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教学与研究 > 早教

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2019-05-01
  一、研究的缘起
  (一)关注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
  溯源于西方的钢琴,己经是与当今中国音乐形影相随的文化载体。自世纪现代钢琴传入我国仅仅有百多年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钢琴文化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基于中国文化底蕴基础上的中国钢琴文化。
  到了21世纪,中国的钢琴音乐在表演、创作、教育和钢琴工艺制造等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传播速度和普及程度呈现出几何递增发展之势。我国钢琴演奏家在世界钢琴音乐舞台上续放出绝丽光彩令世人瞩目,李云迪、郎朗等青年钢琴家成为新一代的钢琴偶像中国钢琴专业教育大规模高质量的发展史无前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也日益成为我国城市人民的家庭乐器,尤其是广大儿童学习钢琴蔚然成风,中国百万钢琴琴童如雨后春势,掀起钢琴音乐传播的浪潮;中国钢琴制造业迅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新兴的钢琴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生产的钢琴出口到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教学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现当代音乐发展的缩影。
  纵览中国的钢琴文化,钢琴教育在其中作为根本环节促进了其它各领域的深入发展,音乐各领域的一切人才均需要以钢琴教育为直接或间接途径所培养,钢琴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钢琴文化繁荣长青的原动力。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
  人类的知识、信仰、态度、价值、艺术和习俗等文化系统都经由教育进行传递,因此,“教育就是进行文化教化,是个体学习文化的过程”气西方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幵钢琴教育活动,最早的钢琴教育活动是由西方传教士为主要教学力量以学校音乐教育与私人教学等形式开展起步的,此后我国逐渐形成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种主要的钢琴教育途径。
  在当代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主要由中、高级师范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艺术院校音乐教育幵设钢琴课程,为培养专业演奏人员和音乐师资服务,而中小学的普通音乐教育则只开设普通音乐课,没有开设钢琴课程。
  由于儿童与青少年处于对音乐魅力表现最敏感的阶段,同时又是培养对音乐艺术的爱好、掌握艺术技能的最佳时期,所以,儿童与青少年是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教学的主要对象。社会钢琴教育大多具有处余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受教育者利用学习和工作之余,通过学习钢琴演奏,以满足自己的艺术爱好和志趣,提高音乐技艺水平,丰富文化生活。
  诚然,由于学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教师,有正式的大纲和教材,有较完善的音乐设备,可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钢琴教育,在整个钢琴教育事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学校音乐教育对于全社会来说,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各类学校无法满足全体公民学习音乐需求;学校音乐教育有年龄、文化、时间、年限的限制;学校难以解决早期音乐教育启蒙教育和成人终身教育问题;对在校学生来说,学校音乐教育仍然无法解决校外音乐教育问题;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校外的社会音乐信息量大,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校内音乐教育另一方面,当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进步广大群众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渴求与日剧增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音乐在促进人的身心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功能日益增强;国际文化交往的频繁导致社会音乐文化良莠并存,更需要广大民众音乐欣赏、音乐鉴别能力的提高……。
  这些客观现实清楚地表明了“音乐教育必须从学校中走出来,面向全社会,树立大音乐教育观,以全方位、多形式的社会音乐教育网络来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气社会音乐教育是整个国民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有互补作用,共同构建成完整的社会音乐教育系统工程。
  由于社会音乐教育覆盖面达,影响面广,所以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音乐教育实施状况气在历史上,私人个别教学形式的社会咅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培养了举世闻名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大师。
  我国亦有悠久的音乐教育和传授音乐技艺的历史,如民间艺人带徒弟等。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音乐教育在不少发达国家非常兴旺,如欧、美各国的业余音乐院校、日本一些社团办的“音乐教室”以及在各国流传至今的私人个别教授,都颇有成绩,它们不仅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完善了自身的教育机制。
  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多年间,“通过钢琴学音乐”的理念已被人广为接受,钢琴一直是社会音乐教育,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学习人数最多的,普及性最广的乐器,钢琴课程在我国音乐教学中涉及的绝非仅系一种乐器的教学,而更关系到整个国民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事业的根本。钢琴远远不限于是专业工作者从事的一件乐器,也是一切音乐学习者学习和掌握咅乐必需的手段和必备的工具。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钢琴课程承担着音乐文化的传递、选择、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因此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钢琴教育的根基钢琴课程。将近一个世纪的钢琴课程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世纪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面临的问题和危机是什么?怎样的钢琴课程才能使我们的孩子更聪明、更健康、更富有、更高尚、更快乐?我们需要审慎思考。
