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科技与创新 > 政策研究室

教育因创造而美丽

2021-03-08

  对教师而言,教育过程既是欣赏美的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内心与外物交感互动,孕育了欣赏的态度,作用于教育实践,为教师展现一片色彩斑斓绚烂多姿的教育美景。教师徜徉于其中,情为之所牵,心为之所动,生命因此而饱满。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就像艺术家不断探索、追求、超越一样,教育者的诗人情怀和艺术追求激励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欣赏,他们要创造,在发现美的同时创造美,为自己、为孩子、为人生、为社会,开创教育美的新境界。

  课堂上教师神采飞扬,下课后师生推心置腹,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教师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精心设计教案、潜心研究教学,打动一个心灵、播下一个希望、树立一个信念、培养一个习惯、解决一个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教师智力的付出、体力的付出和情感的付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立体的、多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构建,所创造的不就是伟大的艺术吗?教育之所以从远古走到今天并日趋壮大,之所以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渴望和必需,就是因为无数教育者孜孜以求创新发展,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饱含着真诚和挚爱,让教育之花愈加美丽灿烂。

  任何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无不伴随着教师情感的投入,无论是宣扬“善”的教育还是探索“真”的教育。我无法想象,去掉了情感教育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存在、如何发展。情感是教育的一对翅膀,承载教育飞到今天,并推动教育飞向更加遥远的未来,让教育翱翔于人类文化的天空。失掉这双翅膀,不仅教育的所有美丽都黯然失色,教育也将跌入深渊寸步难行。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创造的源泉同时也为创造搭建了无限广阔的舞台。教师创造美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创造内容和情感的联系,让具体的教育内容以美的形式展现同时展现出美。

  毫无疑问,“真”和“善”是教育的追求,然而“真”的标准和“善”的观念是相对固定的,很多是古已有之甚至亘古不变的。在这些具体的内容上,留给教育者创造的空间相对狭小。然而人在不断变化,“真”的标准和“善”的观念如何才能打动人心、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追求和信念呢?“美”的力量和价值由此凸显出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让“真”和“善”与美统一起来,并表现为美的形式,与人人皆有的爱美之心发生共鸣,从而建立“真”的标准树立“善”的信念。

  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起伏展开,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优秀的教师越是深爱自己的岗位和学生的最主要原因。这种热爱所激发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同样的一个班级,在不同的教师带领下,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象,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的演绎下,带给孩子截然不同的体验。这种不同的气象和体验,就是教师创造的差异的体现。因此,即使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处理过很多遍的教学问题,即使教学过程已经烂熟于心,优秀的教师还会认真思索不断创新。

  作为教师,要时常审视自己的工作:我付出的劳动是单一的还是综合的、是创造性的还是重复性的、是艺术型的还是技术性的?把一个数学公式或是一条基本原理告诉学生并让他们记住,长年累月进行这样的工作,教师的劳动就是单一的重复性的,不仅学生连教师本人也会觉得乏味。然而一旦注入情感因素,教育工作顿时焕发生机。情感架起一座桥梁,引教育者走进教育对象的内心,具体的教育内容面对无限广阔的心灵世界顷刻间生出无穷的变化,教师自觉地走上创造之路。

  我常常惊叹教师的创造能力。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经教师的巧妙设计,竟然跌宕起伏异彩纷呈。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经教师的演绎,居然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那些顽劣无知的孩子,经教师的精心调教,变得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所有这些具体的教育活动,无不是教师的艺术创造。谁又能说教师不是伟大的艺术家呢?

  象所有艺术创作一样,教育艺术也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地,要遵循教育特有的规律。所有的艺术都源于情,是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寄托,所以情感越真挚、越浓洌,艺术创作越饱满、越生动,越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然而恣意的宣泄不是艺术,因此所有的艺术又都是对情的限制和压抑。达芬奇说:限制产生力量,自由导致死亡。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其特有的样式、形式、表达方式等对创作者的情感形成限制。比如诗歌讲究格律,书画要求技法。这些限制既是作者情感外露的渠道,又是对情感流动的制约。

