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艺术教育效果日益凸显,近两年来,我校学生在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整体提升。
  2. 学校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一是注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国际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比如,经典古诗词吟唱,英语每周一歌等。二是注重标准:如制定“一级一能”标准、坪外学生毕业标准(必须学会两种艺术技能)等。三是注重评价:制定坪山区同心外国语学校《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手册》,将学生的各种艺术技能、实践纳入综合素养评价。

0

  • 上一篇:中国首部系统科学视域声乐理论《情感唤醒歌唱法》出版
  • 下一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