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评论

5天成稿6天成曲 纪录片《黄河大合唱》带您重温经典

2020-01-17
 《黄河大合唱》作曲者冼星海出生贫寒,仅靠着母亲帮佣养大。从小,他就显现出对音乐的卓越天赋。
△冼星海 (1905—1945)
  1929年,怀着音乐梦想,24岁的冼星海考入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班。
  1935年年底,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冼星海结束了在法国5年的求学生涯毅然回国。这位头顶着巴黎音乐学院毕业生光环的音乐家,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并没有忘记,自己过往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挣扎在饥饿和颠沛流亡中。他敏感地体察着劳苦大众的呻吟,开始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大众音乐。
  在上海学联的一次救亡宣传的活动中,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剑拔弩张的对峙现场,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怀激愤,倚墙只用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在上海一次群众集会上,光未然第一次遇见了冼星海,当时冼星海正在组织群众学唱《五月的鲜花》。1937年,冼星海32岁,比光未然大8岁。
  诗人与音乐家的激情碰撞,80年前《黄河大合唱》如何在延安诞生?
  延安,中国西北一座偏僻的小城,曾经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战期间,这里也是由红军和抗日游击力量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总指挥部。
  当年,大批学者、艺术家、知识青年、革命志士从国统区、沦陷区甚至从海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里,奔赴指引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革命圣地。
  1938年冬天,冼星海携新婚妻子钱韵玲来到延安,就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主任一职。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25岁的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目睹黄河的惊涛骇浪,他被船工们搏风击浪的精神所感染。
  △渡河之前,演剧三队队员们在疙针滩渡口留下了珍贵合影
  1939年,光未然抵达延安后,用5天的时间创作了长达400多行的《黄河大合唱》组诗。
  △光未然 摄于1939年延安
  光未然创作的这首歌词长诗原名《黄河吟》。诗人按照八个乐章展开了一幅壮阔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并为它们设计了大合唱的布局。
  延安的冬夜,三队队员为光未然的新作品举行了一场诗歌朗诵会,冼星海也被邀请来参加。正是在这次朗诵会上,诗人和作曲家产生了激情碰撞。
  这部壮美诗篇打动了冼星海,他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6天6夜,终于完成《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5天成稿、6天成曲,光未然、冼星海将对民族危亡的痛化作中华儿女的“怒吼”。

△为《黄河大合唱》伴奏的延安鲁艺乐队 摄于1939年
  诗人 光未然(生前采访):我如果不到延安去,我想也许就(只是)写了一首长诗,没有插上音乐的翅膀。
  6天时间里,作曲家为《黄河大合唱》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我怎样写黄河》——冼星海珍贵手稿为你解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
  《黄河大合唱》以八个曲章,展开八幅迥然不同的画卷。它撷取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作曲技法,有热情奔放的颂歌,有噙着眼泪的悲歌,有谐趣质朴的民谣。它是万马奔腾、急浪险滩,是直抒胸臆的怒吼,是百转千回的浅吟低唱。一代又一代人饱含深情将它演绎传承。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
  这段歌词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也是《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中公众最为熟悉的一段。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被评价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黄河大合唱》为何能成为民族史诗,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感动和共鸣?纪录片《黄河大合唱80年》挖掘冼星海珍贵手稿《我怎样写黄河》,带你重新走近和真正理解《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

  • 上一篇:《我们的歌》为何要设投票和淘汰环节,是正规的音乐竞争节目吗
  • 下一篇:画家和音乐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