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评论

《乐记》——世界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

2020-02-26
  《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全书精芜杂陈,既有一些唯心神秘的和鄙视劳动人民的观点,如“乐由天作”,“礼乐之极乎天而皤乎地,乎阴阳,通乎鬼神”,“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但书中也有一些前所未闻的很有价值的理论。如首篇《乐本篇》开头就有一段名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所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产生于人心的感情活动,而人的思想感情则又萌生于外界客观事物,它正确指出了“物→心→乐”这一音乐产生的方式对音乐本质的认识十分清晰而透彻,这种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在它看来,音是心声,而且是心灵的真实的再现,而情则是启动发出心灵之音的钥匙,因此,音乐表现的便是“心”与“情”,是心与情的真。这种音心对映观为儒家的音乐社会功能效应观提供了美学根据。《乐记》还正确指明了音乐与现实政治的相通“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在儒家看来,音乐是受人类思维和情感和支配制约的,因而是一种信息载体,能反映特定时代的政治现实,这种观念与当代音乐社会学和信息论有相同之处。《乐记》对音乐与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深刻关系也有精彩论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众乐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其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是道德和情感的升华形态,思想感情越真越善,表现出来的音乐就越美,反之道德情感低下猥琐的人,其乐也必然是不美的,因为只有音乐是不能以虚假心态而为之的。这些论述是符合音乐艺术内在规律的。荀况的《乐论》总体上与《乐记》是同一的思想体系,在政治功能型模式指导下,两书中都特别强调乐的“和同”作用,这是封建礼乐制度的核心思想,用乐来稳定和谐政治与社会结构。这种稳定和谐功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稳定政治宏观环境结构。社会政治赖以存在的宏观环境首先是在天地关系主导下由天地人所构成的三维关系。
  儒家认为联结这三维关系的支架与纽带是音乐。“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异,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的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封建礼制将人分为各种不同等级,使君臣上下之间产生隔怨忌,不利于团结和政权巩固。而音乐则是人人都能听喜听的艺术,音乐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在欣赏和谐的音乐中暂时忘记了伦常之别,而感到愉快和睦。在封建君主制刚刚建立之时,统一人民的感情,加强团结是很有必要的,强调乐的和同作用在当时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好的音乐应是有助于社会政治达到的稳定和谐与清明的局面:“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也。”荀子注意到了音乐感化人心最深最快的特殊功能:“夫声乐之入人者深,其化人也速。”音乐直接打动人最深层敏感的心灵世界,通过培养熏陶人的情感气质而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这种精神陶冶方式所收到的效果是说教和其他文化手段所难媲美的。
  道家音乐美学由老子李聃发端,他从尚自然尚虚静的哲学观中引发出“大音希声”、“五音令人耳聋”等著名美学命题,这些命题既有哲学美学的性质,更与摄生养生的理论有关,因而特别深奥玄虚,神秘难解,乐界为之褒贬有加,各种解释聚讼不已,至今仍是学术之迷团。过去多认为老子的美学观是音乐虚无态度,因而是反动落后的。近年有人认为老子所说的“大音”并不是音乐,而是宇宙间的一种超声波,只有如老子这样修道功夫很深的人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一新解与古希腊音乐是数的和谐论有相同之处,古希腊认为音乐艺术与宇宙天体的运行都是由和谐的数学关系决定的,这一解释虽有值得深思之处但毕竟太过玄虚,可暂置不论。我们认为,老子提出的音乐美学命题基本是一种质朴自然的美学观,含有一定的辩证思想。一方面,他似乎认为音乐有害于人的感官和本性的淳朴;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他的本意并不是完全否定音乐,而是反对片面追求繁丽音声的那种审美情趣。
  由于儒家过分强调政治伦理作用的音乐审美观所带有的局限由于艺术发展自身规律的实际要求,老子的美学观在音乐审美观念上就含有某些积极因素,有促进审美认识变化和深人的启发作用。当审美艺术发展到片面追求雕缋时,“大音希声”的积极影响体现得十分明显。就创作而言,它促使人们从一味追求形式的雕琢而转向质朴自然,从孤立地追求可感的音响转向整体全面的把握,注意到静、慢弱、少、无等音响的妙用,以达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以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佳境。就音乐欣赏而言,它提醒人们不要拘于耳朵的直接感受亦即听得到的局限,而应进一步将内心的想象联想能力调动起来,从音声有无之间的复杂变化过程中,从感官和想象活动的总体中去把握艺术的韵致,品味那含蓄而无穷的弦外之音。
  参考资料《乐记》


0

  • 上一篇:跨越中国小提琴百年历史 这套书甄选出79位作曲家101首佳作
  • 下一篇:编钟:作为中国独有的乐器,它发出的音乐到底激荡着怎样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