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评论

聆听最地道的音乐,讲述重庆人自己的生活故事!

2020-03-05

  音乐是人类交流的语言,而经过世代传承的传统音乐,是我们全人类的共有财富。
  在重庆市众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重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造就了一大批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许多音乐到现在都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将生产和劳作中的各个场景与音乐结合,创造了一系列优美而动听的民歌,讲述着自己民族的生活故事……
  今天,重庆记忆系列就来讲一讲关于传统音乐的那些事。
  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传统民间歌唱形式。号子的唱词丰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产、历史、人文景观为题进行编创,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不同,明滩暗礁对行船存在的危险性,根据摇橹扳桡的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
  其实,千百年来传唱的川江号子唱的是自己还是前辈的生活。千百年来,这些号子流传下来,形成一种历史悠远的传统。“川江号子是长江的魂魄”,有精通川江号子的长者说到。
  川江船工号子犹如一个浓缩了的情感世界……由于川江船工号子所独具的魅力,使之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南溪号子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在南溪当地广为传唱。
  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2006年,南溪号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溪号子的主要特点为一人领唱,两人扮尖声,数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音互相应和,在天野之间荡气回肠的天籁之声。它是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遗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传达出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
  号子曲调本身的气势恢宏、山歌的凄婉动人之“绝”,不亲自聆听,很难想象。南溪号子在深山峡谷里回荡了上千年,但随着近几十年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今已极少有人学唱,是真正濒临消亡了。在此也呼吁大家多多关注南溪号子!
  万盛的金桥镇是远近闻名的“吹打乐之乡”,其中金桥吹打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主要流行于金桥镇及其周边地区。
  金桥吹打产生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在长时期的传承中,金桥吹打形成了喜庆类、生产生活类、丧事类、民间传说类等类别,曲目达一千余首。
  金桥吹打有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强等特点。其最显著的特色技巧是清代刘多二创造的“马风声”,演奏中唢呐高鸣酷似马啸,鼓响“得格斗”犹如马蹄声,曲至高潮,马啸与蹄声共鸣,演示出万马奔腾之势,由此形成名闻遐迩的“马风声”派。
  目前,金桥镇有造诣的吹打乐手年事渐高,相继谢世,年轻人参加吹打者日趋减少,一些绝技难以传承,接龙吹打与金桥吹打均处于濒危状况,急需抢救保护。
  石柱土家啰儿调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竹枝词”活化石。因便于即兴编词,富于生活情趣,啰儿调旋律简洁,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行腔起伏流畅,易于掌握,便于传唱。
  啰儿调音韵淳朴而浓郁,曲子音调与石柱当地土家族方言的四声声调紧密结合,率真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可惜的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演唱者越来越少,啰儿调的传承同样面临困境,已濒于灭绝。
  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就载有以木洞山歌为主体的“巴人歌谣”,中间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凡在春播的插秧时节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节,人们在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广阔的田野上,即可听见那此起彼伏的一首首高亢、粗犷、清脆、悠扬的巴渝山歌。有劳动号子、风俗歌、表演歌等多种样式。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发展的基础,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谢世,传承出现断裂,木洞山歌面临濒危境地。抢救、保护木洞山歌,不仅可以丰富巴渝民歌艺术,而且也将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在当今,越来越多的非遗却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但是,相信随着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保护手段日益进步,保护能力日渐加强,理论研究更为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
  拯救和传承非遗,势在必行!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口琴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

  • 上一篇:婴幼儿应从艺术教育开始
  • 下一篇:原来口琴是这样起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