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评论

从“李子柒现象”看非遗传播

2019-12-16
  李子柒,这个在网络上通过短视频展示自己乡居生活的“90后”,最近更火了。她在国内的微博、B站上有累计超过2000万的粉丝,而入驻YouTube两年,就收获了与CNN相当的700多万粉丝和一众好评,众多外国人通过她而爱上了中国。
  古典风格的着装、取景、配乐,用时令鲜花制胭脂、酿酒,刺绣、砌窑、纳千层底……李子柒的视频中,处处是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现象,李子柒的走红,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带来启示。
  活一点,先吸引受众,而不是纠结于概念输出。央视评论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说中国好,但是讲好了中国故事”,同样,这些视频没有一个字说中华传统文化好,只是用一系列的古风元素营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意象,拉近了受众与这些传统物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心理距离。山雾氤氲、翠竹连片,一身短打的李子柒砍下竹子做了一张竹床,视频留言中有观众惊叹:“我看了三遍,她竟然没有用一颗钉子!”是的,不用解释辈辈相传的传统手艺之精妙,只要能真正吸引受众,他就会自己去发现。今后的某个时刻,当这些传统物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以非遗的面貌出现在这些受众面前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惊呼一声:“原来,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原来,我奶奶家的厨房里就有那么多非遗啊!原来,非遗中藏着这么多精致生活的智慧啊!”到那时,他们又怎会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怎能不主动去爱护珍惜传统呢?
  真一点,在真实的生活中展现非遗,而不是仅仅在秀台上或者展览中。由于小时候有农村生活经验,李子柒干起农活来非常娴熟,操持着她陪着奶奶在乡下一日三餐、四时流转的生活。厨房里煎炸溜蒸出来的应季美味菜肴;田间地头春耕秋收顺应节气的传统耕作;摘片芭蕉叶编个竹篮,盛满新下的山货,空手进山却能满载而归的山居智慧……正是这些琐碎的衣食住行,正是这些烟火气,正是李子柒与奶奶之间的深厚感情,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恬淡悠闲的生活状态,让传统文化、非遗等对于大众而言有些陌生的概念被打碎了融在视频中,甚至让人没有丝毫察觉。而这些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是被圈起来的秀台和展览无法具备的。
  美一点,打破受众对传统物件落后、“村味”的刻板印象。犁耙、镰刀、石磨、笸箩、柴火灶、擂钵、锅盖窑,李子柒用这些现代生活中已不常见的乡土物件“变”出粮食、家具、美食……观众留言中不仅有回忆起小时候乡村生活的,也有赞叹传统工具和手艺精妙的。暮春时节,落英缤纷,身着精致汉服的长发美女手拿古朴的器皿,斟满一杯自己酿造的樱花酒,类似这样的画面常常出现在李子柒干完农活、粗活之后,美女、美食与美景三重元素集中呈现,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尤其是国外粉丝的感官体验。有观众留言:“她做的这些事情,都是我妈妈一个农村妇女一辈子在做的事情,只是没有那么诗意。”的确,李子柒视频中营造的古典田园中国的意境,被很多人诟病说太过美化乡村生活。然而身处繁华都市的现代人,似乎总爱想象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世界,李子柒视频的赏心悦目,很好地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也许,正因为够美,够“仙”,才能承载人们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希冀。
  无论是活一点,真一点,还是美一点,归根到底就是,在日新月异的传播格局中,除了对于新形式的利用把握之外,非遗推广者们还应该更多地研究透彻大众传播规律和社会心理机制,既不能仅仅知道自己有什么,还要知道受众要什么。成功的传播过程都或多或少能戳中受众的笑点、泪点、痛点,或者盲点、疑点、槽点……总得戳中点什么,才能打动人、传播开。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

  • 上一篇:艺术展热了,艺术评论却为何刷不出存在感
  • 下一篇:2019文化艺术教育大会 民办教育如何拓宽国家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