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国内

这些你没听过的天籁歌声,被他们抢救性采录,重新呈现西域之魂

2019-12-13
  六十三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民歌传承人白金花一身盛装,脸泛红晕,用古蒙古语唱起了《擀毡歌》:“来擀一下,擀两下,擀三下,擀四下,擀五下……”声色透亮,节奏欢快,歌者身体随之律动。极简的曲调不断重复,仿佛没有尽头,穿越岁月沧桑,回归生命的本源。
 
  在一旁采音的几位年轻音乐人,心无法抑止地颤动——这正是他们行走上万公里孜孜以求的本源音乐,想要留存下来的这片土地的灵魂之声。

  这是2016年7月14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向阳村,“那木厂牌”传统本源音乐创新计划“行走的声音·河西走廊”中的一站。

  将近两年后,北京,当“那木厂牌”推出同名专辑时,这些年轻的音乐人把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满腔热爱和音乐梦想、生命律动都凝聚其中了。

  “行走的声音”,并非简单的“原生态”音乐。在这些年轻的音乐人看来,“原生态”如今已被用滥了,剥去商业包装,往往空洞。他们更愿意用“传统本源音乐”这个概念——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音乐,它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表达生活、情感、思想意识的独特音乐艺术,是民族地域文化集中展示的艺术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音乐直接产生于民间,由人类集体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人正在西藏段采录环境声

  音乐人采录传承人声音

  “行走的声音”的主题被概括为: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非遗”音乐;独特的音乐文化地理学视角;衔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视听语言。而项目的初期规划是:选择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经典路线,采录民间音乐和风声、水声、鸟声等自然声音,并拍摄相关纪录片。素材采集结束后,集结优秀原创音乐人,重新制作采集到的民间音乐,作创新性的呈现。随后,推出系列地域音乐专辑和纪录片。

  “我想把那些感动人心的声音都留存下来。”“那木厂牌”创始人王耔斌说。

  找到音乐深入土地的根

  作为音乐人,王耔斌走过了一条从叛逆到溯源的回归之路。

  他在青海德令哈长大,海子诗中那个“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的德令哈。戈壁上的流云和风声,磁带里的摇滚,成为少年王耔斌的音乐启蒙。

  那时,对他来说,音乐意味着“自由,真实,反叛”。

  后来,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曲系。毕业后,主要做编曲。

  现在,对他来说,音乐意味着让自己内心最舒服的声音。他要找到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辨识度,他要找到音乐深入土地的根。

  2013年,他成立“那木厂牌”工作室。

  他开始有意识地尝试一些民间音乐和流行乐的结合,比如“聆听湿地之声”、“声空探索”、“竹下听茶”。他逐渐把目光投向音乐背后的文化源头。

  那木厂牌在几年间做的艺术尝试

  似乎是因为某种冥冥中的召唤,他去了西藏。在纳木错,天色阴沉,看不见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不过,他离开时,天突然放晴,雪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如神示。他的心,一下子妥贴了。

  他的音乐,找到了安放之处——还原生命智慧,播下善的种子。

  2015年,他开始筹划“行走的声音”。

  《行走的声音•河西走廊》本源音乐专辑

  寻宝之旅

  那木团队在路上

  2016年,“那木厂牌”组织音乐采风团队,连同青年导演辜颖玲及摄影师孙骁等音视频团队,先去了河西走廊:从甘肃兰州,经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到敦煌,之后去青海,沿湟水河一路至甘肃和政。

  因为经费有限,沿途无法多作停留,他们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查资料,走访人类学家、民俗学家、音乐学家和田野采风学者,包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教授萧梅、西北民大人类学教授郝苏民、甘肃河西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王文仁及人类学博士李建宗、敦煌艺术研究院美术所所长候黎民、敦煌莫高窟壁画乐舞研究专家陈雪静、青海“花儿”(西北民歌)协会会长滕晓天、“花儿王子”马俊等人,选取采录地区和采录“非遗”传承人。

  采访民族和人类学家

  见到“非遗”传承人,他们常常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们会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来问些问题、录录音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他们总是坚定地摇头:不会的,我们不但要采录您的歌声,还要留存下来,推广出去。

  他们带去礼物,带去给传承人的前期采录费用和合同,更带去尊重和爱。很快,对方就放下戒心,待他们亲热如家人,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比如白金花。老人独居,老伴儿走了,独生子也进入寺院学习,陪伴她的只有两条小狗。常有人来跟老人学唱民歌,平时她就把会唱的裕固族民歌歌词用蹩脚的汉语翻译出来,记在本子上,不时温习。她说自己年纪大了,怕这些歌会随着记忆的减退而消逝。在这些年轻人面前,她很开心,唱了一首又一首。一天下来,唱了十多首,嗓子都唱哑了。暮色笼罩,她跟王耔斌聊天,忽然说:“我还有一首没唱。”

  白金花唱起《擀毡歌》。这歌,是多年以前她父母在擀毡劳作时唱的,音乐的律动与擀毡时的动作频率一致。如今,现实生活中擀毡的画面已渐渐消逝,老人的歌声为我们重现了这一景象。
  裕固族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白金花

  白金花年近八旬的同乡贺俊山,也是一位“非遗”传承人。他的歌唱传承于其母昂青卓玛,她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裕固族著名歌唱家。贺俊山唱的《黄黛琛》和《萨娜玛珂》,唱出了旧时生活的艰辛,老人们听到时常潸然泪下。就在团队采录其歌声半年后,老人病逝,《行走的声音·河西走廊》专辑中收录的《萨娜玛珂》,成为绝唱。
  西部裕固语地区非遗传承人贺俊山老爷子,在团队回京几个月后驾鹤西游