  二)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是中国钢琴教育大发展的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日趋稳定和繁荣,钢琴教育已由人们生活的边缘逐步走向内圈,钢琴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浪潮也愈演愈烈。然而,在这种钢琴教育愈加繁荣的现象背后却暗藏危机。它在当代“工具论”、“实用论”等一些理念的支配下,逐步遮蔽其本质,在实践中走向了偏狭。这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忽视、对钢琴文化的创造力衰竭等方面。
  1.钢琴教学根本目的的偏离
  钢琴教育对人的忽视,首先表现在钢琴教育根本目的的疏离。从人的角度来看,钢琴教育的本质在于钢琴教育是一种以钢琴为媒介来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直接目的应是通过对接触钢琴音乐所需各种能力的培养来充实丰富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而这种活动所指向的最终目的,应同所有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样,即完善其人生,完满其生活。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知识和技术逐渐成为财富、地位的标志,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实用化。
  “钢琴热”沸沸腾腾持续了20余年,无数琴童与家长的学琴目的由最初单纯的“提高音乐修养”不知不觉增加了诸如“拿到考级证书”、“评优加分”、“有利于升学”等动机,考生报考钢琴专业方向的学习更多是出自容易升学、便于今后谋生等缘由。从事任何活动的目的当然都不是单一的,但在活动中若偏离了根本目的,遮蔽了其本质,只能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损失。学习钢琴可以使人获得一技之长,也可以由此获得收入和荣誉,然而这些都不可能体现钢琴教育的根本价值。
  偏离了“丰富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完善人生”这个根本目的,而以“获利”“升学”等作为钢琴教育的主要的,那么对于教师来说有钱赚就好,学生考级通过了就好,谁还会花费时间精力去指导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素养呢?对于学生来说,也许他们从没有体验和感受到音乐的美,却误认为学习钢琴就意味着只要把一首作品弹熟,拿到考级证书,考试录取,就达到了学习目的,完成了老师和家长的要求。
  照此逻辑,钢琴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就不是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只是如何顺利完成一首首音乐作品,换回想要的东西。所以,技术能力日益被重视,被训练,而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早已被人们抛诸脑后。
  音乐本身应该是最能体现人类情感、智慧的文化,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确需要技术,然而它只能是手段而不能变成钢琴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在于以音乐文化来教化于人,涵化于人,然而这种单纯传授钢琴演奏技巧的钢琴教学却没能让孩子亲近文化,理解文化、热爱文化,反而让孩子们远离了文化、缺失了文化。也因此,“重技轻乐”成为钢琴教育界近十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钢琴教育者们愈加清醒地意识到“音乐”的表达才是钢琴演奏的目的,而技术只是手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创造音乐、表现音乐的同时也是为了人自身行发情感的本能和需要,当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孩子们的演奏技术越来越熟练,而音乐感和音乐表现力却越来越苍白时,这种毫无情感表现几近麻木的音乐演奏,使人越来越感受不到“人”的味道。人们不禁要反思是孩子们真的缺乏乐感?还是我们的钢琴教育出了问题?在种种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钢琴教育在实践中已经逐渐偏离其“以美育人”的轨道,且渐行渐远。
  2.传统精英型的钢琴课程不适应大众化钢琴教育的文化诉求
  我国的钢琴教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专业钢琴教育,也就是以培养职业钢琴演奏家为目的的精英文化钢琴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了郎朗、李云迪等众多音乐家让世界为之瞩目,应该说,中国的精英教育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改革幵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复苏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孩子因为喜爱钢琴音乐加入了业余学习钢琴的百万大军,钢琴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与普及化。
  他们学琴的目的大都是为了提高音乐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而不是为了成为职业钢琴演奏家。然而这种精英化的钢琴教学模式却被照搬到社会业余的儿童钢琴教学中,无论是钢琴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材与教法,都把以成人为教学对象的培养钢琴家的钢琴教学模式原样复制到社会业余儿童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学内容以乐曲弹奏为中心,按谱演奏已是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
  较少涵盖其它方面的学习,如编曲、移调、乐理知识、音乐结构、以及即兴演奏,造成钢琴音乐文化的创造力衰竭。导致的结果是造就了一小部分专业人才,牺牲大多数钢琴爱好者。具体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差——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却没有几首乐曲能够完整地表演,经常是学会了的曲子一段时间不弹就会忘记,学生很少唱歌,因此演奏的音乐也感受不到歌唱性,没有真正感受到学习钢琴所带来的快乐。
