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头条

中音联带你看“两会”(七)

2024-03-11

两会声音|孔维克:关于共建区域大中小学美育心理育人共同体的建议

编者按:2024年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北京召开;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美术界代表、委员:许江、马锋辉、吴为山、刘万鸣、林蓝、林茂、焦兴涛、牛克诚、吴洪亮、王珂、韩子勇、王澍、孔维克、许鸿飞、董希源、刘广、舒勇等出席会议,积极参政、议政,提交议案、提案,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中国美协官网、《美术家通讯》特别归纳辑录“两会声音”,以飨读者。

针对目前全国层面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的现状,2023年4月27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部署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等八项工作任务,提出“以美润心——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等具体措施。

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美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缺乏对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不少学校美育工作局限于艺术欣赏和技巧训练,忽视其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价值;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只关注问题学生,对普通学生心理韧性、心态培养的力度不够。

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过于依赖心理教师,“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尚未形成工作思路、德智体美劳育心尚未形成机制。

三是缺乏有效的区域资源协同机制。区域性大中小学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协同创新攻坚机制尚未形成,以山东为例,山东省内高校特色专业资源尚未在“补短板优供给”方面与学校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机制,家校社共建效果不佳。

为此建议:

一、提高认识,全面推动政策落实落地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好相关文件落实落地、建立相关机制自上而下宣传美育在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方面功能、推进路径创新;加强对学生心理韧性、心态培养的力度,积极推进德智体美劳协同育心模式的建立,探索各学科的心理育人资源和实施途径。

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构美育心理育人模式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中华美育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层次就包含“致乐以治心”。以音乐和美术教育为例,建构音乐心理育人模式可以通过引入音乐治疗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到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以及通过书法、绘画的训练对青少年审美体验的把握,以视听的方式来实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心理韧性和积极心态的培养。美育课程、美育教师普遍容易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美育心理育人模式的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资源、途径和师资方面提供补充。

三、探索区域大中小学协同机制,共建美育心理育人共同体

(一)加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以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为例,将音乐治疗专业资源融入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音乐与心理健康》《音乐治疗方法与技术》《音乐治疗综合临床实践》《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音乐美育》《<乐记>导论》等课程,为学生在音乐治疗、心理健康、传统音乐美育思想方面赋能,学生毕业即具备开展音乐美育和心理育人方面工作的能力。

建议我国从高等教育层面鼓励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等专业开设音乐治疗、艺术治疗、舞蹈治疗、心理学等课程,从“优供给”层面加强美育心理育人的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设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专业,为我国相关领域培养后备人才。

(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美育心理育人体系。课堂教学与教师赋能:在现有中小学艺术教育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围绕新课标要求、结合心理育人目标,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炼心理育人知识点。中小学美育教师在参加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赋能培训后可开展此项工作,并不会给现行教育体系带来过多负担。校本课程与课外活动:鼓励教师开设如《音乐与心理健康》《书画与心理健康》等创造性校本课程,通过组建艺术与心理社团、举办艺术心理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渠道开展课外美育心理育人活动。

(三)共建区域大中小学美育心理育人共同体。一是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出台拓展美育的心理育人路径的指导性政策或文件,将心理育人纳入美育教学目标。二是鼓励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与驻地各级学校开展美育心理育人共建工作,引入音乐治疗、绘画治疗、舞动治疗、书法治疗等专业方法,通过“虚拟教研室”等现代协作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等多方面开展协作。三是发挥高校产学研优势、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在校园文化、家校社共建、教师赋能与教研督导、学生实践等方面探索更多创新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育心理育人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趣味化、多样化。

新闻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让孩子心理阳光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重要方面,今年全国两会上,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心关注的话题。去年11月,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如何加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呵护他们快乐成长?代表委员们为此建言献策。

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学生群体作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化趋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陈祉妍教授及团队在2021年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提示:儿童抑郁检出率达25.2%。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全国政协委员丁佐宏认为,青少年的课业负担重,加之互联网的危害、父母焦虑的传导等因素,导致青少年易出现抑郁问题。为此,他建议加强挫折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加强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有条件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注重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训。同时,家庭教育要进行调整。家长应以正确的方式关心关爱青少年,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支持,要多带孩子开展户外、文艺、体育类活动,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此外,要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并谨防安眠药等相关药品的滥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提案。他建议,加强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和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讲座、培训,加强社区在家校之间的连接作用。此外,针对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但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不足、病床床位不足、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加大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提高儿童精神科医生待遇;同时建议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对精神健康问题的知晓度,使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正确地认知学生精神健康问题,消除病耻感。