  “再不做这样的抢救性采录,我们很多宝贵的声音真的就消逝了。”王耔斌感叹。在这些音乐人心目中,民间音乐的采录之旅是真正的寻宝之旅。

  寻宝之旅,充满发现。青海平安,“那木厂牌”团队去了青海“花儿皇后”张存秀开的茶园,在那儿,每天从中午到晚上,张存秀和她的学生给茶客们唱“花儿”,园内天天爆满。每当内心柔软的张存秀用哭腔唱起描述旧社会回族童养媳悲惨生活的《索菲亚诉苦》,茶座中总是一片唏嘘。这位从小爱唱、一度下岗且没有“非遗”传承人名号的歌者,传承的不仅是歌声,更是一种生命态度。

  “他们的歌声那么美,因为是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那木厂牌”团队成员感叹道。

  青海花儿唱家张存秀

  河西走廊之后,2017年第二次寻宝之旅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唐蕃古道:从青海西宁,经玉树到西藏波密、林芝、冈仁波齐,到阿里,最后回返青海德令哈、民和、互助。这趟始自北京、穿越青藏高原的行程近15000公里。

  创新的“融合世界音乐”
  “行走的声音”在河西走廊和西藏采录的部分传承人

  25000公里行程,176位民间音乐人,116首民间音乐,40种音乐门类,400小时民间音乐视频素材,这是近三年来“那木厂牌”“行走的声音”项目的关键词。

  对“那木厂牌”的音乐人来说,这远远不够。青海,大藏区,茶马古道,都在他们的下一步计划中。他们想建起并不断完善中国传统本源音乐资料库,留存、共享这片土地上那些美好的声音。

  达至理想的具体步骤,已在他们的构想中:首先,发行“行走的声音”各地域专辑,推出主题音乐会巡演、巡回展览;随后,打造“行走的声音——音乐行者记”系列纪录片,进一步推广本源音乐。

  当然,先得做好手头的事。项目首张专辑《行走的声音·河西走廊》做了一年多,作为专辑制作人兼编曲的王耔斌耗尽心力,“想要留存他们最本源的声音状态,生怕把美的东西破坏了”。

  做这张专辑,“那木厂牌”工作室集结了国内外17位优秀原创音乐人:intro/outro 制作人是美籍的thruoutin;国内先锋音乐组合“磊落”的贝斯手王磊、键盘王亦乐参与录制;维吾尔族国家级著名艾捷克演奏家阿地力,蒙古族音乐人胡格吉乐图、吴兴华、鲁超,藏族音乐人贡布昂杰、德拉才让等6位少数民族独立音乐人参与其中;强大的后期制作团队,特邀专辑制作人是来自上海的独立音乐人Liiii,母带制作由获得16届格莱美最佳专辑的世界级母带大师Ted Jensen操刀,混音师为国内顶级混音工作室Vintage Age Studio创始人张平……

  音乐人后期进行音乐场景搭建

  专辑制作中,一共使用了18种乐器,包括三弦、咪咪、吉他、贝斯、键盘、冬不拉、马头琴、扎木念、潮尔、陶布舒尔、羊皮鼓、小打、cajon、爵士鼓、艾捷克、唢呐、埙、曼陀铃。

  民间音乐人的歌唱,有的保持原汁原味,有的加以乐器伴奏,在还原音乐场景、保留音乐灵魂的同时,用经典复古混音概念让这些音乐最大化呈现最本质听感,且更具现代感。

  这其实是一种“融合世界音乐”——第三世界的民族音乐及民族化流行音乐,被称为“世界音乐”。而传统“世界音乐”配以现代乐器伴奏及编曲,是创新性的融合。

  多年前在敦煌看到的经变画,成为“行走的声音”创新的灵感来源之一。既然佛法可以用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本源音乐为什么不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吸引更多人聆听、品味?

  为何要作这样的创新?“我们的传统音乐本身很美,很有能量,但毕竟和现代社会的视听习惯隔了一层,传播受影响,甚至有人说它们过时了,快消亡了。现在我们给传统音乐融入现代视听语言,让它们的呈现更丰富,更容易被人接受。”王耔斌说。

  2017年,后期制作完成后,“那木厂牌”团队又带着这些音乐重走了河西走廊,去到他们采录的每一位传承人家中,将制作的音乐成品放给这些原唱者听。原唱者们很惊喜,没想到他们的歌声在器乐包裹下会这样动人。

  现在,《行走的声音·河西走廊》专辑即将面世,“那木厂牌”的年轻音乐人相信,“声音的种子播下了,这片土地也就不一样了”。

  作者:刘青松

  资深媒体人士,自由写作者,著作有《真话:1978-2008中国壮语》(九州出版社,2009)《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上海三联书店,2012)《直言:1978-2012中国话语》(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等;非虚构作品有《一辈子的战争》(《读库1203》)《我的三个外公》(《飞天》2017年11月刊)等;另有随笔、小说刊发于《同舟共进》《长江文艺》《青年文学》等。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俩臺鋼琴  公益   中音联   邮轮游学才艺嘉年华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扶持计划  音乐  乐器  中小学  少年儿童  音乐会  合唱

中国音乐教育网公益扶持部微信号:csm351、中国音乐教育网.樂助理微信号:csmes351

 



0

  • 上一篇:音乐史老师致信马云:资助专业音乐方面的年轻天才
  • 下一篇:教育部:普惠性幼儿园并不意味着必须非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