  创造能力差一学了很多年琴,钢琴考过十级的学生不会为一首简单的歌曲编配伴奏等现象突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就严厉地对其进行了批判:“我们受音符(定量记谱)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这很容易使我们的表演者受记谱法束缚,导致他们离幵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搏……我们那种狭溢的只集中于音乐的一个方面照谱演奏的做法已经远远脱离了绝大多数孩子的音乐需求。那种认为所有孩子都可以用一种完全相同的模式、完全相同的速度来培养的假设大大阻碍了我们对孩子的因材施教。”
  中国足个钢琴教育大国,通过认真反思国内一直延续的、且成绩显著的传统精英式钢琴教学模式和现状,充分意识到在巨大成绩的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钢琴学习者与爱好者没有真正体会到学钢琴带来的快乐。
  我们不仅要思索有多少人能成为专业钢琴人才呢?这个社会又需要多少钢琴家呢?很多学习了数年的钢琴学习者,并没有爱上弹琴,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如果学钢琴不能用钢琴给周围人带来快乐,不能用钢琴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不能用钢琴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那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精力和物力来学习钢琴呢?如果我们的钢琴教育没有使孩子真正体验到咅乐的美,感受到通过钢琴来表现美、创造美的自由和快乐,又谈何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呢?我们不禁要深刻反思,这样的钢琴教育是否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呢?传统精英式钢琴教育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吗?
  因此,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专业钢琴教育是成功的,而社会业佘钢琴教育却是失败的。精英化的钢琴教育没有真正起到素质教育培养的作用,不适应大众化钢琴教育的文化诉求。
  钢琴音乐的传播从一开始到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中国钢琴文化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文化是人的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存在,体现为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已经不断地拓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人类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现象。
  而当代文化研究新发展的一个标志就是将政治、艺术、经济等活动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多元与先进文化,建立一种科学的标准,为我国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还使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不同类型的文化,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学也是人学,因此,以文化学方法观照社会音乐教育,进而观照钢琴课程,就是要使更多的人通过音乐,了解文化,进而更深刻地了解人自身,更好的确立人生定位,实现人生价值。笔者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在长期的钢琴教学和演奏实践,以及各种钢琴考级、比赛等社会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遇到很多困惑,一直在追寻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探索解决之道,因此萌生了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进行研究的兴趣,意欲从文化的角度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进行较深度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本质,探求钢琴课程的文化内涵,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进行文化重塑。希望能为构建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贡献自己的点滴之力。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开拓钢琴课程新的研究领域。当前,我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在钢琴课程研究领域几乎为一个空白,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的“盲点”还有待开发和研究。从文化学视角探讨钢琴课程的本质与内涵,是对长期以来视钢琴为演奏技能训练的一种理论的突破。
  2. 拓展钢琴课程的研究视野。以往钢琴课程研究在宏观层面上缺乏整体的深入研究,而是较多局限在演奏技巧、教材教法、作品分析等某个具体的问题上,大都在微观层面就问题讨论问题,就问题解决问题,缺乏全面的理论批判和建构意识。从文化的视角研究钢琴课程,突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全,是对钢琴课程研究视野新的拓。
  3. 建构钢琴课程的文化理论框架。本研究主要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进行文化阐释与建构。探讨钢琴课程文化理论构成的基木原理,钢琴课程的文化理念以及钢琴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文化,并以此构建钢琴课程文化理论框架。
  (二)实践意义
  1.对中国钢琴课程的本土化历程进行梳理,总结课程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分析钢琴课程的发展变革与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改革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对当今的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文化等方面进行批判与反思,促进我国社会钢琴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3.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重新解读,并对钢琴课程文化赋予新的理解。重塑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建构钢琴课程的文化理念以及目标、内容与教学文化,为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0

  • 上一篇:汉代乐府民歌其中的美妙,你了解多少!
  • 下一篇: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深调研:有“高峰”更有“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