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国际

萨尔茨堡的音乐人生

2020-03-08
  去奥地利这个国家的时候,不得不说萨尔茨堡是非常重要的一站。
  因为这个仙乐飘飘的城市,是两位著名音乐家的故乡:他们是生于18世纪的旷世奇才莫扎特,以及相隔152年后出生的指挥大师卡拉扬。
  这里还是奥斯卡获奖影片《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而这部电影的原型——二战期间爱国将领冯·特拉普上校一家,就生活在萨尔茨堡。
  把这三者奇妙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全球范围负有盛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在每年的七八月间点燃全城火热的音乐情怀。这座在奥地利原本排名第四的城市,因为与音乐有关的这一切而享誉世界。
  相信进入萨尔茨堡的每一位旅行者,都会被如影随形的莫扎特氛围所感染。以莫扎特命名的巧克力店、礼品店、唱片店、剧院、学校、咖啡馆、广场、饭店等无处不在。
  莫扎特的头像被印在巧克力盒、巧克力球上、冰箱贴上、徽章上、服饰上、招牌上、会唱歌的小提琴上,更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位音乐爱好者的心上。
  莫扎特的故居坐落在萨尔茨堡粮食大街9号,普通的街道,不是很宽,那座被柔光笼罩的金黄色6层小楼也并不很显眼,险些被我们走过了。
  还好,当时正巧有一群“莫粉”聚集到那个门口,热烈的交流声把我们召唤了回来。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就诞生在这里,因此又被称为“费加罗之家”。
  这个故居已被改造成纪念馆了,陈列着莫扎特生前使用过的乐器和手写乐谱、书信以及手绘舞台剧布景图等。
  因为没有中文导览,我们英文又不娴熟,所以只能大略浏览。据说馆内珍藏了一缕莫扎特的金色头发,可惜没有瞻仰到,过后不免有些遗憾。
  小小莫扎特天赋异禀,从6岁到16岁之间的10年时光,经常被身为宫廷乐师的父亲安排和姐姐赴欧洲各地“演奏旅行”。童年、少年时代几乎都在奔波演出,而故乡始终是他休憩的港湾。
  直到16岁他才结束漫游生活回到故乡萨尔茨堡暂时安定下来。在保守而封闭的大主教手下供职虽然衣食无忧,但却被侮辱与控制,失去自由的人格。
 
  几乎每一部关于莫扎特的传记文学都会提到他最终与大主教决裂的这个桥段,代表着他脱离束缚,成为一位自由音乐家。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由音乐家没有固定收入,意味着生活会时时陷入困窘。
  但是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在莫扎特的音乐生涯中,他作曲之轻松与神速,和生活的拮据与艰难形成强烈的反差。他音乐里沁人心脾的美妙和欢欣,与凄婉的身世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
  1791年,在顺利完成《魔笛》的演出后,心力交瘁的莫扎特离死亡仅一步之遥。在创作《安魂曲》的时候离世,由于经济原因没有一场得体的葬礼,甚至连棺木送到墓地的时候,都未有亲友在场。
  唯有创作未央的《安魂曲》成为他自己最后一首残缺的悲歌。这个时候他已经远离故乡萨尔茨堡10年之久。
  “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人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这是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对他的赞美,一语道破绝代风华。
  我从萨尔茨堡带回了一盒莫扎特巧克力,这是当地特产,表达了故乡人对这位音乐天才的甜蜜纪念。舍不得吃,最终转送给了一位热爱演奏莫扎特的朋友。似乎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久久萦绕于心的那一份情怀。
  萨尔茨堡人为纪念莫扎特,创立了莫扎特音乐节,也就是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前身。而将这个音乐节推向巅峰状态的就是卡拉扬。
  他亲自导演与指挥音乐节长达30多年。在赴奥地利之前,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卡拉扬在萨尔茨堡》,这部片子真实再现了晚年卡拉扬在音乐节期间排练、演出、编辑母带等珍贵情景。
  这位追求完美和艺术极致的指挥家,在排练现场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纪录片一开始就是跟拍卡拉扬排练歌剧《摩西和艾伦》的过程。
  两位主演在他的耳提面命、细节纠错中一定是受益匪浅的。看纪录片时已经明显感觉到两位演员在受到卡拉扬点拨后,歌唱和表演的提升。
  影片中卡拉扬说:“由指挥完全掌控乐团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我可以做的就是把乐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让他们自由发挥。你不用紧张,给他们自由,一旦他们意识到该去做什么就会去做。这是40年来我一直遵循的原则。”
  画面一转,就呈现出他那如大理石雕塑般冷峻高傲的侧脸。在音乐面前他却从来没有任何的专制和倨傲,反倒收放自如而从容。
  据说有一天,卡拉扬在故乡的悬崖边看到几只雄鹰在天际飞过,顿时感慨道:“我喜欢雄鹰在翱翔中表现出的和谐之美。我敢肯定,它们不仅仅为了寻找食物,一定是享受到了飞翔的乐趣。”
  每一次看卡拉扬大师昂首站在舞台上,展开双臂挥动指挥棒时,就仿佛看到一只展翅的雄鹰傲然于天地间。
  这位有些高傲追求华美的殿堂级大师,墓地却是在萨尔茨堡附近的一座人烟稀少、清冷寂寥的小镇上。车子经过那里,走很长时间才见到一两个人影。
  据说他的墓碑只是简单的一行字: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曾经叱咤乐坛,挥棒指点江山,终是洗尽铅华,任由熠熠闪光的丝绒大幕徐徐落下。
  一生与音乐相伴,逝去却是悄无声息。
  萨尔茨堡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爱乐之城。莫扎特、卡拉扬的巨星光芒,始终照耀着它。音乐之声始终环绕着它。这里有电影《音乐之声》纪念品商店,还有专门上演《音乐之声》的木偶歌剧院。
  流传着萨尔茨堡音乐节最受欢迎的家庭演唱组——冯·特拉普上校一家人的故事,那些音乐和故事妙不可言,从未褪色。
  我们凑巧是在7月底去的,音乐节的预热气氛已经开始在城市各个角落蔓延。街头巷尾常常会看到拿着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爱好者,有些乐器古怪得叫不上名字。
  有些乐器却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街角那位极酷的短发女子,专心致志地利用一排红酒杯演奏着美妙的音乐。
  走过街道、广场、公园等地,常常看到各种音乐会的海报,也有举着牌子求购某个音乐会入场券的人,看样子端庄文雅得很,似乎不像黄牛党。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音乐会场次。但是,在萨尔茨堡永远不会有错过音乐之声的遗憾。就在我们去著名的米拉贝尔宫殿和花园参观时,赶上了一场免费的露天音乐会。
  这座建筑曾是电影《音乐之声》中女主角带着孩子们欢唱"Do-Re-Mi"的地方。来听音乐会的有穿着奥地利蓬蓬袖衬衫、绣花围裙等传统服饰的女子,也有鼻子、耳朵、嘴角到处串满亮闪闪圈环的嘻哈青年;有相互挽着胳膊的优雅老年夫妇,也有蹦蹦跳跳的孩童。
  他们一旦进入露天音乐场的区域,立刻止住欢声笑语,安静地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此时此刻,演奏的作品正是莫扎特。执棒的年轻指挥家,正在像卡拉扬一样展开双臂,凌空飞翔。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口琴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

  • 上一篇:手牵手,我们共同驱散阴霾——法国音乐人创作抗疫歌曲背后的故事
  • 下一篇:琴声里的情怀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