重视心理状况评估和心理咨询,为病患家庭减负

怎样判断孩子是在闹小脾气还是真患了心理疾病?家长又该如何与有情绪障碍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一位初中学生家长说:“孩子一年前确诊抑郁症,日常用药还没太大压力,但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要800元一次。对于工薪家庭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支出。”这位家长的话道出了许多患有情绪障碍孩子家长的难处。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创始人翟美卿今年准备了一份《关于加快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的提案》。翟美卿在提案中指出,当前,中小学生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抑郁症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她建议政府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拨款,并由卫生、教育部门牵头,联动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建设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化流程和长效机制,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有效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包括制定全国统一的、适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建立测评、预警及数据分析机制,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全流程处理程序等。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也提交了《关于守护好心理健康为青少年茁壮成长保驾护航的提案》。通过在学校、医院的调研,杜丽群发现干预当下青少年心理问题亟待解决。“过度竞争、内卷化带来的焦虑,家长过高期待学业成绩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致使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杜丽群建议,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总体部署,编写家长学习训练教材,帮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同时,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

对大龄孤独症儿童给予政策扶持,助其顺利融入社会

孩子心理健康亮了红灯,及时治疗干预就会见到转机,但如果是伴随终生的病症,那就更需要加强相关扶持政策了。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我国于2006年正式将孤独症归属精神类残疾。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紫微建议,针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其顺利就业。李紫微说,以往社会大众更关注小龄孤独症孩子,为他们提供残疾补贴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支持政策,但长期以来缺乏对成年尤其是大龄孤独症患者的政策扶持。

“等我们老了,孩子该怎么办?”这是摆在很多孤独症患儿家长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李紫微称,18岁的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年龄基本已在45岁左右,正是家庭顶梁柱的年纪,孩子毕业后没有归属,既找不到工作又找不到合适的康养场所,只能待在家里。这样家长就要整天对孩子进行看护,无法工作没有收入,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孤独症家庭的贫困。

近年来,中国残联积极会同教育等部门,推进包括孤独症群体在内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但是,他们能够享受的社会支持主要局限于基本生存方面的内容,缺乏教育、康复训练、支持性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对此,李紫微建议,对成年后的孤独症患者适当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给予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在职业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比如加大课程的开发、开办职业培训班、完善职业学校的办学体系等,为大龄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找到出口,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建议政府部门针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对他们实行分类救助,帮助其顺利就业。

新闻来源:中国社会报


世界看两会丨波兰乐器演奏家安娜:中华文化令我着迷

世界看两会,我们来关注一名会演奏多种中国传统乐器的波兰乐器演奏家,安娜。安娜曾多次来中国,中华文化令她着迷。她说,希望能在波兰推动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人感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波兰乐器演奏家安娜:今天要练习秋风词和关山月,还有阳关三叠。

波兰乐器演奏家安娜:大家好,我叫安娜,我是音乐家,我住在波兰罗兹,我在罗兹的音乐厅工作。我非常喜欢中文、音乐,我非常喜欢南音、南管和古琴,我弹古筝、古琴、琵琶,我吹箫、葫芦丝,我唱歌,我演奏二胡、中胡。

上个世纪末,安娜的父亲前往福建泉州经商,在没有去中国之前,安娜就开始学习中文。2005年,安娜第一次来到中国泉州。这次中国之行,安娜不仅感受到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活力,也被闽南独特的文化深深吸引。

波兰乐器演奏家安娜:当时泉州已经比我爸向我所描述的样子更发达了,人们不断为国家的开放在奋斗,泉州变得更加优雅,富裕,每年都越来越现代化,它就像是从灰色变成了彩虹的颜色。人们都很热情,中华文化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我还在中国泉州学习了南音、南管和其他的乐器,我就像是重返故乡,这是一种特别的感受,回到波兰后我非常思念那些日子。

返回罗兹后,安娜申请了罗兹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博士学位,潜心研究中华文化。等她再次回到中国的时候,又发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波兰乐器演奏家安娜:泉州有很多新区,新的花园和公园,泉州老城也进行了修复,非常的现代化,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向世界展开怀抱的中国,真的是特别令人兴奋,绝对的。关于中国的现代化和发展,比如生态保护,我觉得中国在保护生态(与发展之间)做到了平衡,有真正保护生态的理念和解决方案,例如研究“人造太阳”,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总是以一种务实的思维方式在实践,总是在寻找解决办法。

安娜说,她很想推动中华文化在波兰的传播。她认为,中华文化充满了智慧,她希望这样的文化能让更多人感受并认同。

2023年底,联合国正式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安娜和罗兹大学合作,在学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节活动。

波兰乐器演奏家安娜:(中华文化)可以更多地搭建桥梁,邀请更多的人来到中国,当我们看到这种文化交流时,我们也会被吸引,也会更多地参与其中。我希望有一天西方世界也能醒醒,我们真的需要合作,并不是说全世界只是西方世界,我们必须合作。

新闻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0

  • 上一篇:中音联带你看“两会”(六)
  • 下一篇:中音联带你看“两会”(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