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教学与研究 > 早教

古代:音乐艺术本身基本的——象征

2019-05-13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音乐艺术本身基本的象征,
  音乐艺术本身基本的象征: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人类精神的体验


  除了现代音乐及西方早期象征主义音乐,纯粹的音乐象征表现并不突出。过分地强调某些音乐的象征意义似乎有些牵强,因为音乐往往是赖于个人去体验去感受的;而且音乐的象征性表现也因人而异,创作者本人及接受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过就具体的音乐作品而言,音乐的象征涵义,一是作品本身体现出的、并由大多数音乐家所感知的大体相一致的意义;二是创作者本人有意识地表达出的思想;三是鉴赏者、音乐受众各自感知和体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此去认识中华音乐所具有的涵义,也同样是带着一定的主观标准去评判的,除非那些已经形成的或几乎已达成共识的象征性思想与内涵。


  音乐所表达的涵义,不仅充斥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因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涵义适宜于早期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譬如,音乐艺术表现出了丰富的社会功能及文化意蕴,如宗教生活、集体狩猎、典礼仪式、巫术活动、戏剧歌舞等等。如“乐”之意义曾经从单一的“社树”等地名解释发展到对音乐“社祭”时歌舞、饮食、男女野合的“欢乐”等象征意义的解释,再发展到音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就充分体现了华夏音乐文化的系统演化历程。因此就中华音乐文化的象征性表现来看,我国古代乃至上古时代的音乐同样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与社会寓意,诸如抗旱、抗洪求生存及宗教信仰、巫术仪式等意识均可从音乐活动行为中展现出来。


  这方面的象征表现又从很多古文献记载里有所体现,如我国先民用音乐作为工具、手段表达某种愿望或祈求生存繁衍。《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看来古人为求得安居生存,以音乐作为求生存之重要手段,拿五弦瑟来奏乐,以为能达到求雨抗早、万物生长之目的,这种近似巫术仪式的活动在《古乐》中又有反映:“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奎塞;凿龙门,降通谬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


  实际上这是同样以音乐来颂扬大禹领导百姓奋起抗争求生存乐安居的经历。关于中华古代或更早时期的音乐文化所表达的涵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象征生产劳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在这古代的八阕歌中,大多体现了生产劳动的场景内容,如《奋五谷》是祝愿农作物快快生长,《敬天常》、《依地德》则是为耕种需要对气候与土壤的强调与重视(颂天、地之德以示),其他则是歌颂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到了近现代,对于生产劳动的颂扬及各类器乐曲中描绘生产场景内容的更是司空见惯了,更不用说冼星海的《生产大合唱》之类了。


  象征战争及战斗场面上古时代即有关于音乐与战争的综合描绘,尧、舜战苗人就以音乐来激励士气。古代用击鼓作为进攻的标志,鼓鸣则猛攻,鼓点的紧密与舒缓另有不同含义;锣响则表示撤兵,所谓“鸣金收兵”。这些象征含义一直持续到近代末期即清末。汉代北方的犬戎、匈奴、鲜卑、吐谷浑等游牧部落漂悍善战,他们骑马征战,伴以音乐,通常是以饶、鼓、排箫等来伴奏,尤其是以“镜歌”来作为鼓舞士气、振奋斗志的手段。在汉代初期为防备匈奴,汉兵即从边境地区的匈奴兵那里学得饶歌与茄吹,后传人宫廷,整理改编后正式用于战事。横吹或鼓吹,为军中所奏的专门军乐歌,李陵答苏武书中就有“胡茄互动,暮马悲鸣”之记载。又如,短箫饶歌也用于军队凯旋时殿廷上演奏;古代写田猎活动的歌如《思悲翁》、《艾如张》、《战城南》等均是有名的描写战争的乐歌。

0

  • 上一篇:巧用音乐中的对比因素进行欣赏,真是太精彩了
  • 下一篇:艺术课堂教育过于形式化 质量亟待提高