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省际

中山音乐人陈远与澳门国际音乐节的25年情缘 用隽永文字守望“音乐澳门”

2019-12-21

陈远发表在《澳门日报》上的第一篇关于澳门国际音乐节的文章。

2012年7月22日,在澳门玫瑰堂,中山市乐力合唱团、中山市儿童合唱团与澳门中乐团联合演出。

第八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场刊封面。

第十四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场刊封面。

陈远所著的《澳门音乐之旅》等专著。

  每年10月,澳门国际音乐节演出现场,在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席上,人们常常遇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如云来去,不作声响,凝视和谛听着舞台上的音乐盛会。演出结束之后,隔天的《澳门日报》上便刊登出由他撰写的乐评文章,细致地记录着他在澳门的音乐之旅。而后,他又成为澳门中乐团的乐评人。从1993年到2019年,他的青丝转为白发,他的文字依旧醇芳。如清泉绕石守护一方,叮咚作响的是在澳门回荡过的美妙乐音,蜿蜒成河的是音乐人特有的耐心与情怀。他就是中山市乐力音乐协会会长、中山市乐力合唱团指挥陈远。
  艺术家简介
  陈远,中山市乐力音乐协会会长、中山市乐力合唱团指挥。曾率中山市乐力合唱团和中山儿童合唱团出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版音乐评述文集《乐海帆》、《琴之恋》、《一曲难忘》、《澳门音乐之旅》、《如诗如画》等。
  因一本书结缘澳门国际音乐节
  陈远与澳门于1993年结下音乐之缘。在中山市教育局艺术教研室任职的他当时准备带领教师艺术团赴澳门濠江中学演出。那时的澳门在多数内地人的印象中只是“代购”进口产品之地。作为“探路先锋”的他首先前往澳门了解当地舞台设施和住宿条件,“第一次去澳门,南欧风格的历史建筑和特色街道颇具风情,给我不错的印象。”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再一次前往澳门,这次是冲着国际音乐节而去,因为音乐节通过媒体宣传声名已经广为传播,此前他并不抱有希望,“我们当时不太瞧得起澳门这个地方,觉得除了博彩业,它在音乐上不会有让人称道之处,但这场演出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场演出十分特别,是俄罗斯女中音歌唱家奥勃拉兹索娃的独唱音乐会,地点在卢廉若公园,观众可免费欣赏,现场非常精彩,独唱表演和钢琴伴奏都给陈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也发现一个尬尴的问题,现场听众寥寥。
  作为中西方文化汇聚交融之地的澳门,具有四百多年的开埠史,却没能培养出一批高水准的音乐听众,这让陈远十分诧异。如此优质的音乐资源,当然不能错过,第二年,他还想去赴音乐节,但当时去一趟澳门并不容易,需要购买旅游票,头尾只能待四天,这意味着只能听三场演出。不过,澳门国际音乐节的许多演出是免费,他就动员身边朋友,劝说他们将购买旅游票的经费当作是买音乐会的门票。当陈远和音乐爱好者兴致勃勃准备出发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澳葡政府文化司打过来的,对方想邀请他为澳门国际音乐节写评论。陈远爽快地答应下来,由此揭开了他与澳门国际音乐节长达20多年的“未了情”。
  剧场角落里二十余载的深情凝望
  对陈远来说,这个任务并不轻松。每听完一场音乐会,他都要为其写文章,多刊登在次日的《澳门日报》上,每篇评论在1000字左右。他用一个上午手写完稿交给编辑排版。他的文章内容丰富,除了对演出曲目和作者的详细介绍,还有作为听众的审美感受,他还会描写演出环境、现场秩序、观众反应,以及演出团队的优劣得失。他的观察非常细致,许多细节都无法逃过他的眼睛、耳朵,而音乐会现场的氛围则是他着重着墨的对象。他的文字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读者内心的音乐种子,同时也不动声色地对他们进行着多方面的音乐教育。
  从第八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开始,陈远几乎聆听了期间的每一场演出。刚开始,紧张的工作让他不太习惯,并且因为他本身在中山有工作,遇到工作繁忙的时候,他只能半夜赶回家,但仍要保证第二天交稿。
  在许多澳门人的心中,陈远风格亲切的乐评俨然成为国际音乐节的一部分,但陈远自谦道这些文章只是随笔。
  一天,一位读者专门送了一盒巧克力到澳门日报社,说要送给陈远,还附上了一张字条“我很欣赏你的乐评。”陈远每次听音乐会都会坐在剧场最后一排,从不参加音乐节的开、闭幕式,一般很少人知道他就是这些随笔的作者。起初,音乐节的主办方为他留了第一排的座位,但为了免于应酬,更集中精力听演出,他婉言谢绝了。尽量减少社交,也是因为每次写稿时间紧迫,他怕不能按时交稿,耽误了报纸的出版。陈远笑言,他对于澳门人而言就是一个名字,“有一天我被熟人认出,旁边的一位观众听到我的名字,立马起身和我握手‘原来你就是陈远,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读。’这位观众彭先生后来经常和我交流艺术心得。”
  作为澳门国际音乐节成长的见证者,陈远观察到这20多年间的一些变化:首先是观众的变化,早期的音乐节都是免费的,尽管如此,也没能吸引多少观众,当时的澳门人没有这种欣赏音乐的习惯和水准,主办方不得不请人来听,而如今,好一点的音乐会门票几乎被人秒抢;音乐节还吸引了来自珠三角地区的观众。中山每年都会有近百人次前往澳门看演出。其次,以往看歌剧的观众几乎都是外国人,而如今则以中国人为主;另外一个变化则体现在场地上,从前有很多演出是在教堂里举行,1999年后澳门有了文化中心,演出环境进一步提升。
  通过一场场音乐会的洗礼,陈远的音乐眼光也日益宽广,“熟悉的作品被不同团队演绎会给我全新的体悟,我还因此了解到许多好听的欧洲民歌,如葡萄牙的法多。之前我很少接触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音乐节让我欣赏到它们的美。”因为他美妙的文字,2005年,陈远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为澳门中乐团撰写评论。评论对象从西洋音乐转到传统民乐,陈远比以往更加努力。执笔之初,他对该团所有的演出,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去听;对乐团演奏的每首曲目、每位演奏者的演奏风格,他现在都能如数家珍。他的乐评总是遵循四个字“与人为善”。他认为,音乐工作者属于弱势群体,要鼓励他们在艺术之路笃定努力,因而评论不能揪辫子、揭漏洞。有错误要指出来,但要以帮助其改进为目的。“乐评人不能通过挑剔别人的毛病来证明自己的高水准,而应该心胸宽广,做综合性的观察,为其指明发展的方向。”
  在身份上,陈远是澳门的异乡人,然而这位“外人”却成为聆听澳门国际音乐节场次最多的人。二十多年来,他远远凝视和聆听着舞台上的点滴流转,却又小心翼翼地与澳门音乐界保持着一定距离。曾经有人对他说,我没有想过你是不是澳门人这个问题,在我心中,你已经算是澳门人了。是不是澳门人,对陈远来说更不是问题,他自己早已与澳门同呼吸共命运了。他只想借音乐陶冶性情、丰富修养,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陈远说,有音乐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事情。
  他纯粹的心意流淌成醇厚的文字,化作了一条高贵而美妙的音乐丝带,将他和澳门这座城市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

  • 上一篇:用音乐装点银发生活 湖南省第三届中老年键盘音乐艺术交流展演举行
  • 下一篇:《黔韵·筝情》音乐会精彩奏响|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贵州分会场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