  发于内的强烈情感与范于外的固定形式之间的碰撞融合,给欣赏者带来强有力的感官的冲击的同时,留给欣赏着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言外有意、无声胜有声,从而孕育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不强烈,外在的形式不坚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就不会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艺术品,都是情感真挚形式优美的完美结合。教育艺术的创作也不例外,因此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要从探索教育规律开始。

  自由是创造的前提,一旦失去自由,不仅创造的乐趣而且欣赏的美感也将消失,教育过程因无休止的简单重复而丧失生命活力。教育的创造与欣赏总是同时进行的,欣赏激发了创造,创造带来更加富于美感的欣赏。创造一旦停止,欣赏随之消失。欧阳修有一首七绝,正好印证我的观点。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绿树成荫高低掩映,一枝美丽的画眉鸟,在枝头跳来跳去,百啭千鸣逍遥自在。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有色彩有声音,有动有静、有高有低,巧妙的搭配在一起,给人带来鲜活的美感。可是一旦失去自由——“锁向金笼”,“百啭千声”也变了味道,于是作者充满遗憾地告诉人们“不及林间自在啼”。平平淡淡的“自在啼”三个字,把作者对自由的渴望,挣脱羁绊放飞心灵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大手笔。

  诗人的渴望和追求不正是许多教育者的心愿吗?“山花红紫树高低”教育园地也如此这般美好,教育者多么希望自己是一只“随意移”的画眉,“百啭千声”创造独立的自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育者“锁向金笼”,甚至并不是“金笼”只是“牢笼”,失去创造的自由,失去工作的乐趣,美丽的教育人生因此而乏味、单调充满苦闷。

  是谁把教育者“锁”了起来?很多人一定会把矛头指向体制、政策、管理等来自外部的束缚。我不否认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更不会为他们辩护,因此我呼唤自由的教育和教育的自由。要实现我所渴望的自由,需具备两个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给教育一片自由的天空,实现教育的独立自主。其关键在于让教育者掌管教育。有所不为——给教育“减负”,不要让教育承载不属于教育或教育根本无法实现功能。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希望、社会的需求、国家的振兴、人才的选拔、经济的调控、身份的认定、所有这些责任全部压在教育身上,他还如何腾飞呢?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给鸟儿翱翔的蓝天,解放鸟儿的翅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束缚并不全来自外部,很多人心里有“锁”。教师的创造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打开“心锁”挣脱自我束缚的过程,所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常表现为对自我的超越。自我超越伴随着自我否定,否定之后建设,建设之后再次否定,反复循环永无止境,教育的创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艺术可谓是“缺憾的艺术”。一堂课结束,一届学生离开校园,总给教师留下遗憾。很多优秀教师表现出一种近似矛盾的心理:一方面问心无愧——我尽心尽力了,一方面心存遗憾——我还可以做得更好。解铃还须系铃人,打开“心锁”的钥匙,在教师的心中。

  寻找打开“心锁”的钥匙,再次把欣赏和创造联系起来。走出“小我”融入教育孕育出欣赏的态度,与此同时打开创造的大门。走在山阴道上,美景应接不暇,流连忘返之际你是不是想高歌一曲?凌绝顶之峰,看云海苍茫,心潮澎湃之际你是不是想长啸一声?“融入”引发的美感也正是创造的灵感和创造的源泉。名利、得失、成败等“小我”的执着竖起一道无形的屏障,切断物我的交融。走在山阴道上心乱如麻,美景当然视而不见;凌绝顶之峰而忧心忡忡,豪气定会荡然无存。此时,创造从何谈起!

  由此可见,“我”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终结者。无“我”则无法发见美,执着于“我”则葬送美。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学会审视自我、评价自我、定位自我。正如前面所言,这里的融入并不是抹杀自我,而是把个体放到一个更大的坐标系中,综合的立体的观照。不是孤立地看待自我,不是狭隘地看待自我,用联系的观点重估自我的价值。
 
 ↑↑↑点击上方图片可以直达
 
       关键词: 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网   CSMES  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投资  音乐投资   中音联投资    才艺擂台赛  音乐培训   钢琴    中音联新文旅一带一路艺术小镇  C.CMU艺术小镇   中音联邮箱csmes@126.com
 

0

  • 上一篇:全国政协委员丁磊:探索利用AI创作音乐
  • 下一篇: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共享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