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国内

“双减”之后,中小学音乐教师将大有所为?

2022-08-19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语言,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遥远的“劳动号子”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端,到古代儒家读书人将其列为“必修课”,音乐学科的重要价值可见一斑。
  可是,在当下的教育教学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无奈而尴尬的事实——音乐学科的地位常常被边缘化。在很多中小学中,音乐学科甚至常常被冠以“副课”的名号,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本人不重视,甚至连音乐教师自身都不重视。
  我认为,在“双减”的大背景下,音乐学科的重要地位将会日渐凸显,音乐老师将会“大有所为”,在文章中我不揣浅陋,试图从几个简单的角度举隅,以期自勉和勉人。
  一、“双减政策”带来了新契机
  《202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音乐学科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和理论性。音乐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开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这些价值,正好与当前的“双减”政策有着较多的契合点。“双减”的初衷是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从而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形成个体健全的人格,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
  所以,在当下中小学的课程教学当中,音乐学科完全可以成为而且必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音乐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为“双减”助力,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二、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
  音乐学科被定义为“副课”,音乐课堂甚至常常被语文、数学等学科占用,这些现象都是出于一种浅陋而短视的认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音乐课程应该是学校德育、美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所以,想要改变音乐学科被忽视的地位,必须先迈开第一步——教师自身重视起来。教师首先要知晓:音乐课堂不只是简单地教学生们唱唱歌,不只是让学生们热闹热闹。那么,下面我将从几个简单的角度举隅,以期方家指正。
  (一)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可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被我们遗忘,甚至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论调,这体现在社会现实中,就是不少人出现了信任危机、价值危机和道德危机。长此以往,后果令人担忧。
  所以,学校课堂必须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而音乐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本身就包含了大量丰富的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教育的优势,不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音乐教师要意识到课堂这个载体的重要性,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添砖加瓦。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单元、内容来灵活地渗透。比如,在古诗吟唱的作品当中,让学生们体会丰厚的古风余韵;在与历史故事有关的歌曲中,可以让学生领略古人的美好德行。
  在欣赏教学中,同样可以让学生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欣赏法”是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让学生感知音乐魅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切地感知传统文化。
  比如在《京韵》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京剧脸谱,或者自己动手制作脸谱,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为之而骄傲、自豪。总之,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二)渗透德育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名学生最终能否成人成才的最关键性因素。观照当下的社会现实,失德行为屡见不鲜,三观不正者大有人在。正因如此,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值得我们老师们重视。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音乐学科具备天然的优势,因为音乐是关乎心灵的学科。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熏陶人的情感,可以培养人的情操,甚至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所以,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只是班主任老师或者语文老师的责任,我们音乐教师同样义不容辞。那么,具体怎么实施呢?我简单地说说自己的思考。
  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材里的内容,都是专家们精心挑选的,富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老师们认真去备课,用心去挖掘。
  比如,在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爱国主义歌曲时,我们在教学准备中,可以通过制作国旗、准备爱国主义小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在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感受、学习评价等环节,我们同样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我在期末评价设计中,让学生将《洗手歌》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力图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增强自身的自理意识,学会感恩等。
  (三)培养审美情趣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多了起来,课外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在当今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很多学生迷上了手机,他们在网络上通过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接触到了纷繁杂芜的信息。可也有不少学生因为审美能力不够或者出现偏差,导致对网络上一些信息“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
  所以,纠正学生的审美偏差,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审美情趣,我们音乐教师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针对学生而言,学生只有学会聆听,掌握聆听技巧,方可深层次感受音乐旋律中所蕴含的美感。音乐课堂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表现在具体措施上,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提升音乐课堂的审美魅力、拓展鉴赏审美篇目等多种方式进行。
  总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体悟到音乐中的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再逐步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至于创造美,那是一个更高的境界,非中小学生力所能及,我们音乐教师就不要做过多的奢求。
  当学生能够正确地感受和鉴赏音乐美时,在无形之中,我们就培养了学生对真善美及假恶丑的是非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的不断提升,还可实现学生高尚审美素养的培养。
  (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和从前相比,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内卷化”的时代,学生们的课业负担确实非常繁重。近几年来,中小学学生群体中心理亚健康状态者有增多之势头,情况令人担忧,而“双减”政策实施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我们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所以,音乐学科的一个重要作用,甚至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地位,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众所周知,聆听美妙的音乐并沉醉于其中,可以舒缓我们的心理压力,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等。
  所以,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各地各校都出现了新气象,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真正走进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有的学校利用课外服务时间,让有兴趣的同学们学习黄梅戏等。
  其实,音乐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能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等。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音乐教师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一句:音乐学科,功不可没!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我们音乐老师自身首先应该转变认识,不要对自己的学科“自轻自弃”,而是要意识到音乐学科将会大有所为。
  音乐学科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还承载了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功能。我们音乐教师应当有担当意识,做到爱一行、专一行,在“立德树人”的教育长途上奋然前行。
 

0

  • 上一篇:“我爱你中国”红色经典音乐鉴赏公益活动线上举行 讲述红色经典背后的故事
  • 下一篇:音乐剧《诗经·采薇》承古融今唱响传统文化 将打造《诗经》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