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国内

大力建设科技艺术学科刻不容缓

2022-02-26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我们的科技创新确实要抓紧应对“卡脖子”项目,但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需要在一些项目上临阵磨枪,克难攻坚,更要有长远的治本之举。创新人才的养成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技术封锁归根到底是基础研究的封锁,认知的封锁;归根到底是想象力的封锁,人才的封锁。
  钱学森曾问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前科技创新难以突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科技教育中艺术的缺失。创新体系中缺少想象力教育,应用性研究难于剑走偏锋,只能跟跑,难于领跑。从古今中外的实践看,有艺术素养的科学家创新力更强,这已不仅是爱因斯坦拉小提琴的个案,而是获得了数据的支持。2008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组发表在《科学与技术心理学杂志》上的论文《艺术滋养科学成就》调查了诺奖得主们的艺术水平,用数据支持了这一猜想。
  1973年,时任麻省理工学院的第13任院长杰罗姆·韦斯纳率先在MIT设立艺术委员会,强制要求逻辑思维严谨的理工男们修艺术课程;1982年,他和建筑系尼葛罗庞蒂创立了MIT媒体实验室,将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聚合在一起,形成“反学科”合作,为世界输出了3D打印、触摸屏、电子书、免充气轮胎等革命性成果。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模式外溢到斯坦福大学,则孕育了硅谷。硅谷的创业者,不管是苹果的乔布斯还是英特尔的诺伊斯都是深度艺术爱好者。
  今天我们要优化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
  在科技院校全面开展艺术教育。目前这方面已有举措,但侧重古典常识和经典赏析之类,对创造性思维助益有限。科技院校的艺术教育,应侧重融合当代科技艺术。科技艺术运用最新技术成果来创作艺术作品,也为技术应用创造新场景,科技生容易参与,艺术思维反向激发科学创新的机遇大。
  艺术院校大力建设科技艺术学科。如目前中央美院的“新文科语境下的科技艺术学科建设”课题,以及中央美院牵头的EAS(Educatrion+Art+Science+Tech)科技艺术教育国际联盟。
  在科技院校和艺术院校之间大力发展联合课程乃至双学位培养。国际上斯坦福和伯克利大学都进行了大量的努力,日内瓦艺术大学与洛桑大学的脑科学研究合作、布朗大学与罗德岛美院的双学位教学成果令人瞩目。国内中央美院与北航的机械课程合作、与上海科技大学的交换课程进行了初步尝试,但双学位培养难于推进。
  设置科研机构的艺术家驻地和艺术院校的驻校科学家制度。国际上普遍有科研机构的艺术家驻地,如欧洲原子能机构CERN的驻地计划。
  在国内建设一个全球顶级的科技艺术大展和奖项。以科技艺术带来科普和美育的融合,从娃娃抓起,推动STEAM教育,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共识。
  科学精神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大胆猜想,勇于实验,想象力始终都是科学能力的重要构成。而类比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大量蕴积在当代艺术中。今天我们的科学教育重知识传递和批判性思维,轻创造性思维;艺术教育重自我表现和技法传承,轻批判性思维和真理追求。事实上,文艺复兴绘画是当时解剖学、光学、透视学的最新成就的表现,正是当年的科技艺术。今天留下来的古典艺术,都曾经是各自时代的实验艺术。人的审美习惯会导致思维的套路化,而当代艺术致力于超越套路,破除成见和另辟蹊径,带来感性和思维的活络,而这正是科技创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作者:邱志杰,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0

  • 上一篇:一把吉他奏响“三支乐曲”!从正安吉他产业看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启示
  • 下一篇:拥抱传统 激扬青春——从央视网络春晚的音乐节目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